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美丽与哀愁

美丽与哀愁

作者:[瑞典] 皮特·恩格伦

分类:文化

ISBN:9787508668215

出版时间:2017-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标签: 外国文学  历史  社会 

章节目录

致中文读者
人物介绍
Part I.1914
——上战场,不是为了金银财宝,不是为了祖国或荣誉,也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了强健自我,磨炼意志,砥砺操守。这是我想上战场的原因。
Part II.1915
——即便是危险的事,如今也变得寻常无奇,直到每一天的流逝似乎不再有其他引人注意之处,只剩下与死神的恒久亲近。
Part III.1916
——这就是战争。令我们感到沮丧的不是丧生的风险,不是炮弹在落下爆炸之时发出的炫目红色火光……而是觉得自己有如木偶,被一个未知的木偶师所操控。
Part IV.1917
——你体内的野蛮人促使你仰慕起这片战场的肮脏、浪费、危险、争斗以及壮丽的噪音。你不禁觉得,这终究才是人的目的所在。
Part V.1918
——这将会是我们承继的恶果,或者善果,总之是我们无可摒除的承继物。
结 局
尾 声
参考书目
照片目录

内容简介

他看见,他讲述。一代年轻的生命在死亡的怀抱中奋力燃烧。

……

这一次,“真实”的战争体验将如雪崩一般轰鸣而来。

《美丽与哀愁:第—次世界大战个人史》是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的非虚构文学力作,也是一部战争史书,它发源于一个问题:战争是怎样的感觉?皮特•恩格伦无意复述将帅们的功绩,他将全部目光投向那些被遮蔽的小人物——他选择23个来自不 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由他们的生命史抵达“真实”的战争。

在那场裹挟世界、疯狂厮杀的大战中,他们有过希望、愤怒、同情、悲哀,然后死在无不为人之的地方,变成故纸堆中的数字——他们不是操控战争的人,而是了解战争是什么感觉的普通人。

他们是亢奋或消沉的士兵、对战争游戏抱有幻想的探险家、成为医疗组织司机的知识女性、后方的主妇与儿童、作家、冷眼观察军政人物的公务员;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英雄,有的死伤,有的陷入疯狂。

“死亡是那么寂静……”他们的声音不曾进入公众的听觉,只是在死神敲门时急切地写着日记或书信,而皮特•恩格伦找回小人物被遮蔽、被遗忘的声音,还原“一战”中的一天天。所谓历史,正是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时刻。

……

***【编辑推荐】***

★轰动海内外文坛的非虚构文学力作,战争文学在21世纪的新高峰。

在海外,这部书获得历史畅销书《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等当红作家、历史学者、近百家媒体的赞誉,美、英、法、德等30国争相出版,更使得世界读者在各大书籍网站高分荐读。

在国内,莫言、阎连科、贾平凹、金宇澄……中国文坛超一线作家盛赞推荐,称其“令人肃然起敬”,甚至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去向和范例”。

.

★刀锋般锐利的文字,一场献给敏感动物的文学盛宴。

作者皮特·恩格伦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机构“瑞典学院”院士、常任秘书——他是一个与文学殿堂无比亲近的人。他的文字丰沛而不煽情,情绪的炸弹一旦掷出,就“稳准狠”地击中读者,常常震得人寒毛立起,令这部非虚构作品被赞誉为“伟大的小说”。

.

★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注视,而注视的尽头是泪水。

已经有太多英雄人物的传奇,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角度来切入一场把一代人逼入绝望的巨变:以普通小人物的角度。在这里你会看到,普通人的一生未必不如“大人物”的精彩,他们真诚朴素的语言也不输诗人。在这本书中,历史是柔软的,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幻想、希望、人性或者生命,都在熠熠生辉。

.

★在一蔬一饭中,战争如生活本身一般真实。

战争是怎样的感觉?后人的追述往往失真,亲历者的战时日记、家书、照片是更“真实”的证据,它们拥有生活的质地,带回不同的阶层、国家、阵营的声音,从西线战壕到东非战地,甚至青岛附近的海域,战争被遮蔽的一面轰然出现——它们已经被错过太久,这次不应再被错过。

.

