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序章_「東南亞」的再發現
◎ 多文明世界的知識土壤
吳哥寺:等待救援的石造大伽藍/東南亞:既非中國也非印度的世界/誇示權力的巨大建築
◎ 與自然同行的人們
自然環境與獨特的生活文化/東南亞的生活史故事/東南亞史是一部自我成長史嗎?/沒有颱風也沒有地震的「世外桃源」/在發揮機能的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平衡感
第一章_東南亞史的形成與展開
◎ 東南亞世界的形成是「由北向南」
從西北的印度、東方的中國及日本開始/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
◎ 對中國朝貢與接受「天竺律法」
漢武帝的南征與從印度來的定期航班/中國與印度的使節在「扶南」相會
/以貿易立國的占婆/從馬來半島到越南方面的港市國家
◎ 佛土三千世界的大遺跡和大型中式帆船
從七世紀到九世紀:室利佛逝和夏連特拉王朝/誇示王權的婆羅浮屠/九世紀到十一世紀:內陸型農業社會的發展
◎ 榮耀的東南亞世界與新興泰系諸民族
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新舊勢力交替的東南亞/十三世紀到十四世紀:泰系諸族的興起與政治空白
◎ 華僑與伊斯蘭勢力的到來
十三世紀至十四世紀:多元化、多樣化、複雜化的東南亞/上座部佛教的滲透:從緬甸到東南亞陸域各地
◎ 民族國家雛形的形成
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上座部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在地化/柬埔寨的後吳哥時代/麻六甲王國的繁榮:亞洲大航海時代/國王就是大商人的中世東南亞
◎ 歐洲人的到來
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尋求市場/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反外國運動的展開
第二章_吳哥王朝的發現故事
◎ 再問一百五十年王朝研究史
該如何解釋吳哥寺的歷史?/西歐人的最早發現/被吳哥魅力吸引的男人們──以碑刻學開始/碑刻史料中記錄了什麼?
◎ 吳哥發現作業的故事
砍伐密林和除去土石,以及莫夏凱的奉獻/碑文解說和保存修復作業/安德烈.馬爾羅──從「盜挖」到「王道」的研究/七個假說的修正和科學的驗證
第三章_吳哥王朝的宇宙觀和都市計畫
◎ 檢證自然、寺廟、貯水池與王道
吳哥都城的象徵性宇宙觀/都城的形成和自然景觀/吳哥王朝國廟的變遷/四個大貯水池的配置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 「雨水」的管理和灼熱的太陽
吳哥水利都市論──葛羅利耶博士的觀點/從地形圖判明大型越田灌溉/在各個據點都有人工大貯水池巴萊/科學的水管理帶來的集約農業/吳哥王朝的統治領域──王道的檢證/吳哥時代的地方行政/「燈明之家」和「治療院」/密林中的巨大遺跡踏查─探索吳哥王朝的國內流通路
第四章_碑文史料所見王朝的政治與社會
◎ 碑文述說的吳哥王朝實像
記載王朝成立的大薩多廓碑文的發現/「宇宙的主宰,這是王」──王權與宗教權威的共生/世襲家系守護著神聖儀式和神王信仰/被命令還俗的王師的感嘆
從碑文史料中累積社會的共識/演出王的權威的黑幕──王、王族和國師、婆羅門、高官/橫跨神和人間兩個世界的王
◎ 牽動王朝的王和實力者們
才氣煥發的王:闍耶跋摩二世/吳哥都城的擘畫者:因陀羅跋摩一世/具有國境意識的王:耶輸跋摩一世/伯父闍耶跋摩四世篡奪王位/實現吳哥再遷都的王:羅貞陀羅跋摩/國師耶若婆羅訶的教導/要求宣誓效忠的蘇利耶跋摩一世/讓新王朝登場的國師和闍耶跋摩六世/建立吳哥寺的鬼才:蘇利耶跋摩二世/皈依佛教者: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國威的發揚者:闍耶跋摩七世/濕婆神的篤信者:闍耶跋摩八世/即使是這樣也是執著於三項一套的王者們
◎ 牽動政治和社會的官僚們
掌握政治實權的是誰?──關於國師和高官/負責行政事務的是大臣嗎?/以陽傘的數量就可以明白階級的官吏們/派遣到地方的監察官們──朝向中央體制的確立前進/行使職權的各職之「長」們/各種稅務的負責官吏/何謂世襲的專家組織
◎ 構成軍隊的人們
護衛兵、外籍部隊以及傭兵/樂隊帶著銅鑼、喇叭和太鼓/桑古拉瑪將軍:鎮壓叛亂的英雄
第五章_吳哥時代的「罪與罰」
◎ 法律的正義如何實現?
