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引言 重走原子弹的旅程
关于时间的说明
序幕: 广岛核爆前12小时
第一部 三周前:“彩排” 1945年7月15—16日
第1章 风暴中的高塔
第2章 推迟起爆
第3章 外交游戏
第4章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第5章 等待
第6章 笼罩天地的闪光
第7章 第二个“太阳”
第二部 决定 1945年7月18—28日
第8章 与众不同的第509混成大队
第9章 不二人选
第10章 轰炸皇宫
第11章 原子弹“给总统和首相撑了腰”
第12章 戒备森严的组装车间
第13章 “这座城市很安全”
第14章 这“不是什么‘重大决定’”
第15章 送达天宁岛
第16章 最后通牒
第三部 投弹:最后时刻 1945年8月4—6日
第17章 “我们的时刻终于到了”
第18章 明天将是一个晴天
第19章 选定瞄准点
第20章 起飞
第21章 核爆前6小时 安装引爆装置
第22章 核爆前2小时 阳光沐浴下的广岛
第23章 核爆前1小时 广岛敞开了怀抱
第24章 核爆前30分钟 “时间过得真慢”
第25章 核爆前3分钟 “它是你的了”
第26章 核爆前45秒 这是他们听到的最后声音
第四部 影响:核爆后24小时 1945年8月6日—7日
第27章 核爆后1分钟 地狱一瞥
第28章 核爆后15分钟 它看上去不像人
第29章 核爆后1小时 火焰风暴
第30章 核爆后3小时 五张照片
第31章 核爆后12小时 “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件事”
第32章 核爆后18小时 赤裸裸的警告
后记 广岛之后
尾注
文献和参考书目
致谢
内容简介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日本时间),一颗名叫“小男孩”的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并被写入了历史。第一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当即造成7万人死亡,核辐射诱发的癌症以及其他并发症还将夺走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关于爆炸当时的情况以及爆炸后续的影响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著述。
在这本与众不同的《广岛倒计时》中,作者史蒂芬·沃克以冷静、克制的文笔描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前惊心动魄的21天以及爆炸后18个小时的一切:从美国在洛斯阿拉莫斯进行的原子弹核爆试验到“三巨头”之间的外交博弈;从原子弹概念的提出者反对使用这一“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到强硬派坚持无需警告就直接投弹;从轰炸机组“忍辱负重”苦练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到一名狂放的飞行员向日本皇宫投下炸弹;从一对广岛恋人在爆炸前度过的美好一夜到爆炸后目击者描述的那“地狱一瞥”……每翻过一页,你都能感受到时间在嘀嗒嘀嗒地流逝,感受到一场灾难正在越来越近。最终,你将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核爆前那漫长的30分钟,3分钟,45秒钟,并与幸存者一起见证爆炸后的惨状:那些炭化到不成人形的尸体、横扫一切的火焰风暴、全身被烧焦到已分不清是男是女的“行尸走肉”……
本书资料异常丰富详实,作者的资料来源包括:对超过40位成书时仍然健在的轰炸机机组成员、参与研发原子弹的科学家、广岛核爆的幸存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历史学者的采访记录;当事人及其亲人的回忆录和信件;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等权威机构的解密文件;相关领域历史学家的学术著述;由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广岛和平纪念馆、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曼哈顿计划”遗产保存协会以及多位亲历者提供的照片。
各界媒体对《广岛倒计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并屡屡将本书与另一本广岛核爆题材的佳作约翰•赫西的《广岛》进行对比。有不止一家媒体认为本书“可以与约翰•赫西长盛不衰的《广岛》比肩”,著名媒体《华盛顿邮报》更是认为与《广岛》相比,“史蒂芬•沃克描绘出了一幅更为宏大的图景”。
在本书中,史蒂芬•沃克从未渲染过仇恨,而是从多个角度冷静的描述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呈现出战争,尤其是核武器的可怕。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部佳作获得了著名的戴顿文学和平奖(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for Nonfiction)。
下载说明
1、广岛倒计时是作者[英] 史蒂芬·沃克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Humphrey的评论1,杜鲁门在斯大林和丘吉尔面前本来像个小瘪三,听说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立马抖起来了。(我要有把AK-47应该也会很屌吧) 2,整个原子弹计划(从研发制造到投放)的主要人物绝大部分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
