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致 谢 1
绪 论 1
家产—官僚制帝国:前近代国家形成的一种模式 8
嵌入了民族意义(意识形态)的家产制 12
清民族—王朝国家的系谱 15
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形成 22
第一章 巡幸的历史与多重意义 28
上古的出巡、狩猎与战争 31
战国时期巡狩的“开化” 33
作为君主—官僚间紧张关系突出表现的巡狩 36
帝制官僚与对巡幸的贬斥 39
帝制联盟与执着于季节性迁移 43
明朝的巡幸 51
结论 55
第二章 “法祖”:巡幸乃民族—王朝原则(1680年代和1740年代) 57
进谏与因应之一:康熙皇帝最初的南巡(1668—1671) 59
康熙皇帝恢复巡幸(1680年代):经典模式? 62
乾隆皇帝恢复巡幸(1740年代):家族的传奇故事 68
进谏与因应之二:汉御史的抗议(1758年12月) 80
乾隆皇帝评论妥 帖睦尔(1767年):历史的回响 84
结论 86
第三章 将朝廷置于马上:移动朝廷的后勤与政治 88
皇帝的扈从与巡幸路线 88
安排驻跸事宜:一种旗务 92
作为武力象征的营帐 98
以战争规模动员各省 106
应对大众的南巡认识 107
结论 119
第四章 安不忘危与帝国政治:战争、巡幸、武备 122
乾隆皇帝推崇军事价值(1785年) 123
忧惧八旗衰落(1670年代—1730年代) 127
乾隆初年的军事危机(1730年代—1740年代) 130
作为满洲人尚武习惯的巡幸 135
领导层危机与八旗持续衰败(1750年代) 148
南巡与准噶尔问题(1750年代) 151
帝国与南巡中的耀武扬威(1762年) 157
结论 164
第五章 “还淳返朴”:南巡与商业化时代精英内部竞争 168
培植商业财富 169
乾隆皇帝抑制奢靡的话语 181
士人的焦虑与皇帝话语的“为我所用” 189
结论 197
第六章 南巡的文化包容:推崇诗歌与迎合汉学 199
召试 199
推崇诗画以笼络精英 203
苏州的文化经纪人沈德潜 207
苏州紫阳书院与迎合汉学 214
模棱两可的迎合 227
结论 231
第七章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的诗歌写作与政治 233
愉悦在前:皇帝的矛盾态度 234
精英文化内部的紧张:十八世纪对“抒情论”的贬斥 241
解读乾隆皇帝南巡诗作 246
初相遇:在江北厘定“江南意” 247
与金山相遇(一):引出景致与否认欲望 253
与金山相遇(二):调和并抒怀月下长江 257
日益深入:宣称勤政,拒斥愉悦 266
正统话语:马上“观民” 270
结论 278
第八章 大众认识与民族—王朝政治至上(1765—1785) 280
乾隆皇帝水利认识的再考察 281
政治至上(1770年代) 287
对民族—王朝合法性的侵蚀(1765—1778) 291
民族—王朝回应之举:恢复巡幸(1780—1785) 314
结论 323
尾 声 最后的巡幸(1800—1820) 326
民族与清统治的历史机制 331
附录 A 乾隆南巡的地方备办情况 337
附录 B 乾隆南巡全部支出的估算 345
附录 C 南巡召试的量化分析 358
征引文献 362
索 引 390
译后记 425
内容简介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与江南。满洲皇帝及扈从,深入帝国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
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南巡在十八世纪清朝统治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评论----
本书探讨的是清朝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敏锐地抓住了其最重要的特征。本书可以从不同层面去阅读。首先,本书思考了清朝统治的具体特征,特别是民族意识在清帝国意识形态中的位置,做出了新颖而富有价值的理论贡献。其次,它细致再现了巡幸这一历史上的重要活动,及其作为展示、仪礼、思想、身体等活动的重要意义。第三,它揭示了乾隆皇帝的独特个性。总之,本书是清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历史细节的呈现以及分析视野的广阔,使得本书成为清史研究者以及帝国史研究者的必读书。那些在西方传统之外寻求理解帝国形成的可信范式的研究者,尤其应该参考这本书。
——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
张勉治对巡幸的描述很具体,这值得称道。他不是简单地概括清帝的巡幸,而是告诉我们,巡幸何以会在不同时期一再举行。本书并非一项狭隘的巡幸研究,在作者笔下,巡幸是透视清朝统治的棱镜,巡幸绝不是远离宫廷生活和国家治理,而是乾隆皇帝统治国家的有力且不可或缺的工具。
——美国雪城大学历史系教授 柯启玄(Norman Kutcher)
作者对巡幸的历史渊源与内涵,清朝皇帝巡幸的行为本身,乾隆帝南巡期间与扬州盐商、江南文人的交往,以及御制诗写作、南巡的社会反响方方面面进行分析,治河、武备、西师、江南士商的活动、文字狱等诸多影响帝国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各种矛盾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虽述南巡,却及其余,一个对帝国发展的全景式的描述跃然纸上。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刘文鹏
