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维正之供

维正之供

作者:周健

分类:历史

ISBN:9787303232017

出版时间:2020-1-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章节目录

绪 论
一、清代的田赋
二、田赋制度与财政结构
三、本研究的侧重
四、基本思路与史料利用
第一章 陋规、摊捐与19世纪初期的地方财政——以嘉庆二十五年清查陋规一事为线索
一、陋规
二、摊捐
三、陋规背后:财政结构与吏治
四、清查陋规所见之财政理念
五、小结
第二章 尹继善的“漕耗归公”与18世纪江苏漕务
一、雍正七年尹继善的漕务改革
二、改革之后:18世纪后半期的江南漕务
三、嘉庆初年清厘漕弊之尝试
四、小结
第三章 清代漕粮河运的解体:嘉道年间江南漕弊之探析
一、帮费问题
二、大小户问题
三、漕粮盈余与亏空
四、小结
第四章 仓储与漕务:道咸之际漕粮海运的展开
一、道光末年的河海并运
二、咸丰年间漕粮海运的再启与中止
三、漕粮海运下的督抚、州县与民众
四、小结
第五章 清代的地丁银制度——以19世纪中期湖北各州县收支结构为中心
一、收入:地丁征价及相关问题
二、支出:地丁盈余的分配
三、小结
第六章 改折与海运:胡林翼改革与19世纪后半期的湖北漕务
一、咸丰七年胡林翼的漕务新章
二、清厘粮亩:革除征收积弊
三、同光年间的漕粮折征与采买海运
四、小结
第七章 第二次耗羡归公:同治年间江苏的钱漕改章
一、钱漕收支章程的重订
二、同光年间的钱漕征价与征收
三、重建征收制度的尝试
四、小结
第八章 江南重赋的终结:同治初年江苏减赋新探
一、同治二年减赋之酝酿与初奏
二、同治四年减赋定案
三、减赋之后:同光年间的漕粮征解
四、小结
第九章 光宣之际的平余提解与钱漕加捐
一、甲午至庚子间的钱漕减征与提解平余
二、庚子至清末的钱漕规复、加捐与提解平余
三、从银贱钱贵到银贵钱贱:州县的财政困境
四、小结
第十章 自封投柜与书差包征:清代中后期的田赋征收
一、自封投柜与包揽
二、书差与田赋征收
三、书差包征成立之结构
四、太阿倒持:书差包征与财政管理
结语
一、额外财政与“包征包解”
二、漕务变革:从贡赋逻辑到市场逻辑
三、清季改正田赋之困局
征引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 。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推荐语】

《维正之供》一书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推翻前人成说,发为翻案之论,而在于在前人研究业绩基础上,以多维、平衡、缜密的思路,爬梳丰富史料,既旁征博引,亦复细针密线,解读论析,微观宏观兼顾,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发之覆,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添补一更为完整全面而周延的解释。

————何汉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下载说明

1、维正之供是作者周健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HBT的评论
    作为奥斯曼史票友,看大清的财政史,有这么几点观感:1.早期近代的“腐败”不是一个简单的“不道德”的现象。相反,腐败者自身反而也需要负担很大一部分公共开支,这在清代和奥斯曼是类似的。区别在于,Ottomanist对此的解释是“早期近代社会公私财产界限不明晰”,本书对清代陋规的解释是“通胀导致养廉银和正规报销制度失效,中央不承认地方财政的存在而地方经费又需要陋规和浮收来维持”。这两种解释或许可以互相借鉴:奥斯曼也有过通胀对财政的严重冲击,包税人和地方土豪也承担了很多地方公共开支,而大清的事实地方财政也能反应公私财产界限不明的问题。2.我过去一直以为清代没有普遍的包税制度,这本书颠覆了我的既往认知。不同点在于,清代的包征包解,似乎一直没有得到典章制度的承认,也没有成型的拍卖制度。字数限制先到此为止
  • rjx的评论
    优秀。1.串起雍乾到同光的财政合理化改革;2.以“包征包解”核心概念串起央地财政与官民关系。
  • 米色努斯的评论
    一个自由派看了这本书以后,认为市场理性是可以渗透到权力运转系统之中的。
  • 竹圃的评论
    扎实精深。问题导向的研究,避免了大而全的“框架式”论述。“额外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认知颇具启发性,“第二次耗羡归公”的提法也很有开创意义。另外,与前贤更注重征收层面的研究相比,本书对分配与管理层面的关注有极大推动之功。
  • 小吸收的评论
    提前锁定年度最佳
  • 戚韶的评论
    一直以来受启发颇多
  • 优雅骑士的评论
    在清代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制度之下,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通常需要通过漕粮浮收等陋规解决日常行政经费来源的问题,由此引发了浮费膨胀以及税负不均等问题。极高的成本再加上运道日益难行,到19世纪前中期,漕运制度愈发难以为继。这一时期另一个重要变化则是田赋在财政结构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厘金、洋税等新式税收的比重日渐增加,这就为长期处于重赋状态并刚刚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的江南地区实行减赋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江苏与湖北等地相继对漕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通过钱漕新章、改行海运、漕粮折银以及商运采买等办法降低漕运成本,并以盈余作为地方政府经费,也因此被作者视为第二次耗羡归公改革。但咸同以来的合理化改革并没有改变清代田赋制度的根本问题,即地籍不清,也由此导致书差包征、田赋缺额等弊端长期存在
  • 阿廖沙的评论
    周健老师明年出书
  • 贝加尔海的评论
    其中五章之前读过论文版
  • 韭默的评论
    总的来说还是有点散,尤其是漕运占的太多(漕运完全可以独立成一个主题)。不过作者考据还是颇为详细的,处处可见低技术下官僚国家无解的财税不足与民众困苦并行现象。
  • 众生皆喵的评论
    北大的博士论文不上知网,终于等到周健老师的书出版。看完印象比较深的是财政细节的研究,比如从各种奏议展示漕粮起运额数降低,从吴煦档案展示乌程县漕务开支,从湖北征收钱粮漕米数目清册研究钱粮的收入与支出。读完后可以对田赋从征收,到起运,到支出分配,到几次田赋改革有相对细致且深入的了解。正如封底何汉威的评语,添补一更为完整全面而周延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