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前言
引言
歌德伦•希姆莱:纳粹政权的“小娃娃”
艾妲•戈林:“纳粹德国尼禄皇帝的小公主”
沃尔夫•R.赫斯:活在“最后战犯”的阴影中
尼克拉斯•法郎克:渴求真相的总督之子
马丁•阿道夫•鲍曼:帅俊的“小王储”
霍斯的子女:奥斯维辛指挥官的下一代
施佩尔的子女:“恶魔工程师”的后裔
罗尔夫•门格勒:“死亡天使”之子
岂止是德国的故事?
致谢
注释
内容简介
1940年,这群德国孩子只有4岁、5岁、10岁。他们在战争中备受优待,因为他们拥有身居高位的父亲。这些孩子分别是纳粹要员希姆莱、戈林、赫斯、法郎克、鲍曼、霍斯、施佩尔、门格勒的子女。
对这些孩子来说,德国的战败是一场风暴,是与家人的分离,是优越生活的终结,也是亲身感受希 特勒主义的恐怖。当时的他们天真无辜,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后来,他们逐渐了解了那些可怕的事实。成年后,他们中有些人谴责父辈的罪行并深感愧疚,有些却无条件地怀念自己被全人类唾弃的战犯父亲。
本书回溯了这些孩子的经历,记录了他们年幼时的家庭生活与成年后的人生。1945年以前,他们是英雄的子女,之后陡然沦为刽子手的后代。他们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父辈的错误如何影响着后代的人生?……
这本一流的图书成功完成了这一特别艰难的主题。——法国《费加罗》杂志
歌德伦•希姆莱、艾妲•戈林……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命运如何?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追溯了他们的命运。 ——法国《星期日报》
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并没有对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行为做出个人评判。她记录了他们每个人的态度——明白该如何面对一段远超出自己命运的残酷历史。 ——法国《观点杂志》
下载说明
1、纳粹的孩子们是作者[法] 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怪兽很悠闲的评论这本书无情的揭示了这样一件事实,即使有纳粹高层的后代反思了父辈犯下的恶,却依然是小部分群体,更多的是选择沉默,甚至毫无悔改,重新拾起父辈的思想武装自己,对爸爸是仁慈的形象加以保留,对自身爸爸杀死了别人的爸爸,别人的妈妈,甚至整个家族选择性忽视,这种行为不但令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作呕,而且我们更应该警惕,纳粹思想从来就没消散,只是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暗流涌动(ps:纳粹这些高官的甩锅能力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强多了,戈林没想到是个花枝招展的中二Cosplay深度患者啊)
-
维舟的评论本书采访的都是纳粹要人的子女,由于父辈被定重罪或处死,在其成长中大抵是缺席的,精神负担也特别沉重。不过,他们种种不一的反应,则与1987年开创性的《生而有罪》一书中对普通纳粹子女的采访所体现的类似,只是在《生而有罪》中,这些新的一代还长期与父母一起生活,那种“父母皆祸害”的气息更强:家庭关系长久受到父母顽固观念的支配。没经历反思记忆的精神弑父,就无法摆脱这些阴影。两本书很适合参照着读。
-
Cynthiastar的评论视角不错,不过材料有些单薄。采访不到纳粹高官的子女,或许可以找普通纳粹党员的后代做访谈。
-
Königsberg的评论全书更多地是对他们父亲的政治生涯的回顾,而作为后代的他们反倒并不那么显眼。对于父亲那一辈所为的态度分裂为彻底的两派也属情理之中,这种认识分裂至今也许依旧停留在德国人内心深处,唯一的不同是作为直接经历了二战的那一辈人或许有更为深切的感受与认知,而对战后的新一代人而言,父辈的所为要么成为终生的道德之耻,要么激起父之罪与我何干的反発。另外,沉默也是一种面对过去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纳粹高层所为无外乎证明了人性深处的复杂与可怕:面对家人他们是仁慈和蔼的父亲,面对“敌人”则是冷血无情的撒旦的恶魔。就个人看来纳粹高层除少数人外,大都是投机的乌合之众或不学无术的弄权之人以及在希特勒的光环之下鸡犬升天的小市民暴发户。随着纳粹倒台他们亦被历史所抛弃,沉默退出与被遗忘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
outlet的评论还不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审核的原因。细节写的都挺露骨的。