★ 中文简体版历时3年,以匠心打磨高品质图书。

中文版曾荣获台湾开卷好书奖2014年度好书(翻译类),又经作者好友、翻译家万之先生对照瑞典文版历时1年精心审校,确保译文的准确与优美。

作者为中文简体版专门作序,还为中文版特别收录作家卡夫卡、穆齐尔的战时经历,以及发生在青岛的战事。

……

***【名人推荐】***

★我认为真实的战争不在关于战争的历史和教科书里,而在亲历过、目睹过战争的小人物的记忆里。在他们的记忆里我们可以知道硝烟刺鼻的气味、耳膜被炮弹震破的宁静、看到敌人被自己射中的感受、看到战友死去的感受以及许多单凭想像无法得到的细节。而这一切,是奠定战争文学大厦的基础。皮特·恩格伦这部《美丽与哀愁》就是关于那次战争中的个体记忆集合,也是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人性的复杂呈现。

——莫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丽与哀愁》的浩瀚与细腻令人惊讶,但对我而言,是这部巨著告诉了我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开张和铺排:它让个人的针线,穿越人类战争的缝隙,使得每个弱小的个体和家庭的惆怅、牺牲与光辉,都有了世界性和人类史的意义。毫无疑问,它做为文本的独特存在,将成为我今后写作中的一个新的去向和范例。

——阎连科(作家,卡夫卡文学奖得主)

★皮特·恩格伦对“真实”有惊人的掌控力,他布下一个细密的罗网,笼罩了日常对话和私信的所有趣味,同时也笼罩了读者。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累积着无数的记忆,《美丽与哀愁》,呈现和释放了这些能量和魅力,这是困难的写作,令人肃然起敬。

——金宇澄(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战争其实并不只是大人物的事情,而是千百万小人物的命运悲歌。战争中有美丽的人性,也有哀愁的人性。

——贾平凹(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美丽与哀愁》,与其说是“世界大战个人史”,不如说是个体处在世界大战之中。它反映的面相远非格式化作品所能及,让人大开眼界、无比震惊,而作者的冷峻、不动声色,更增添这一画面之复杂、丰富、纠缠……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作品,别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

★一本伟大的书。书中的几十个人物和他们各自的命运,就如同天罗地网中扭曲、爆炸、碎裂的子弹、炸弹、原子弹……战争则退后为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景。而凡是成为背景的东西,即使电闪雷鸣,波涛汹涌,也总是有着更为庞大而宁静的特征。硝烟散去,一个真正的问题终于凸显出来——作为暴力物种的人类和衍生品:战争,它们,到底是什么?

——朱文颖(作家,代表作《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等)

★皮特·恩格伦是当代讲述战术、杀戮、战争心理至为杰出的一位作家。──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研究战争四十年来,我从来没有读过像这样一本了不起的书。──杰拉德·德格鲁特(圣安德鲁大学历史学教授)

★一次又一次,他仅借着少数几个简单鲜明的字眼,就能够召唤出当时的氛围。我热爱所有的细节……令人深感振奋。──玛格丽特·福斯特(英国历史学家、作家)

★ 对“一战”中的个人体验,进行了广泛而丰富的拼贴。——安东尼·比弗(《保卫斯大林格勒》作者)

★读完之后仍会在脑海中久久萦绕不去。冲击力极强。──朱丽叶·加德纳(《伦敦大轰炸》作者)

★他们被称为失落的一代,但你会在这里面找到他们的故事。──《纽约邮报》

★一部文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历史著作。——英国《卫报》

★强大且具说服力。在众多关于“一战”的书当中,这部书的原创性令人注目。恩格伦的书几乎每一页都新颖且具启发性。──英国《每日快报》

★一部精致的书……有冒险,有战斗,但也有数不清的寂静沉思,精细观察下的街道、餐厅、车站以及荒芜的战场……精炼、抒情、华美、尖锐并且具备无穷无尽的吸引力。——《科克斯书评》