王總是戰勝「法律敵人」/是怎樣的人在裁判所裡執行判決呢?/怎樣執行訴訟?──從告訴到判決/判決如何被執行?──判例(一)/「界石拔除盜採事件」──判例(二)/罪人們在三二地獄中承受責罰─習慣法和刑罰
◎ 各式各樣的刑罰:體刑和罰金刑
一律直接向王提出訴訟/沒有同情、原諒精神的刑罰/刑罰優待遠來的中國人/對於違法奪取土地者切除嘴唇/不倫的刑罰較輕,對寺院的不當行為則予以嚴懲/出於怒氣而踢人者必須被砍斷腳/笞刑和黥刑/禁錮和居留刑/高位嚴罰原則的罰金刑/柬埔寨版的「罪與罰」
第六章_經濟活動與生活
◎ 碑文中所見的村落風景
對收成課以稅金/村裡的工匠和工人等/附屬於寺院的村落/寺院內有舞者和歌手在工作
◎ 當時農村社會的土地所有者
土地登記簿的存在/寺院的土地和村的土地被區分開來/開墾得到新的耕地
從巴萊到橋梁水壩/旱地的作物/檳榔、樹林等
◎ 變得清晰的日常生活
村人食用淡水魚/高價的犀牛角/「鹽長」負責課稅/調查鐵的產地/銀製食器和陶器
◎ 活潑的商業活動和物品流通
商品交易和交換貨幣/課場地費的寺院/有許多的進口貨/王道是國內的通商道路/條條大路通吳哥
◎ 從稅金問題思考商品的流通
課稅物產中有哪些東西?/有負責執行賦役稅的吏員/寺院的維持費是由誰負擔呢?/特別的津貼會捐獻給慈善事業/免稅最後補助給寺院/關於國家預算的執行/作為經濟支柱的國土整頓事業
第七章_吳哥時代的精神價值體系
◎ 從誕生到青年期,然後結婚
衣食住皆能得到滿足的日常生活/褒揚貞節妻女的碑文
◎ 都城的光和影
熱鬧的都大路─看到王巡遊的周達觀/有野生的象、虎、野兔的森林/集體競技和酬神舞蹈/王族的漢生病和治療院/支持治療院的龐大人事費和物資/在「佛學堂」實施僧侶教育
◎ 柬埔寨版印度文學的發展
碑文中所雕刻的敘事詩《摩訶婆羅多》/吳哥時代印度文化的浸透程度/碑文的作者和作品/柬埔寨版《羅摩衍那》故事博取人氣
第八章_吳哥的美術及其思想
◎ 在熱帶的太陽和風之下
發掘二七四尊廢佛,並建設博物館/對印度教三神一視同仁的吳哥王朝/柬埔寨人的感性創造出獨特的佛像容顏
◎ 獨創的吳哥美術
高棉人的感性和形貌/人物描寫的擬真性:巴戎寺美術樣式/巴戎寺美術樣式的法藏菩薩像/闍耶跋摩七世坐像:至上的傑作與美的境界
◎ 高棉獨特的信仰世界
印度教寺院和佛教寺院/柬埔寨版的信仰體系:也並祀訶里訶羅神和梵天/碑文中所載大乘佛教的活動/佛教並不否定印度教/蛇神上的坐佛像/四面佛尊顏是王的顏貌嗎?