-
薰的评论第三帝国的时候,可以借用高官子女的身份得到种种好处。审判以后,这重身份也不会造成困扰,有的甚至感到骄傲,对父辈做过的事持漠然、怀疑态度。不愿意区分善与恶,恶魔子女的身份反而令他们感到特殊性和荣光。
-
Ibiza的评论人性的另一面
-
欧式几何的评论可以想象写作本书的难度。有一个罪大恶极的父亲是什么体验?父母对孩子有多大影响?影响的规律有几个维度?这些故事都是很好的参考。
-
西峰秀色的评论2020年看完的第一本书。
-
幸福是个秘密的评论错字太多了
-
Tusiki的评论文笔感觉一般,更多在于叙述二战时期,这几个重点纳粹头目的,生平所做的恶魔行径,对子女后来心里生活上的介绍不多。其实,孩纸也是受害者,但这不是逃避,不正视他们父亲生前所做的这些惨无人道的屠杀事件的借口。可能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是父母,但对于广大犹太人对于二战中受到伤害的人民来说就是恶魔。作为子女更应该认真审视这段历史,在二战的漩涡中他们是幸运儿,但战后并不见得就是幸运儿。如何正确面对历史,通过自身不断修正当年父母犯下的错,对于这些纳粹孩子们来说更为重要。
-
阿凉の日常的评论bingo的最后一本,薄薄的一册在看的过程中却让我反反复复翻阅,又在各种app上查询相关资料。看到前几篇时感觉进入一场困兽之斗,怎么走都是死胡同,可是不知道算不算笔者的刻意安排,在一个章节中甚至不是主要的孩子的选择中,我看到了或许是最佳的答案。这本书在年初就标记了想读,却到了下半年才看啊,这个执行力ᕙ(☉⚇̭☉)ᕗ
-
西南季风的评论可怕的意识形态,想到《蝴蝶的舌头》最后小主人公对自己的精神导师抛掷石头…历史在他们身上烙下痕迹,有的也为自己的父辈是份子之一而感到自豪。细思极恐。
-
番小茄的评论虽然只是通过多方收集来的信息,非面对面访谈的笔录,但是读来依旧有些意思,可以看出纳粹高管的后辈对自己父辈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其中有的人是到老都在为父辈平反,像是鸡农和戈林的女儿对父亲的热爱,竭尽一生追寻父辈的意志,当然了,之中也有的人是非常憎恨的态度,宁愿丢弃姓氏拒绝其血脉。
-
吉吉的评论看完《天生幸存者》后看的这本 作者没有自己采访任何一位纳粹后带 内容都是拼凑而来 当成科普来看还是OK的
-
十二月人的评论与《天生幸存者》相比差远了,太薄了,纸太差了扣一星
-
Gol的评论如作者所说“以一个意味深长的桥段展开,并用相当自由的方式进行场景描绘。”一手资料很少,可读性不强。但联想起写集中营的书还是唏嘘不已。1.“没有一个俄国人能代表古拉格,没有一个法国人能代表法国大革命或殖民主义,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民族历史。然而,德国和纳粹却被画上等号。”2.“存在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是一种未曾言说、无法表达得伤痛…父母一心希望儿女免于接触到他们忍受过的恐惧与绝望,而且他们也无法找到正确的陈述方式…孩子们只能隐约意会,他们设法感觉那份被隐藏在沉默中的恐怖,终至感受到某种义务,要以无尽的悲悯看待父母曾经遭逢的苦难。”伤痕由此在代际中延续,文革同理。3.很难说霍斯是主动或被动成为了纳粹的帮凶,最后留给儿子的人生建议是“务必让温情与人性引导你,学会如何秉持良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
r的评论原本并不好看这本书的内容,没想到还可以,这些背负父辈罪责的子女也是挺不容易过日子的,就像我国当年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地主阶级,瓜分了有产阶级的土地,剥夺了他们的财产,却丝毫没有考虑这些人的妻小要如何存活下去。确实人的顽强意志不容小觑,但其间的挣扎和不平,也就只有冷暖自知了吧。当然,纳粹战犯的孩子不一定也是坏人,也会从事违法的勾当,但是像歌德伦•希姆莱、艾妲·戈林这样丧失理智,对父亲盲目抱持忠诚和敬爱的人还是让人很想赏赐一顿凶巴巴的大耳帖子。但是另有罪大恶极的纳粹高管子女跑去结扎、改宗,也是另一个没必要的极端行为,称不上好坏,但至少对己对人无意。反观纪录片里Amon Goeth的女儿就没有异常行为,带着不可思议和羞耻坦诚接受父辈的罪恶和伤害,以后世平静度日为安,或许这样才是不失尊重的表现。
-
头像即爱人的评论角度新颖,但有些薄了。父辈的挖掘不够深,子女辈又没有直接的访问素材。
-
云间呐的评论“没有一个俄国人能代表古拉格,没有一个法国人能代表法国大革命,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民族历史。”同理,没有一个德国人能代表纳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