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雍正朝分立的内廷:军机处的前身
(1723—1735)
第一章雍正初年内廷的加强
雍正初年的外朝
雍正初年的内廷
雍正皇帝继位时面临的种种问题
雍正皇帝控制外朝的尝试
规避外朝的雍正内廷
第二章雍正的内廷助手:亲王与大学士
怡亲王允祥
张廷玉
第三章皇帝的内廷代理人
皇帝内廷代理人的发展
书面议覆
廷寄
第四章为平准之役而设立的内廷下属机构
户部军需房
大臣
第二部分乾隆内廷统一时期军机处的建立与扩张
(1735—1799)
第五章总理事务王大臣时期内廷的转型
(1735—1738)
清朝过渡班子的历史背景
雍正内廷机构的统一
总理事务王大臣的人事安排
总理事务王大臣的职责
总理事务王大臣时期的变化
反对内廷壮大
从总理事务王大臣到军机处
第六章18世纪军机处的结构
乾隆朝军机处的鼎盛
军机处的名称与专用术语
军机大臣
军机处的行政职责
第七章军机处下属组织
军机章京
军机处满伴
方略馆
第三部分结局
第八章嘉庆皇帝对军机处的改革(1799—1820)
嘉庆改革的原因
嘉庆皇帝对军机处的改革
结语
军机处设立时间问题
内廷转型的主要阶段
18世纪有利于军机处成长的因素
可能阻碍军机处成长的因素
嘉庆统治结束时的军机处
军机大臣与皇帝的关系
附录A雍正朝文件中的“部”
附录B“办理军需大臣”的材料
附录C雍正朝“办理军需大臣”“办理军机大臣”人名
附录D雍正朝内廷满章京
附录E总理事务王大臣中的编纂人员
附录F军机处满伴业务——对乾隆初年一个月满文奏折上报事项的考察
征引文献
索引
中文版后记
译后记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相继开放了各自保存的清朝中央档案,为学者研究清代中央政府机构设置和日常运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白彬菊教教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经过多年研究,推出了这部研究清代中央重要机构——军机处的著作。
下载说明
1、君主与大臣是作者[美]白彬菊 (Beatrice S.Bartlett)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Littlegirin的评论新版本精装四色印刷,配有大量史料图片,修订了翻译错误,比清史编译丛刊版本更好了。
-
东土大唐的评论极为精彩的制度史研究。在分析清朝的军机处档案之后,白彬菊教授指出军机处绝不是中学课本中所说的仅凭皇帝意旨办事,而是形成一种君臣共治模式,有效制约了君权。皇帝也是人,即使是四爷这样的汉子也不得不抄袭内廷大臣的建议作为自己的批语,更遑论乾隆及之后的皇帝了。君权与官僚体制的矛盾一直贯穿在中国历史中,两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即使是先主席也砸烂不了顽固的官僚体制。(多亏我的老乡罗振玉先生当年奋力保存了明清的大内档案,这样的研究才能做出来。作者本来是中学历史老师,后来因为兴趣读了博士,自学了中文与满文,可谓是一个历史票友的奋斗历程)
-
呵特雷钦自委托的评论精装本。修正少量翻译错误。但是把脚注改成了章节后的尾注,由于本书涉及不同档册与文献之间的对比而有点影响阅读。
-
Marlais的评论杰出的政治制度史研究,对军机处的实际运作模式,演变的前因后果做了全景式描述。类似“小组治国”的内廷小圈子,军机处长时间作为非正式机构运作,能把一个informal制度变迁脉络研究清楚真是不容易。可以看到在官僚制度化发达的前现代帝国,行政的日常就是处理文书,政治的核心就是信息传递。最后一章结语十分精彩,能感到作者的甚至有一点组织经济学思维,军机处对于组织的影响,核心的改变在于信息传递与决策方式。看到最后一章满眼都是the allocation of authority, information, agenda setting, decision-making
-
.的评论前100页左右(93页)有很多重复和啰嗦,100-270比较好看。后面到嘉庆改革的时候有名无实,琐碎不堪。到后面更是烂尾了。但整体上毕竟还是不错的。
-
重忆小窗纱的评论有趣的制度史研究书,讲关注点放在君主控制下的内廷转型与外朝的权力博弈上,不是枯燥地罗列制度,而是在历史变迁中考察制度变革。当然现在保留下来大量清代档案给作者研究提供了相当多便利,像我想写个朝鲜的备边司研究,可惜朝鲜前期的史料太少,很难抓到头绪。
-
thrash & blues的评论前现代的复杂公文与行政系统
-