★恩格伦的作品很细致。做为一位历史学家,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技能。但另一面的恩格伦,是一位散文作家,精心细致,贴近人心,是位厉害的说书人。──西班牙《必读》

★这些人的生活既可怕又激动人心,在恩格伦用一个个小时刻所累计的细节里,他们的生命无比鲜活。──《纽约时报》

★恩格伦以鲜活的历史、非常规的战争视角,塑造了上个世纪……他发现了那些精彩人物背后的故事。——《波士顿环球报》

★这本不凡的书就像伟大的小说,将美丽和哀愁呈现得既普遍又具体。数百则“一战”时期怪诞、感人、难以承受且惊人的事件……恩格伦将原本隐匿在历史和地理中的个体经验释放出来,将细节营造得像交响乐。──《星期日邮报》

下载说明

1、美丽与哀愁是作者[瑞典] 皮特·恩格伦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小椿山的评论
    战争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极端体验,但也是一蔬一饭的生活,一样被虚妄的激情和空虚、孤独、徒劳感充斥。这本书是纯文学底色的非虚构写作,讲的不是“好人死了”的平庸/煽情故事,而是非常敏锐敏感,句子砸得稳准狠,同时十分克制、不贪恋华丽的句子,是飞奔的才华被压在一条刀锋上。
  • 维舟的评论
    堪称一种特殊的“非虚构写作”,个人史在这个构造中可以像多声部合唱一样呈现一个大时代。当然,虽然作者自称“没有任何编造”,但蒙太奇的原理就在于,选择和排序本身就能用来表达不同的意味。
  • 南悠一的评论
    充满情境细节的个人史,处处写出镜头感,比大纲史要残忍许多。但把穆齐尔和卡夫卡放进去,大概也能说明,天生要当作家的人总会在灾难中受到幸运的眷顾,以让其完成写作任务吧。
  • 璃人泪@2011的评论
    战争中,美丽都蒙上了哀伤,阴暗似乎能被原谅,可是谁顾得上思考,明天还有什么样的暗流
  • Steven的评论
    为什么不把诺贝尔奖给作者们呢?
  • Beth的评论
    看到最后一页,舍不得跟所有的人物说再见。
  • 闰闰的评论
    从士兵,普通军官,平民,医生,护士等各种所见所闻所记录的内容整理后形成的时间顺序的一战资料,颠覆了我对一战“狗咬狗”的看法。憧憬,向往,癫狂,失落,无助,哀悼。美丽与哀愁。
  • 的评论
    work。一战是文学性的战争,确实照相术的便于携带始于30年代,二战开始就不一样了。一战不是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的战争,所以书里真的可以看到对对手的尊敬,对战争规则的遵守。书的最后出现希特勒《我的奋斗》才是神来之笔,恩格伦说人们总想看到一个结局,但是一战解决的问题是如此之少而带来的问题是如此之多。关于写作方法也是开创性的matrix,如果不是历史学界或许真的难有处理如此多材料的能力。还有关于历史学家总是迟到的,关于在战争中的人是因为正在发生还缺少了讯息所以视野局限,而迟到的历史学家回头看确是上帝视角。关于卡夫卡,我想他对世界、对存在本身的荒谬性早已有之。
  • Kissork ill的评论
    许多人曾经为这场战争欢呼雀跃,认为这场战争是一项承诺也是一个机会,承诺人类与文化中最美好的一面将有可能得以实现,同时欧洲可借机摆脱战前那种四处可见的动荡不安与崩解现象。不过,战争永远都是一种充满矛盾且极为讽刺的东西,经常会改变众人想要珍藏的事物,促成众人想要避免的情况,并且摧毁众人想要保护的对象。
  • 雾凇的评论
    不刻意煽情,不急于评论,平实地叙述真实的过程,用个人的一双双眼睛,打开一战中一个个有限视角下的小侧面。他们亲历战争,他们如实讲述。聚焦一战的微镜头。
  • [已注销]的评论
    在战时,一个人的消逝仿佛就是言语之间的事。不愿细想,但细想之下却又不得不承认,在那些由钢铁铸成的敌意面前,生命脆弱得简直不堪一击。