第九章_從東南亞史看吳哥王朝史
◎ 尋找廢佛騷動與王朝滅亡的原因
期待經由柬埔寨人的手保存與修復遺跡/偶然間挖掘出二七四尊的廢佛/尊重習慣的闍耶跋摩七世/在大雨中守護佛陀的蛇神─受歡迎的那迦坐佛/被掩埋的巴戎寺本尊─思考新史實/巴戎寺的改建和修改─易容為印度教的神廟/王朝末期時因持續性的困頓而一蹶不振嗎?/思考二百七十四尊廢佛的問題/再論十三世紀後期到十四世紀的吳哥都城/引發廢佛騷動的原因是什麼?──利用多方線索進行假設/重寫王朝末期的「歷史」
◎ 尋求王朝滅亡的真相
被遺忘的光榮史/吳哥王朝的財寶到哪裡去了?/在曼德勒發現的吳哥王朝神像/吳哥王朝史的歷史定位──始終不安定的王朝
◎ 在東南亞獨特歷史之中
奠基於森林、水田及海的歷史/地區間的交易和物流形成了王朝─得天獨厚的立國條件/脆弱的王權、巨大的伽藍──在地化的印度文化/吳哥王朝衰退的原因是甚麼?──立國思想機能不健全
第十章ˍ與歐洲基督教社會的相遇
◎ 在中南半島的傳教活動
與當地人的期待有落差的福音/對傳統村落的艱難傳教──在上座部佛教四國的初期傳教
◎ 基督教傳教士所見到的東南亞社會
最早來到柬埔寨的傳教士/日本基督教徒們與十七世紀的柬埔寨/朝向在地化的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傳教活動──受不穩的政情影響/最初的高棉人司鐸晉升禮──在典禮中使用高棉語
第十一章_作為祇園精舍的吳哥寺
◎ 五百年前日本與柬埔寨的交流
十六、十七世紀初的柬埔寨與日本/日本人至少參拜了四次:十四處的墨跡/搭乘朱印船在海外歷險的日本人/搭乘松浦藩商船的森本右近太夫:加藤清正重要部屬之子/發現森本右近太夫一房回國的事實
◎ 《甲子夜話》闡明圖畫的秘密
「祇園精舍圖」究竟是誰製作的?仍是一個謎/考察森本家史料:探問日本史的黑暗面/透過佛教與柬埔寨的交流──鎖國時代的處世原則
第十二章_來自東南亞的訊息
◎ 從戰後的發展期到全球化時代
點燃獨立之火的A.A會議/從戰亂時代到全球化時代/難以決定前進方向的東南亞諸國/ASEAN該何去何從?/讓差異不再擴大的嘗試:孟加拉鄉村銀行
◎ 以日本立場看東南亞
國際貢獻從超越膚色和語言的互信關係開始/前日本士兵S的眼淚/從國際合作相互信賴開始──學習「知的遺產」/面臨日本修正亞洲觀的中國和印度/建構東南亞興亡史的問題點:日本學者的課題/在東南亞活著就充滿喜悅:向東南亞學習
内容简介
東南亞型的歷史是以「森林、水田及海」為基礎,
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
深耕吳哥研究五十年的學者,
從佛像與碑文考古中解讀出繁榮與衰退的訊號,
呈現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
吸納並消化、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
常見的東南亞史,多採取國別史和民族史的視角,而缺乏通觀該區域的文化或文明的著作,也更多聚焦在歐洲人進入東南亞之後的歷史。甚至,「東南亞」一詞也是歐洲人的發明。
那麼,古代的東南亞史是什麼樣貌?對於沒有留下文獻的文明,如何從遺跡建構出偉大王朝的歷史?而作為一個夾在印度和中國兩大古文明之間的區域,東南亞型的文明是什麼?而我們又該如何認識?
一八六六年,在首度對吳哥遺址進行科學調查的法國考察團中,一位考古學家後來回想初次見到吳哥窟時的情景,讚嘆道是「超越最壯麗的夢境的存在」。
本書作者從一九六○年代開始進入柬埔寨吳哥遺址的現場從事考古調查,親手「觸摸」歷史,並將其對吳哥王朝史的建構,透過考古和人類學「通觀」東南亞型的多樣性歷史文化及文明特質,濃縮在本書當中。
東南亞地區存在著多樣的文化、人種、語言、宗教、社會組織,甚至政治體制,這是它多元文明的外在表現。不過在氣候風土、生活型態與文化的核心精神上仍具有一致性。東南亞型的歷史是以「森林、水田及海」為基礎,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長篇生活故事,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豐富自身傳統,不以時間為主軸的文化史。
■東南亞史並非「直線進步發展」的歷史,而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新舊並陳,豐富自身內涵的歷史。
東南亞的歷史不是像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直線性「伴隨進步和發展的歷史」,而是一部自我成長的歷史,精神文化的深化史。它並非一般認知的歷史發展模式:即隨著持續改變、克服各種困難後帶來進步、革新的過程;而是不以時間為主軸的文化史,一部與自然環境共生的長篇生活故事。
東南亞受惠於自然環境的恩澤,保持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並選擇性地接受了印度和中國的思考與技術,當作文化或制度的拼布,補強了在地既有的文化核心,開發出自身獨特的文化。
但是,雖然東南亞作為海上交易的中繼地,自古以來具有眾多人群往來的開放性,一邊積極地接受從外部來的文化,並以自己的方式改造、融合,卻沒有積極地向其他外部世界傳送東南亞的政治、社會、文化的獨特性。這也是為何東南亞始終很難被周邊地區或國家熟悉的原因。
■跟隨作者的文字腳步進入吳哥遺址,從近代吳哥的發現史開始,建立關於吳哥王朝的完整知識!
