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1919

1919

作者: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

分类:历史

ISBN:9789578654051

出版时间:2018-3-28

出版社:八旗文化

标签: 历史  政治学 

章节目录

前言
導論:動盪之源
第一部 威爾遜時刻的浮現
第一章 誰的自決?
第二章 為人類心智而戰
第二部 民族主義的國際化
第三章 威爾遜旋風抵達開羅
第四章 擺在威爾遜醫生面前的印度微恙
第五章 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六章 首爾如何把握時機
第三部 自由派反殖民主義的挫敗
第七章 一九一九年革命
第八章 從巴黎到阿姆利則
第九章 凡爾賽的空椅
第十章 一個保障帝國的世界?
結論:朝向「國際大家庭」
出處與縮寫附註
註釋

内容简介

台灣獨立、阿拉伯之春、庫德族獨立、伊斯蘭國問題……

一切的理論和歷史,都從1919年、無可迴避的「威爾遜時刻」開始。

威爾遜式國際性主義,共產黨式國際主義,在1919年就展開對決,

直到今天。

不想要達爾文的殘酷競爭,

就接受威爾遜世界的理想平等。

加泰隆尼亞、庫德族人、台灣、蘇格蘭、北愛爾蘭、威尼斯(意大利北部聯盟)獨立運動,近期這些遍布全球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在國際關係領域,它們共同的理論根基是什麼?歷史起點又在哪裡?

答案是1919年——國際關係領域中無法迴避的「威爾遜時刻」。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和平原則,主張殖民地有權追求獨立、自由和權利,而從帝國手中解放出來。

關於1919年國際社會的西方書寫中,焦點全部是在巴黎和會,也全部側重於強權之間的交易、歐美諸國(談判主角)的各自優先事項,並藉此重建以西方為中心的一戰之後的國際秩序。然而,本書力圖去掉歐洲中心論的濾鏡,給1919年的國際世界重新打上燈光。在1919年,從埃及、印度、中國和韓國等殖民地世界中所浮現的歷史,存在一個「威爾遜時刻」。也就是威爾遜總統的主張,強調無論大小,人民都有權利以自決的方式建立民族國家。

威爾遜因此代表了一個正面的、理想化了的美國形象。而1919年,意味著一種國際關係的轉換,從「舊世界」過渡到「新世界」,從帝國的時代過渡到民族國家的時代。當他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並決定親自前往歐洲時,他似乎已經準備好要把世界帶往國際事務的新時代。

本書講述了四個新崛起的國家對「威爾遜時刻」的回應。印度、埃及、中國、韓國,這四個國家的精英,以新興的民族認同的概念去推動自己的主張,尋求自決。一九一九年春,幾乎在這四個社會中同時爆發了反帝抗爭:中國是五四運動,印度是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埃及是一九一九年革命,韓國是三一運動。

1919年,甘地還堅定地支持印度留在大英帝國內,為什麼到了1920年便發對,並發起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背後,列寧和威爾遜誰的影響比較大?為什麼在追求民族自決的道路上,列寧取代了威爾遜的位置?中國的五四運動實際受了韓國的三一運動的影響,你知道嗎?本書講述了李承晚、胡適、顧維鈞、甘地、札格廬勒的故事,這些精彩的反殖民民族主義分子的故事,穿插在1919年春天爆發的這些大型抗議運動之間,並在觀念和歷史的國際脈絡中演進。

以往中國近代史對五四運動的解釋,只是簡單提及它由巴黎和會的失敗所引發,迅速把矛頭指向反帝。卻很少討論它的意識形態來源(恰恰也是帝國主義),更不大提及它是全球大潮在遠東礁岸的餘浪,內部讀者幾乎不知道五四運動有如此廣深遠泛的國際脈絡。

然而,「威爾遜時刻」最終以羞辱性的崩解告終,其承諾逐漸消退,帶來痛苦的幻滅。但,即便如此,1919年開啟了國際關係中「威爾遜世界」之門,組建的國聯演化成後來的聯合國,達爾文式的國際秩序逐漸讓步給以法律、條約所維繫的世界新秩序,大量民族國家從帝國中解放,逐漸獨立自主,而這波民族國家誕生的潮流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沒有終結。