伊卡洛斯不逃的评论历史由人书写,书写历史必然得返回人本身。资料详实、调查深细、各个侧面无一遗漏,文学式的呈现和镜头式的演绎,比《敦刻尔克》更全面,戏剧感和冲突感更强,尤其第四部广岛和美国的场景切换,撕裂的张力下是沉重。没有煽情者惯用的大量苦难叙说,或许因“倒计时”,笔墨更多放在投弹前。也没有大张旗鼓呼唤和平的雄心,飞机被命名为“必要之恶”号,震悚之余,更多感受到一种必然——大局的必然、人性的必然和个体受冥冥中指引的人为的必然——种种必然阻隔了原子弹成为哑弹的机会与可能。除了从不反省地听命、无奈地认命,所有犹疑、徘徊都会被无情地抛出云层。诚恳地说,的确没有满足我的期待,一种企图观看他者苦难而自我感动的期待,得感谢书写者的足够克制,没让我得逞,难不流泪,却不至泛滥。冷的清醒,才可能有更深的省与更长的哀。
-
南堇安的评论十分精彩,可谓“惊心动魄”,画面感超强。因此十分期待改编电影。一个大家众所周知的事件背后竟然有着如此复杂的种种,看来历史确实需要人们去深入了解,只有了解过后,才能更加懂得。不愧是戴顿奖获奖作品,完全值得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思考。话说prologue就完全吸引了我。。。P.S. 作为曾经的“幕后人员”,深知这本书中文版引进的来之不易,选题人员跟踪追寻了近两年时间,后期的编辑加工也是争分夺秒,只是为了让中国读者能尽早读到本书(话说负责选题和编辑的其实是同一个人)。可以说,如果没有编辑的努力,中文版的引入至少要延迟三五年。光是这点就值得五星。最后,对参与本书的全体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就错过了可以细致入微地了解人类历史"大时刻”的机会。
-
开膛手贝塔的评论一气呵成,睡觉时候都在想着杜鲁门在知道“小男孩”成功爆炸后的喜悦。从格罗夫斯到奥本海姆,前前后后10万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作者是导演,所以写得太有节奏跟画面感,时间精确到10秒,群像聚焦,甚至不放过广岛河边的依依杨柳。多少惊心动魄,全被一朵蘑菇云一声巨响带过,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不公平的。
-
笑望江湖的评论关于广岛原子弹轰炸来龙去脉的历史全景图(配合美剧《曼哈顿计划》更为精彩),文笔非常生动,对世界第一次原子弹袭击的描述极为细致,像观赏一部高质量的二战史纪录片,但对日本鬼子遭核爆的后果,我一丝一毫都不同情(包括对它们的妇孺),因为日寇在历次侵略中国时的极端暴行,早已超出人类底线,它们不配获得任何同情和理解,对它们的任何同情,都是对死难同胞的一种亵渎!
-
天然獵蠓也機的评论一般吧
-
拂澜鲵的评论真实是最有冲击力的。在大历史下,一个决定在道德上的对与错好像根本就无关紧要,个人的遭遇同样改变不了任何事情。问题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到底是什么位置呢
-
欧巴桑要跳楼的评论真实的历史,比很多小说都精彩。希望世界和平。
-
怪兽很悠闲的评论作为史料来说,其实看不到太多的内容,充其量是填补了原子弹测试到最后投放中大量的细节,但是读完全书后依然为书中的科学家,飞行员所感动,在那场人类惊天灭地的世界大战之中,他们为了结束战争而付出惊人的代价,承受自身心理负担的同时,还要面对战后他人的指责。身处漩涡之外的人总是能给出恰如其分的理由指责他们,然后忽视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
驼毛的评论没有看过另一本《广岛》,因而不知道本书的书写角度是否特别。不过从相关的历史书写来看,追述过去的历史事件常会有倒放电影的危险,后见之明的立场很难摆脱。另一点提示是,对于核爆的描写可以丢掉过去苦难叙事的窠臼,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本书为审视其他同类事件提供了启发。
-
yusen的评论一本非常详实,打动人心的著作。是我读到过对这段历史最写实又具备冲击力的记录。
-
多余的猫的评论从讲故事的技巧上来说值得历史学者学习。20世纪以降,我们都不再相信让历史自己说话这回事但我们都不可否认,“故事”或过去本身呈现出的真实与多面即是可以触动人心的。而作为转述者的历史学者如若不能发扬其中美学的(或如安克斯密特所说的崇高的经验)则是一种缺憾。
-
黑色曼陀铃的评论意外入手的好书。与《奥斯维辛》类似的是作者本身职业都是纪录片导演,因此细节描绘、画面感还原等做到了极致。再次领略到了文字是不同维度读者的眼睛。希望作者能出版更多的书。
-
千鶴子的评论记录太精彩了。试爆、起飞、投弹的时刻都很有紧张。如果是电影那么沉浸的氛围,我一定会哭……“美国财政部的白银储备几乎全部被熔化,用于帮助庞大的电磁分离工厂生产武器级的铀。过去三年来,美国主要的金融储备被分配给原子弹研发项目。怎么可能有任何人踩下刹车?连总统都不能。”
-
Gol的评论作者纪录片导演的身份让这本书格外具有画面感,几条线索切换自如。命运真是让人感慨不已的存在。
-
梦到西园的评论本书最大的人文关怀客观记录了每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想,语言极具画面感,这可能与作者本人是一名纪录片导演有关。全书的最后一句话——你也许会相信什么都没改变——直击人心,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永远地改变了。
-
约翰赫西的评论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写作充满了画面感和镜头感,令人惊叹。难以想象背后做了多少细致的采访和文献研究,太厉害了。
-
乒乒乓乓的评论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致敬翻译),超级大片儿既视感,给人感觉倒计时就在耳边哒哒地响,中间有几段居然读到呼吸急促。本年度最震撼。
-
风启天阙的评论难得啊,英国人没有在这个书里搅屎棍,顺便也让我知道了,在封闭的环境下人的思想可以有多疯狂
-
小小读书人的评论在广岛上空爆炸的“L11”原子弹造成10.9万座建筑被彻底摧毁,14万人丧生,毁灭如此之大,是“历史上最大的人造灾难”。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一颗原子弹造成的毁灭都不及日军创造的“南京大屠杀”死的人多,这是不是人造的灾难?这两个灾难哪一个才是“最大”的? “当你不得不对付一头野兽时,你得把它当成野兽。”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