散布面積廣達六百公頃的吳哥遺跡群,含有超過一百個以上的世界遺產。在吳哥王朝鼎盛的十二世紀,都城人口成長至五十萬人,已發展出大規模的集約灌溉農業。究竟,蓋了吳哥窟的人是誰?又為何而蓋?
面對著曾如此興盛的帝國,現今我們能掌握的文獻史料卻意外地稀少。當時柬埔寨使用一種椰葉製成的稱為「貝葉」的紙記錄文字,但是因為不易保存,經過戰爭及蟲害後已盡數佚失。
本書透過對遺址的碑刻文、以及中國文獻記錄(例如周達觀)的研究,從吳哥在近代被「發現」的故事開始,對以往令人陌生的吳哥王朝的歷史,從政治、經濟、宗教、建築、美術等等各方面,建構出了豐富且立體的樣貌。
■吳哥王朝為何滅亡、並將雄偉的都城遺留在雨林之中?透過佛像與遺跡的發掘,重新修正吳哥失落文明的真相。
曾如此繁華的都城,為何會滅亡呢?最初發現這些巨大寺廟的人,對此有著眾多的猜想。時至今日,歷經一百年的發掘與探索,我們對於吳哥王朝的理解,已有了長足的進步。
關於吳哥王朝邁向衰亡的說法,長期以來皆以「法國遠東學院」學者們的看法為定見,認為在闍耶跋摩七世(1181-1219)以後,因為屢次內戰再加上大型寺院的工程造成龐大負擔,使得之後國力逐漸轉衰。最終於一四三一年吳哥都城被阿瑜陀耶攻陷,王朝滅亡。此即「建寺衰亡說」。
不過,作者在二○○一年時挖掘出多達二百七十四座佛像,修正了此說。這些佛像證明了十三世紀中葉時吳哥王朝頒布的廢佛令,能被徹底執行,表示王的統治威信和日常政治充分地發揮功能。再加上周達觀於《真臘風土記》中的記載,絲毫不見社會的疲弊,反而呈現無比繁盛的景象。因此王朝應是從十四世紀後半才出現衰落的徵兆,至於原因仍眾說紛紜。
■現在對於「東南亞」的概念,是如何逐漸形成的?亞洲國家該如何看待現今的「東南亞」?東南亞諸國又該走向何方?
「東南亞」一詞的出現,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從近代以來,東南亞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被認知為「東南亞」,而是被冠以所屬殖民國家的名稱,例如荷屬東印度、法屬越南。「東南亞史」原本也是「殖民地學」的一部分。
在印度與中國的陰影下,東南亞一邊被視為「外印度」,一邊則是與「華南」相接。至一九五○年代東南亞諸國獨立,對自身的自然、社會及文化展開調查和研究後,既不屬於印度也不屬於中國,獨立的特定地區「東南亞」的姿態才逐漸為人所知。脫殖民地化的東南亞,於二十世紀後期朝向建設民族國家努力,發展國民經濟。
如今,經歷過全球化的衝擊,已運行數百年的地方傳統社會面臨崩壞的危機,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東南亞,很難在遵行傳統歷史發展的路線。一九六○年代成立的跨國組織「東南亞國協」(ASEAN)未來的發展值得關注。
■吳哥王朝──政教合一、水陸並進的帝國
◎政教合一
吳哥王朝基本上是以王(跋摩)為中心的君主制政體。但是王的權力並不強勢,有相當程度依靠婆羅門集團(國師)的宗教權威支持。故此,建築巨大寺廟,也是一種政教合一、鞏固王權的必要手段。
◎以農立國
吳哥是以集約稻作農業為立國基礎的國家。他們修築蓄水池(巴萊),開鑿運河,一方面藉由水網和海外通商,另一方面也藉此進行灌溉,化沼地為良田。
◎受印度影響的文化
吳哥王朝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很深。不只上層通用的文字主要是梵文,就連宗教、法律等各方面,也都受到印度的影響。吳哥人崇拜印度神祇梵天(四面佛),為之修建宏偉的寺廟,但上座部佛教也有很強的勢力,並且一直流傳至今日的柬埔寨。
◎吳哥王朝的法律制度
法律主要是用來處理土地所有權的糾紛。王底下設有審判官,負責處理較大的訴訟事務,一般的糾紛則由地方的郡長村長等來解決;如有遇到重大事件時,王本人也會親自進行聽訟。