无心恋战的评论一个充满背反意味的历史演化脉络就是:军机处的最初设立,是皇帝为了绕开成型的外朝机构,不受制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确保帝王专制权力的最大化;然而随着军机处的发展壮大,军机处本身,以及身处其中、手握重权的军机大臣们,反而开始日益分化皇帝的强大权力,成为跟君权几乎可以分庭抗礼的力量。这种君臣权力之间的博弈互动,不只存在于清代中期,实际上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统治历程当中,反复上演。(阅读时间:2019年12月29日-2020年1月1日;自评:8.0;推荐指数:★★★★)
-
泠夜的评论结论不同意,内容有点散了,我感觉我看过的外国人写的中国史结构都有点散,不知道是他们学术风格还是翻译的缘故
-
学如不及的评论2019年7月16日读完。
-
浮阳的评论建立在大量档案之上的研究,尽管缘此也使得行文节奏略嫌拖沓,但只是白璧微瑕,不碍其精彩。作者自称理论兴趣并非来自西方理论,而是钱穆等前辈学者的“外朝内廷”区分,但是处理细致、发现深入使得研究推进而超越了钱等人的范式。这也说明不是西方学者存在着什么学缘、文化上的先赋特质一定研究不好中国,而是某些洋大人拿着些当红理论秘笈炮制一番材料就觉得自己有历史发现,实在是可笑。
-
Visada的评论【听】
-
琥珀千秋的评论感觉译者真很重视符合原文啊,代词用得不是那么灵活,难免有点刻板,做笔记的时候写下了无数个皇帝年号和大臣、大臣。但是真的很流畅好懂。 作者还在这书吗?好厉害啊! 错别字:图表一的“奏折制度(1693)”写成了“秦折制度”。
-
高乔人的驴的评论在看过锦衣卫的书之后再看军机处,虽然传统意义上说都是维护专制统治的机器,但不得不说清朝的治理水平比明朝还是更胜一筹的。不仅仅体现在清朝君主更加勤勉、自律、甚至民主,更体现在清朝在制度创新、机构安排和民族融合上所取得的成就上。
-
雅号叙翁的评论一堂和气·喜报红旌
-
哆啦大胖的评论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军机处的工作简化了流程,具有高效性;直接操纵信息渠道,具有保密性;专项问题可以临时将专家型官员拉进来议事,具有专业性;军机大臣又都是经验丰富的心腹,具有可靠性。以上这些优点,使得军机处在乾隆时期迅速膨胀,机构大了,官员的权力也大了。在嘉庆主政时期,不得不进行一些不触动利益的改革,由此,军机处制度定型,一直到清末,长期发挥着最高决策层的中枢作用。军机处能够高效、专业地参与最高决策,得益于它的灵活性,灵活性体现在军机大臣的临时工性质,皇帝能够把某些有能力、有经验、有专长的大臣随时招来使用,不称职的随时替换,由此,军机处掌握了大权。但反过来说,正因为军机大臣是临时工,他们所谓掌权,也只不过是皇权独断的表象罢了。
-
小王子。的评论这本书写了十年啊。看档案看出来的。
-
汎柏沧海的评论可见任何组织一旦设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自我生长与膨胀。从清初仅仅是两三人的临时顾问小班底,一直到清中期成为制度化。而且也反映了培根那句话:知情就是权力(knowledge is power)。
-
Atticus Finch的评论最大的冲击是文献的利用和解读。就前者来说,作者身为美国人,开掘的原始档案,不仅跨越了台北和北京,而且跨越了几个皇帝在位时间,可谓海量。在档案解读方面,档案的内容编排在叙述的节奏里,妥帖适当,读起来很流畅。近来对于一手文献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印象颇深。此外,过于机构成长得评估方式以及决策体制的分析,运用了不少社科理论,很有启发。
-
豆豆豆豆的评论上班期间摸鱼读完。清代政治运作历来是为人重视与关注的部分,军机处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其的系统性研究仍然以白彬菊教授这部二十多年前的著作为最著,可以说奠定了现在军机处研究的基础。此书的史料基础十分扎实,没有北美中国史学家常为人诟病的以论代史,且又不失美国史学家擅长的精到分析与概括。那一代的美国汉学家对中国档案的利用达到了精熟的程度,并且他们都表示过对中国明清档案存世规模的赞叹。无奈的是,他们年富力强时,大陆的档案政策依然十分保守,对档案的整理利用更是刚刚起步,这也是白氏之所以只叙述雍正至嘉庆三朝的军机处,更是为何批评者认为此书至乾隆嘉庆间便凸显出疲软乏力。即使如此,考虑到它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更考虑到当时大陆的档案研究环境,此书仍然值得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