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追寻“我们”的根源

追寻“我们”的根源

作者:姚大力

分类:历史

ISBN:9787108058805

出版时间:2018-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标签: 历史 

章节目录

【何谓“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再谈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国认同
传统中国的族群和国家观念
变化中的国家认同:对中国国家观念史的研究述评
评“新天下主义”:拯救中国,还是拯救世界?
从以赛亚.伯林到自由民族主义:读陈来《归属与创伤》札记
谈民族与民族主义

【 “中国”的多样性】
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国家建构模式
内陆亚洲与中国历史:读《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札记
可以从“新清史”学习什么:《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读后
略芜取精,可为我用:兼答汪荣祖
关于“现地语史料第一主义”:意义与文献处理技术

【换一个角度看元朝】
怎样看待蒙古帝国与元代中国关系
重铸“天下”一统的洪业: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汉文明在元时期:果真存在一个“低谷”吗?
面对故国的忠诚
报告文学能讲述历史吗:《成吉思汗、他的继任者们与今日中国的形成》汉译本序

【民族认同与民族形成】
“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
附录一:对《“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历史变迁》的两点补正
附录二:元代泉州《清净寺纪》碑文的文本复原
附录三:回族形成问题再探讨(报告稿)
追寻回民意识的当代心灵历程:读《心灵史》
“满洲”如何演变为民族:论清中叶前“满洲”认同的历史变迁
论拓跋鲜卑部的早期历史:读《魏书.序纪》

代后记:读《通向文化多元主义的奥德赛之旅》札录

内容简介

收入此书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下载说明

1、追寻“我们”的根源是作者姚大力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已注销]的评论
    向历史找寻现实解决之道,无外乎今天的政策太糟糕而历史的智慧很高明。从姚教授的文章中读到向(蒙元-满清)传统寻找智慧的倾向,大概不算误读。但姚教授又绝不是缺乏现代意识的历史学家,相反他赞同格林菲尔德所说的「英国式民族主义」,即主权在民,保障疆域内不同身份的人民都享有基本平等和自由。但如果抛开民族视角来看,这种民族主义与对民主化的追求并无二致。因此,与其说姚教授的主张是基于历史视角的建言与献策,不如说是一个自由多元主义者的无奈与瞻望。
  • 翊夕的评论
    不少文章之前已经读过,重读又有新的体会。有人会觉得许多论述重复,但这样也更能深入地体会姚老师提出的诸多概念之意涵以及彼此间的联系。此外,文章中的现实关怀也让人动容。
  • epsilony的评论
    姚大力老师还是值得一读。虽然长句太多,行文滞涩。另外本书编排实在差劲,太多重复论点的文章堆砌在一起,太多不相关的文章放在一个主题下。责任编辑该反思。
  • ·的评论
    有待提高,比如书读得不够多
  • NADPH的评论
    近期内不应该再读民族有关的理论性作品了,现代理论太容易鬼打墙了,书里的“伴生性的原民族主义意识”的描写是不错的。最后一编的民族形成溯源也挺好,就是和《北方民族史十论》重出了。前面复读机式地用元清模式,汉唐模式来反对单一的汉唐帝国模式,殊不知推倒一个简要的范式,自己再立一个简要范式是不明智的。材料大量复用,看来做学问的精力还是有限的,不如综合写成一篇文章,爱惜笔墨了。另外重视语文学、内亚史不就完事儿了,为什么要废那么多口舌去辩一下新清史的好呢?至于古为今用,我不知道能有几分效力。
  • 小炼师的评论
    新文就没几篇,还是车轱辘话反复说,非常没有诚意。
  • thea的评论
    前后的内容有重复,但姚老师这本书,真是我看过写得最清楚最平和的,关于什么是天下、什么是中国、什么是“自古以来”的一本了。就算是写《心灵史》的书评,也比绝大多数的批评家写得要有见识得多。//20180116我偶像老师新书!星星眼~
  • 麦田乌鸦先生的评论
    本书是论文集,最初读到的是《上海书评》上的几篇文字,觉得精彩。全书读毕,汉唐、内陆边疆两种国家建构模式的创见,传统的族裔认同、伴生性原民族主义与政治认同的区分等论述固然精彩。但更让我敬佩与感动的,还是姚先生那种书生式的、作为民族史研究者的关怀(作者是江南的汉族)。“怎样在统一国家的宪政框架下,让这些历史地属于各民族、各人群的世居家园都获得富有各自独特性的发展。这是中华文明史留给当代中国人的一个无比重大的问题,一个考验他们良知和政治智慧的问题”。
  • DRYJIAYOU的评论
    基本上的观点是中国的民族问题要采取文化多元的方式,自治区的方式是有效且必要的。民族主义需要区分三种类型,英国、法国与德俄三种,不能够一概而论。民族早已形成,但是民族认同语民族构建是很依赖民族主义的传播。最为精彩的是几篇书评和最后对民族形成、认同的研究,其余部分的观点经常重复出现,有凑字数的嫌疑,可以简化三分之一以上。整本书可以看作是对美国中国学派研究比较温和的回应,没有过多犀利的语言,相关评述也比较中肯。
  • 雲生的评论
    不学元史的我也觉得姚老师的专业外写作示范很不错
  • 金剛怒目的评论
    自然是一以贯之地精彩,既有宏阔的思考,又有细密的辨析。只是文集免不了有一些重复的地方。由于水平有限,有几篇读起来很累。
  • 六平斋旧主人的评论
    可别名「吐哺集」,书评结集。读来似懂非懂。注外文书为什么不出原书名,又没有附参考文献,照现在半通不通的译名,如何复按?页90注2,胡春惠作“胡群晖”、“李达嘉”作“李大嘉”,还是隔行如隔山呀
  • 经济人读书会的评论
    引用书里的金句吧: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上,非汉族对于人口比自己多十倍的 汉族的征服与统治,往往还是能够被汉族所接受。这是为什么呢?一种解释是,中华文明有 文化至上主义的传统,这种传统把汉文化,而不是国家或者族类作为忠诚的对象。
  • 糖罐子的评论
    宏观部分读起来更顺。后面一些文章让我感到自己没有历史学科背景读起来的不顺。
  • .的评论
    文章合集,但明显文本和理论分析上,新的文章功力不如旧的。但旧的观念有些是错的,或有问题的。但总的来说,仍然是民族史方面我最喜爱的学者。
  • 之然的评论
    历史招人烦的理由和金钱一致,多数时候祂们足够愚蠢、阴冷、残忍,而我们却绝对离不开祂。一者定义我们的所在源起,一者定义我们的存在秩序。
  • 休·D·天然兽的评论
    历史学家也要说人话,讲逻辑嘛。
  • 呵特雷钦自委托的评论
    书评、访谈及部分已刊论文结集出版,导致内容彼此重复太多。对国家观念史述评的一文相对比较完整,可以细看。其余浏览而过。对民族问题不乏尖锐看法。
  • 三首塔的评论
    中国古代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如果古代真有这种意识和概念的话),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人说清楚,即使是葛兆光姚大力这个层次的学者
  • Silent Revolt的评论
    本以为是部专著,结果是文集,略失望。字里行间似有替官方背书的感觉。为什么美国“熔炉政策”在贵国行不通呢?不解释就这样断定有些武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