  • 蛋壳计划的评论
    第一次在读完书全书后都迟迟不确定该怎样写短评,第一次不确定自己是在看小说还是历史书。翻译得非常之好,优美流畅,还不乏押韵之处,像凄美的诗篇,在这个躁动、无知的年代还能读到翻译如此精良的著作,确实特别感动。装帧和印刷也充满美感,书中的注释符号我还是第一次见,很是优雅。一战的本质差不多是原始人的战争,跟随着出场人物体验了参战国形形色色的人的美丽与哀愁。我还从这些细碎又连贯的故事获取了许多此前闻所未闻的知识。结局部分最为伤感,有些人战死了、残废了,有些人欢庆着战争结束。我为他们感到悲哀:可怜的人,你们的战争哪里结束了?
  • 怪兽很悠闲的评论
    虽然页数很厚,但文章非常好读,就是人物过多,穿插讲述,容易搞混。书里面的人物和我相差一个时代,依然感觉那么的鲜活,希望有生之年不要遭遇战争
  • 1997xhp的评论
    普通人的奉献与迷茫。
  • 的评论
    对一战历史不大了解到以为协约国是德国那边,正好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从二十三位不同国家阵营阶级年龄的战争亲历者的角度切入,以时间的顺序推进,揭开了残酷战争的真实面目。随着阅读的深入,看着欧洲经济、社会、和个体价值观慢慢走向了全面崩溃,社会道德沦丧、停战后的满目疮痍,美国的崛起、沙皇德皇的倒台、十月革命...其中,第一次对我产生极大冲击的来自其中一个人(德国一艘小型驱逐舰的中尉)的突然阵亡,当时心里久久不能恢复平静。此书最后以希特勒《我的奋斗》里听到德国战败痛苦不堪决定成为政治人物的那段为结尾,不由想到《侏罗纪公园》最后一幕,真是相当的加分和惊悚了。读完引发兴趣想继续阅读的是有关欧洲一战前的社会形态和德国历史。另,意大利无论在哪边都绝对是个搅屎棍。
  • 看不见的城市的评论
    属于个体的一战史。选择不同国度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个体,以时间顺序切换视角呈现属于“人”的一战,较之一般的史学著作略显单薄,但也更为主观、更为人性化。搭配同样出自个人视角的《皮》或者《钢铁风暴》来看或许会更好一些?
  • 沐夕的评论
    生命的美丽因战争而染上了哀愁。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他们的希望、幻想或是生命……在战争中不可避免的凋零。透过这满载真实的文字,让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 ·_··_·_·的评论
    全新的角度..小说般第一视角的绝美史诗战争篇章
  • 婉菁的评论
    一战看得少 找来翻了一个多月翻完 看时有点枯燥 毕竟大部头 放大腿上都累 为了中国版 将卡夫卡的经历也放进去了 选择了23个真真实实亲历一战的人 有具体的时间和笔记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 有12岁的浑身病的妓女 有饿肚子拣垃圾桶坏掉的食物吃的士兵 3小时后痢疾去世 有炸的半边脸都没有的 有天天醉生梦死骄奢淫逸的战争暴发户在后方说着哪里哪里发财 有想为国尽力的寻找“教子”的妓女 也有寻找“教母”的战士 各国飞行员是因飞机不过关而坠亡的更多于战死在战场的 甚至飞行13.5小时训练就匆匆忙忙加入正式战斗了 有的人是活活饿死的 平民百姓平均体重下降了20公斤……大家都没有明天 没有希望 死亡无从避免 后遗症更是无从避免 所以很多欧洲人一直认为二战只是一战的延续 以《我的奋斗》节选作结 有力——和平万岁
  • Ye-Tegin的评论
    “那些王公贵族吵架了,所以我们必须以我们的鲜血、妻子和儿女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