下载说明

1、1919是作者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百噸的评论
    本書強調在全球史中,特定論述的短暫爆炸力將足以轉變歷史進程,作者將「威爾遜時刻」的來臨作為這個論點的印證。然而,韋伯早已提出「觀念作為轉軌器」的說法,這種說法並沒有特別出奇,只是想要為了擴充全球史論述而改頭換面,而「民族自決」早在各地逐步前進,軌道早已預備妥當,又何來帶有爆炸性的影響?確實,是在小火上倒上汽油,使之成為大火,但若本沒有火,又怎麼會成為大火呢?這只能說是加劇了各地「民族主義」加速發展的全球進程。真正特別的是美國的角色,美國既是第一個真正以「民族國家」之姿誕生的國度,在推進民族主義增強和擴散、民族國家一波波建立的過程中,在歷史與現實上既具有獨特的魅力,在決定時刻也具有關鍵影響力,因此,這個論述若由英法各國提出均無此種效果,唯有美國總統提出,才具有這樣的號召力,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 汪金卫的评论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考据详实的史料回顾了一百年前的“威尔逊时刻”,即威尔逊主义在早期现代化传媒的传播下,对那些在世界各殖民地受压迫的民族主义者们产生的深刻影响,甚至直接成为各地革命的精神根基:埃及革命/印度非暴力运动/中国五四运动/韩国三一运动……作者生动地考察并展现了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在巴黎和会前后为争取民族独立与国际地位做出的努力。威尔逊总统的名望、政治生涯与美国的光环在1919年巴黎和会反军国主义的失败崩解后一起黯然褪去,但其《十四点和平原则》与民族自决精神却深入人心。并意外地使布尔什维克的共产主义思想得以发扬。台版封面装帧翻译都不错,但有几处错字漏字漏注释,实在遗憾
  • 尚书令的评论
    出版社存心自断市场,弄这样的副标题让人怎么看得到?赶快上电子版出售吧
  • 杨肉的评论
    与其说弱国无外交,不如说弱国的内政外交革命都取决于国际形势
  • 的评论
    原著的名字是“威尔逊时刻”,这本书把1919年发生在埃及、印度、中国和韩国的反殖民主义运动视作一个国际性和跨国性浪潮的开端。这些开端都要追溯到威尔逊在一战后的十四点和平主义宣言,这在殖民地国家引发重要反响,形成同时性的精神动员——即“时刻”。然而这种威尔逊主义内在地包含了美国保守主义的精神传统,在少数族裔问题上含糊其辞,因此也是昙花一现的,那么第三世界国家对威尔逊的体认,实为“错认”。然而这种变革的动能却留下来了,直至今日。
  • 李陌生的评论
    100年了什么都没有变,不过当代社会连中风前的威尔逊都不存在了,连城邦民族主义也开始玩转地球了
  • Professor阿泽的评论
    全球史视野。无非是讲辣鸡威尔逊牛逼吹爆了,让列宁得了势,并不惊艳。
  • Sotang的评论
    閱於2019年7月16日
  • 匪熊的评论
    美国历史学者真的会写故事,三个殖民地一个半殖民地在巴黎和会前后的故事。四平八稳的一本书。其实译名直接翻译原书名“威尔逊时刻”就好,为什么要改成“1919”这种不起眼的书名...出版社自寻销售死路...
  • 爱猫同盟薛定谔的评论
    这本书把1919年发生在埃及、印度、中国和韩国的反殖民主义运动视作一个国际性和跨国性浪潮的开端:非欧殖民地的人民第一次开始利用国际舞台进行政治运动,并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形成一股浪潮。“威尔逊时刻”并不是威尔逊的时刻,虽然他本人曾一度独占了世界对于新秩序的想象,但随后便昙花一现;然而民族自决的理念却茁壮成长,直至今日。
  • yuko的评论
    九月在湾湾买回的书,现在仍在读,很喜欢联动宏观的历史感,只是繁体竖版真教我吃不消,有机会去读英文版吧
  • 南山鸿™的评论
    个别句子太长,总体质量较好,可读。
  • T Kids的评论
    分析精准的书,总结起来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一个政治人物的言论,不要相信任何主义,群众运动很多时候看似进步,实际上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