◎吳哥王朝的建設
在吳哥王朝的建設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王道」與「巴萊」。「王道」是以首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快速道路;「巴萊」則是修築在要城或是寺廟周圍,用以儲水的巨大蓄水池。無論王道或是巴萊,都需要龐大的人力來興建維持,由此可知,吳哥在當時已經擁有了高度密集的人口,以及強大的動員能力。
下载说明
1、亦近亦遠的東南亞是作者石澤良昭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M的评论和预想的不同,没那么“全球史”,算是一种较厚的“读物”吧。写得详细点的主要就是吴哥与柬埔寨。
-
羽翛的评论书名很大,仅略述东南亚的各王朝,着重点是吴哥遗迹反应的吴哥王朝政治史、法律和生活风貌。吴哥各统治者三项一套庙宇和巴莱(水库)建设;吴哥印度婆罗门的影响,大乘佛教的兴起和废佛活动;吴哥消逝的讨论;德川幕府锁国前下南洋定居的日本人,把吴哥城最为衹园精舍朝拜的日本人等。延续讲谈社的充满感情的叙述,可惜缺少图难以与描述石造像的文字形成联想。
-
TzuhanTsi的评论11/6 臺大圖書館 02-21 東南亞史由於民族複雜文化多元等原因研究的難度一直都很大,戰後又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至今沒有找到很好的東南亞史論述著作。本書敘述東南亞整體的歷史只有第一章,剩下都是作者自己研究的「吳哥史」,把名字換一下會更好。 但不得不說作者在吳哥的研究真的下了功夫,第四章使用大量碑文史料給人眼前一亮,就是「進村找廟,進廟找碑」,加強田野尋找資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提到儲水池「巴萊」我怎麼記得好像日本NHK紀錄片有拍過相關內容,實際看起來更加壯觀。 歷史敘述其實還好,看完整本被吳哥王的名字搞混理解不輕,九章從東南亞史看吳哥史注意到了東南亞歷史的整體性,十一章話題很有趣,找到日本的「祇園精舍圖」來進行分析和日本的關係,果然是日本學者的最愛。 脫離政治觀念這本就比大清帝國好讀多了。
-
阿道克的评论说是东南亚,主要讲吴哥,其中大部分还是讲吴哥窟。不如去看国家地理的专题。讲谈社这一套兴亡世界史的主题和内容比那套中国史飘忽多了。
-
liaoej的评论儘管講的是東南亞,但因為作者本人是當過吳哥挖掘團的一員,所以大部分講吳哥文明及其周邊關係,只有頭跟尾才提到整體的東南亞。但是對於佛教與印度教在吳哥文明的在地化講的確是挺清楚,以及與日本的關係也特別考據過,也許,換個書名會比較貼切
-
黃瓜味的洋芋片的评论抱個佛腳⋯⋯題目比實際內容宏大,就是講述吳哥王朝。翻譯有一些問題無法忍受了,編輯稍微用點心就好了。
-
鹰隼的评论1.日本人对东南亚的研究与干预值得我们学习 2.特别是在文化冲突管理方面 3.这是一本沿着吴哥文化介绍柬埔寨历史的书籍,不能叫东南亚 4.吴哥的确非常有魅力
-
慌张的评论从印度汲取的是宗教文化精神文明,中国出现的大多是商人,基本体现了中印两个文化体系在古代东南亚的影响力,从柬埔寨到占婆再到马来半岛,文化宗教的输出方向因该是生产力发达程度由高到低吧.本书研究介绍柬埔寨基本都是从碑文着手,那么就是要懂梵语和高棉语,国内大学的东南亚学教授不知道会不会这些语言呢?如果不会那就是看法国人的汉语译本研究成果了?阇耶跋摩八世废佛推崇印度教,是否说明替他卖力的就是印度教徒,所以是一个阶级对立问题
-
维尼畅的评论可以说对吴哥王朝有一个大致了解,但内容并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