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序幕:“巴巴罗萨计划”,交战双方的力量,1941年6月22日—7月1日的边境交战
“巴巴罗萨计划”
苏联的战争规划:41号防御计划和“反击侵略”
交战双方的力量
边境交战,6月22日—7月5日
第二章 中央集团军群攻向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西方面军在列佩利的反突击,1941年7月2日—9日
德军的指挥决定
7月初的态势
苏联统帅部大本营和西方面军的困境
中央集团军群攻向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7月2日—6日
西方面军的列佩利反突击,7月6日—9日
第三章 中央集团军群冲向斯摩棱斯克和铁木辛哥的“反攻”,1941年7月10日—15日
渡过第聂伯河,7月10日—13日
铁木辛哥的攻势,7月13日—16日
霍特攻往斯摩棱斯克和涅韦尔,7月13日—16日
古德里安攻向斯摩棱斯克和围困莫吉廖夫,7月13日—16日
南翼:第21集团军在罗加乔夫地域的反突击
第四章 中央集团军群的斯摩棱斯克合围战,1941年7月16日—23日
背景
德军不断演变的策略
红军重组
斯摩棱斯克合围战,7月16日—23日
第五章 苏军的第一次反攻和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之战,1941年7月23日—31日
西方面军战役集群的反突击
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之战,7月24日—31日
总结
第六章 侧翼之战和围困莫吉廖夫,1941年7月16日—31日
背景
北翼:涅韦尔和大卢基
南翼:莫吉廖夫的陷落和第21集团军的问题
第七章 古德里安集团军级集群歼灭卡恰洛夫集群和斯摩棱斯克包围圈的覆灭,1941年7月31日—8月6日
希特勒更改战略:第33、第34号指令
卡恰洛夫集群的覆灭,7月31日—8月6日
消灭斯摩棱斯克包围圈,8月1日—6日
总结
第八章 古德里安集团军级集群和第2集团军南进,戈梅利的陷落,1941年8月8日—21日
总统帅部大本营重组
古德里安集团军级集群渡过索日河和克里切夫包围圈,8月8日—14日
第2集团军攻向戈梅利,8月12日—18日
大本营的应对: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
古德里安集团军级集群攻向斯塔罗杜布,第2集团军夺取戈梅利,8月15日—21日
总结
第九章 苏军的第二次反攻: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攻势,初期阶段,1941年8月6日—19日
初步行动,8月6日—13日
苏军的进攻策划,8月14日—16日
铁木辛哥的攻势,8月17日—19日
第十章 苏军的第二次反攻:西方面军的杜霍夫希纳攻势,德军的反突击和余波,1941年8月20日—24日
德国第9集团军的反突击,8月20日—22日
余波,8月23日—24日
第十一章 苏军的第二次反攻:预备队方面军的叶利尼亚攻势,更改战略计划,大卢基之战,1941年8月8日—24日
预备队方面军(第24集团军)的叶利尼亚攻势,8月8日—21日
更改战略计划,8月18日—21日
北翼:大卢基之战,8月21日—24日
施图梅集群的进攻和大卢基包围圈,8月22日—24日
第十二章 总结
中央集团军群7月份的战斗
中央集团军群8月份的战斗
附录一 交战双方将领照片
附录二 1941年7月,支援西方面军的机械化军之编成、部署、指挥员和装甲力量
附录三 1941年7月1日,交战双方的作战序列
附录四 1941年7月10日,交战双方的作战序列
附录五 1941年6月22日,苏军大本营预备队诸集团军的兵力和装甲力量
附录六 1941年7月10日—31日,苏军西方面军诸集团军的估计兵力
附录七 1941年7月10日—9月10日,苏军在斯摩棱斯克交战期间的人员损失
附录八 苏军1941年9月30日的实力
内容简介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投入德国国防军,大举入侵苏联,行动代号“巴巴罗萨”。6月22日至7月10日,德军深入苏联国土500千米,击毙或俘虏100万名红军士兵,前出到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西岸,希特勒预计几周内就能赢得全面胜利。然而,斯摩棱斯克地域的后续战斗挫败了德国人速胜的企图。突然出现的五个苏军新锐集团军让德国人猝不及防。经过一番激战,德国人虽然歼灭了其中两个集团军,并将三个集团军的残部包围在斯摩棱斯克地域,但他们未能迅速赢得胜利。陷入合围的苏军拒不投降,7月、8月和9月初,苏军又以七个新动员的集团军发起两场大规模反攻,削弱了德军的力量和意志,希特勒不得不推迟向莫斯科的进军,命部队向南进攻。 这使“巴巴罗萨行动”偏离了原定方向,也为德军在莫斯科城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下载说明
1、巴巴罗萨脱轨是作者(美)戴维•M.格兰茨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冉某的评论这本书之所以颠覆了以前人们对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认识,不一定是因为格兰茨有多么过人的见地,或者多么超群的才气,但是史料功夫绝对下足了,所以功到自然成。这么多的指示、命令、报告、日记,想想就觉得恐怖。不求博人眼球,踏踏实实做学问,做出来的就是真知,走出来的就是大师。
