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亚洲意味着什么
两条思路:亚洲是否存在?
两条思路的接触点
京都学派的亚洲论述
《在亚洲思考》的定位与它所揭示的问题
附录
“亚洲”到底意味着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访谈
ArtReview Asia 访谈
亚洲的普遍性想象与中国的政治叙事
第二章 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
中国社会既定的东亚视角及其问题性
现代历史过程中东亚内部的不均衡状态
冷战历史与东亚的关系
后冷战时期的历史视野与东亚叙事的思想品格
关于后东亚论述的可能性
附录
如何思考东北亚的战后
——高句丽问题引发的思考 /188
横向思考的东亚图景
——评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与白永瑞《思想东亚:朝鲜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
民众视角与民众的连带
第三章 创造新普遍性
第四章 寻找亚洲原理
讨论亚洲范畴所面临的现实与理论困境
通向亚洲的理论路径
亚洲原理的历史内涵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下载说明
1、寻找亚洲是作者孙歌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snow的评论感谢责编旭东兄赠书,拿到书翻了前言并顺路重点读了最具哲学思辨性的第三章,可以看出作者为将现实上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亚洲”在理解和言说中“塑造”成一个“整体”所做的艰苦努力,她害怕在构建亚洲“主体性”的过程中,以一种一元论普遍性的模式(新的霸权)代替另一种一元论普遍性(西方霸权),害怕在这过程中既牺牲了亚洲内部的多元性,也牺牲了更大的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性;所以她希望一种作为“形而下之理”的新的普遍性,让普遍性下降为“理解差异的媒介”,为“寻找亚洲原理”建立“新的价值判断”,乃至建构起“真正多元的世界史认识论”。感觉作者力图克服旧普遍性弊端所依托的哲学资源略狭窄,其实作者所说的将新普遍性作为理解的媒介,已经触碰到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哲学的边沿,所以换一种哲学思路的话,可能会让思考更轻松
-
索马里的评论下半年读的最有启发性的一本。后半部的内容之前较少接触,她关于白永瑞、白乐晴的叙述非常精要,同时也是让人得以摆脱(中国、日本)中心主义的必经之路。关于冲绳问题(民众的情感逻辑和意识形态的分野),抑或中韩两国作为国家实体和在反日背景中有较强感情连接的政治实体的冲突 ,如此艰难而重要的知识现在却似乎更难抵达(缺乏历史责任感或想象性的迷恋“国体”)大众了。
-
一人的评论很早就想读,不过总是没看,这是看的第一本孙歌的书。现在读起来,并没有出现很难理解的地方。学术圈很关心“亚洲”“中国”这样的集合概念,背后大概也还是这种概念被冲击或者被不怀好意地利用。至于为何要寻找亚洲,想象一下为何我们提到“亚洲觉醒”时本能觉得不包括中东、阿富汗这些地区,为何我们提到“东亚”,实际上是指中日韩三国,而几乎不会包括东南亚这些很东方的国家,大概就知道原因呢。“形而下”的普遍性概念很好玩,不是从个体性抽象出来的高高在上的共性,而是与个体性平行,在个体性之间沟通的共性,好像指出了既保留民族又能实现区域和谐的新道路
-
苦茶的评论孙歌,社科院研究员,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本书依然是其对于日本学者“亚洲论”的综述,特别是第一章亚洲意味着什么,就是对于日本学者关于亚洲想象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的名称与其叫寻找亚洲,其实不如叫,日本学者的亚洲想象综述,可能更加接近于本书的内容。本书作者综述了日本学者关于亚洲的想象,大体上,就是将日本放大了,第一需要面对于来自于欧美的现代化挑战,第二就是亚洲需要构建出自我的认同,日本人为何要如此,其实仔细考察,就知道这是日本作为一个边缘岛国,自己很清楚无法代表整个亚洲,来与欧美交涉,但是他的现代化进程,有需要东亚国家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在日本人那里就变成了大东亚共荣圈,其实就是构建出日本与东亚各国的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从而完成日本对于东亚地区的代表。这个本身就是日本扭曲的思路。中国就是中国。
-
芽菜咸烧白的评论实话实说我的阅读感受,我看到的是一种批评,很有力度和深度,但是又很隐蔽和婉转。是有收获和启发,虽然读起来不容易。
-
斐君的评论2015年写北双“陌生的亚洲”主题的评论时就在想,为什么自己读到的后殖民理论中,关于构造亚洲主体性的内容如此之含混,后来才意识到准确的描述并非“含混”,而是“悖论”。这个困境如孙歌所说,有点像是她在接受了“平移的普遍性”这一主张之前的状态,如何重新理解普遍性,并在容纳差异的前提之下重新构造?问题一旦来到了这个方面,以往阅读经验中的那些空无的指向就都找到了靶子。
-
经济人读书会的评论读下来感觉作者力图克服旧普遍性弊端所依托的哲学资源略为狭窄,导致思考过程极其艰辛,就好像哈贝马斯说的“想在主体性哲学内部击破主体性”,其实作者所说的将新普遍性作为理解的媒介,已经触碰到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哲学的边沿,所以对于作者想要处理的这个方法议题,如果换一种哲学思路的话,可能会让思考过程变得更轻松一些吧。
-
惠山老翁的评论孙歌用十分艰涩的语言求索了“亚洲”意象新的普遍性可能,然而这个看似公允和美好的“可能”在现下的时局中显得是那样虚幻和滑稽。
-
叫我妖而不孽的评论解放后出生的女学者我愿意叫一声先生的,孙先生算一位。最近自己在香港问题上的反复,以及华为事件,让我一直反思。原来东亚已经有这么多人和我思考过一个问题了,而且非常深入了:什么是真正的亚洲和亚洲价值?它如何在已经内在了的美国价值观以及物质存在的前提下生长出来,并顺便消解西方的伪普世价值,使之真正成为人类思想的财富之一而非利弊兼有的半毒药。我再给孙先生补充一点:其实日本非常强大的内亚研究传统里还有一波通过上溯到蒙古帝国来在中国之外扩大以东亚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企图,杉山正明如此高评蒙古帝国、森部丰如此看重粟特系突厥,并将五代甚至赵宋算作征服王朝,其实都有一点削弱中国大国优势的用心。对白永瑞、白乐晴两位韩国学者肃然起敬,后者对分断的解说很深刻。东亚因为其复杂,只能成为五岳剑派吗?