下载说明
1、马背上的朝廷是作者[美]张勉治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静水深流的评论白了,一句话总结,南巡就是由乾隆皇帝发起的针对满洲旗人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识形态主题教育活动
-
笑忘客的评论“历史战胜了帝国的意识形态。”
-
纪恩同学的评论能把巡幸背后的逻辑和符号意思讲出来还蛮有意思的。
-
DRYJIAYOU的评论巡幸,尤其是南巡是维护清王朝家产制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强化民族-王朝统治的举措。
-
中世与近世之间的评论乾隆说自己一生两件大事“一曰西征,一曰南巡”。南巡自然是政治行为,其在清史中的意义与地位何在?本书作者意从清朝家产制的建制意识形态去把握,其包括民族—王朝的团结一致、例外主义与支配地位,南巡是对此种意识形态的维护,也是盛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说法略抽象,但基本还是满族至上主义及对江南汉族社会的统治方式,南巡的意象,多为熟悉的套路,如宣扬合法性、权威性、征服精英为核心的仪式;满族武力的展示与整合;对江南商业精英与学术精英斗争的操纵;汉族文化的接受与满人身份的坚持,作者新清史的基本观点大体融合在以上诸方面。在第八章中,作者也充分展现了此种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众多危机,特别是大众的对立认识,在此点意义上可以说南巡并非“成功”。制度安排和做法与敏感的民族统治以及王朝合法性的纠结,是清朝统治的本质与矛盾。
-
隐清的评论以南巡的方面再一次印证了乾隆大帝以 马背上的正统满洲人 的人设自居的态度,也再一次印证了大清一朝从未有 满汉同一 的思想的真相。大帝虽对江浙风情心向往之,却无比忧虑满洲八旗精英的腐化堕落,想借南巡来强化大清 满洲民族皇朝 的地位。
-
納蘭逸蕭的评论如果作者不那么啰嗦就好了
-
浮阳的评论新清史的后来之作,将关注角度从边疆转向江南,试图用“嵌入了民族意识形态的家产制”这一框架统摄帝国的统治体制,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建构”,不是一种简单的移用后现代理论,而是意味着满汉畛域服务于皇权统治,而非相反,可惜作者对这一点并没有深入讨论,只是用表面的概念区分带了过去,导致全书的基石概念很模糊,从而导致最晦涩不明的是,当作者说“历史战胜了意识形态”时,他指的是“谁的历史”呢?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很精彩的一部清史研究论著,在清帝南巡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全书秉承“新清史”的研究思路,把乾隆帝的六次南巡,放置在清政权维护“内亚帝国”和“家产制国家”统治合法性的范式下,进行深入而详细的考量,对于史料的梳理、解读与分析,都可圈可点。缺憾在于多少有理论范式先行,选择性运用史料的嫌疑,在凸显南巡政治意义的同时,遮蔽了南巡的其他目的与意义的可能性。整体而言,值得推荐。
-
支离疏的评论写得非常好,详尽又流畅,思路也很清晰,不过观点并不那么新鲜,“家产-民族”的意识形态很早已有人讨论过,就是满人主奴关系的政治延伸。大量的具体数据很难得,一目了然。
-
阿笨猫的评论专业性很强,文笔平庸,一般读者不易读。而且,一个不算复杂的主题,真的没必要写这么啰嗦,事件描述又浅尝则止,没有深入探讨。总体而言不值得一读。
-
Acer的评论值得一读。对康熙朝的南巡着墨不多。
-
栖栖子的评论有个问题,皇帝的诗可以作为(相对)纯粹的文学文本么
-
田间行走的评论不忘初心
-
皂君庙小霸王的评论新清史。书很新但是里面的观点不太新了啊。相比于历史课津津乐道的元清由于接受了儒汉文化才能维持统治的大汉族中心主义普遍观点,还是这种统治者有足够的征服者优越感和民族意识以及对政权合法性的主动作为才更令人信服。虽只谈南巡一事,庞大的内亚帝国通过江南一隅诸多权力关系互动而展现出的紧张与繁荣形象跃然纸上。
-
Quinsay的评论粗翻了一遍,前面部分很好,中后部似乎有些过度诠释?
-
福贵儿的评论之前以为乾隆南巡只是纯粹的游乐,其实却充满着意识形态色彩,本质上是家产制统治的特殊历史形式,差不多算是政治表演。
-
启风的评论乾隆南巡,公开说法是陪母后散心,并视察河道,实际原因是观光享乐找女人。除此以外,张勉治发现,乾隆还有意借南巡宣扬满洲传统——骑马射箭,训练八旗。至于笼络汉人知识分子,算是顺手一装吧。
-
思想者的评论美国新清史杰作之一。非常突出的内亚视角、强调满人自身特质。虽然有点过头但是对比起来看还是挺有意思的。具体到本书来说,利用巡幸作为盛清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考察清朝将在帝国重要地位的江南地区纳入家产制国家(民族ー王朝)统治的意识形态与作为,赋予巡幸以意涵、通过政治拉拢与立威为手段,讲述巡幸时满汉的互动最终揭示清朝统治的根本矛盾。当然这本书的具体论证看看就行了,不少过于迫真,关键在于他的方法与视角。
-
daisuki的评论只说第七章,对乾隆御制诗的解读大多似是而非,将御制诗直接等同于皇帝思想的表达,或者一厢情愿地认为清朝御制诗经过了精确到语词的精心建构与修饰,其实都是危险的预设。而此书还存在着对基本语意的误解和对政治隐喻的刻意吹求,作者引用御制诗时做了许多诗注,但正是这些诗注暴露出其理解完全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