-
Hannibal.Barca的评论戴维.格兰茨+小小冰人
-
福学之人的评论战略图还算清晰,不过全四卷只会引进前两卷
-
dancol的评论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一直算是个冷门,知名度和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没法比,估计是失利的战役不受待见,也没人宣传吧。至于是不是像书里说的那样,德军台风行动的失利是在斯摩棱斯克损耗过多造成的,这就是个玄学问题了,就跟现在的人站在上帝视角说德国战争潜力不如苏联,所以注定要失败一样。
-
三青的评论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虽然冷门,但也算得上是苏德战争中非常重要且激烈的一场战役了。此战不仅让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行动”偏离了原定方向,也为1941年12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门前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戴维·格兰茨不是故事的讲述者,他只是冷静地将他收集到的数量庞大的史料送到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手里。通过这样一本书,你可以真切地触摸到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这段历史,了解到它对“巴巴罗萨计划”产生的实质影响,从而做出自己的客观判断。这就是“戴维·格兰茨”这个名字的魔力,和他被人们记住的原因。
-
库曰天的评论抱着看畅销书的心态来看《巴巴罗萨脱轨》你就输了,这绝对是一部学术作品,基本上不讲故事,有大量篇幅的史料分析。当然还有很多地方是单纯的引用史料,作者没点透它们和所要表达的观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读起来相当烧脑。要是对苏德战争没有一定的了解,还是不要读了。
-
沉寂的飞扬的评论这本书的作者太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了,以至于内容更像是对观点的论证,没有好好讲故事。这样的分析、研究、述评应该是建立在把事情的经过捋得清清楚楚的基础上的,但是书中叙事被太多的引证,也就是列举作战命令割裂。当然了,列完原始资料也没逐条的好好分析,看得人一头雾水。以某个战役为主题的书,中国人来写肯定不是这个套路。文献功夫可能不如,但是调理肯定更清晰。到底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写法不同呢,还是这本书的定位高冷,根本不是给“愚昧”的大众看的呢~
-
summer的评论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公民使命这些看似崇高的东西从来都和不堪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作为小民百姓,最担心的还是怎么在这种交换比一边倒的战斗中生存下来。不过有人开导我说:“不要只想着自己活下来,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远的理想。”嗯,一下子释然了。爆破筒呢?炸药包呢?我要往上冲了!
-
Todayda的评论没有清晰的地图的话其实很难在头脑中勾画出部队、时间、地点、态势,书中的地图比例尺不够大,而且绝大多数都没有中文翻译,这一点很让人恼火。本来这套书还有第三卷,是彩色地图册,但是书里也说不会有中文版了,可惜了。
-
想吃冰淇淋的评论这真的不是给军事院校的学生写的参考书吗?通篇各种命令、报告,战斗细节约等于没有,故事性基本为零。作者有没有考虑过普通读者的感受?三星半,够专业但不够通俗。
-
kathy的评论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一直算是个冷门,知名度和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没法比,估计是失利的战役不受待见,也没人宣传吧。至于是不是像书里说的那样,德军台风行动的失利是在斯摩棱斯克损耗过多造成的,这就是个玄学问题了,就跟现在的人站在上帝视角说德国战争潜力不如苏联,所以注定要失败一样。
-
愿有两厢的评论士兵羸弱,指挥员幼稚,最高统帅也不见得怎么英明。更糟糕的是人人自危、政治挂帅,还到处充斥着揣测圣意式的表忠心和表决心。台风行动之前的喘息之机,是靠四个方面军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当然,苏联人口多,死得起。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公民使命这些看似崇高的东西从来都和不堪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作为小民百姓,最担心的还是怎么在这种交换比一边倒的战斗中生存下来。不过有人开导我说:“不要只想着自己活下来,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远的理想。”嗯,一下子释然了。爆破筒呢?炸药包呢?我要往上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