-
cicibourquoi的评论读的磕磕绊绊待日后复读,书总是会越读越多打开一本发现更多旁枝有待展开,在这本书里发现的是日本学者竹内好
-
多余的猫的评论刚开始看到“寻找亚洲”这样的题目,其实有点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在亚洲论述特别是东亚论述近年来被本质化,作为一种对抗**的工具之后。但读完之后感觉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顾虑,作者其实是以一种极其诚笃地心态在试图消解以各种名目出现的“**中心”和“强权者心态”,只是让我觉得有点担心的是,这样朴素的工作再多大程度上能被复杂的国家间政治环境所接受,这些美好的愿望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可能。
-
烹饪鬼才的评论虽然不容易读,很多细节也没弄懂,但有一种“越读越明”的感觉,能基本感受到作者的主旨和真诚。附录太精彩了,关于冲绳和金门的叙述真是很厉害的洞见,日韩知识分子也确实让人钦敬。一边读着这种费尽心思寻觅和解的文字和构想,一边看着充满矛盾对立的现实和大众,一方面有强烈的伤于撕裂的心情,一方面又能汲取前进振作的动力。五星不是基于我对书內知识通透的掌握,而是基于它给我的力量。
-
hamahama的评论稍微啰嗦了点儿,有很多地方仍在荆棘之中
-
小绵羊花花的评论读完其中《民众视角与民众的连带》,颇有思想深度。韩国、琉球、金门vs 满洲、朝鲜、台湾。
-
照夜白的评论第一章对日本学者对亚洲问题的综述和梳理有参考价值;对作者提出的相对欧洲,亚洲正是多元的才有其价值,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还是迷惑在于既然不存在普遍性,那如何阐述所谓“亚洲原理”,它不应止步于所谓的“新的普遍性”;“普遍的,必须是多元的,而且是不能被直接统合为一元的多元。而只有当发展中国家多元化的政治视角真正形成的时候,欧美的普遍性叙事才会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各自成为世界史多元叙事格局中的一元——这个曾经由竹内好在半个世纪之前提出来的设想,在今天又一次成为问题。也正如竹内好所预言的那样,把包括欧美优秀价值在内的人类思想遗产上升为全人类的“普遍性”价值的工作,需要亚洲来完成,因为,在来自西方的暴力之下崛起的亚洲现代史,才真正具有对于多元性格局的需求。”
-
留影者的评论“普遍性只是把我们引导到不同的特殊性里面,从而理解那些特殊性本身,而不是把我们从特殊性中抽离出来。” “换句话说,我们要把普遍性作为媒介,去辨识具体事物中那些特殊的人类经验,从而丰富自己对人类生活的理解。”
-
弢的评论找不到进入的口径,有没有个带路人?
-
即刻前往天光墟的评论寻找亚洲,是为了寻找一个可以成立的论述范畴。亚洲最初是西方为了强化自我认同给予的概念,移植色彩浓厚。孙歌从日本近代以来亚洲论述梳理了两种亚洲。一是符号理念(相对完整可独立论述),二是实体(人文地理空间)来说,亚洲是无法被整合的。从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到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二者都基于民族危机感,前者提出脱离亚洲,后者则赞美爱一统),竹内好眼中日本近代以来反复以“脱亚”和“兴亚”做椭圆式运动。更重要的思想史脉络是“风土”,更为在地的实践(和辻哲郎、梅棹忠夫以及京都学派代表滨下武志川胜平太)。白乐晴等韩国学者提出要绕开国家基本单位,在民间实现亚洲的连带感。中国之前是缺乏亚洲意识的,但因为日韩对东亚的关注(因为历史的边缘效果身份,危机意识强)迫使其面对这个课题。
-
韧勉的评论本书取自孙歌教授学习日本思想史以来“亚洲”这一概念政治文化史层面的四篇长论。亚洲这一概念虽然由西方列强提出,但是长期作为政治理念灌输思想的只存在于日本学界。她的思想历程以梳理诸位提出“亚洲”理念的日本思想家他们各自的学术贡献伊始,继而思考他们以亚洲理念为基础,对中国思想史根本性质的学术成就。孙歌指出只有当一个国家走出地缘边界,需要寻找政治共同体时,需要用一种概念为其在国际环境中生存,找寻政治共通性。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这种需求,印度就没有,因为印度次大陆就它们一个国家。中国最初也是内向性发展,也没这个需求。后来有一个儒学国家的理念,但也今天的东亚理念并不重叠。后来是韩国更需要东亚理念,日本也只能辐射到东亚领域,于是迫使中国开始思考东亚概念,继而重新以独立视角思考亚洲概念及其政治应用。
-
沈韵土农的评论梳理日本近代思想史很是有用,的确是很难的著作,封面设计有心,出成这样,卖相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