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代序 浅谈李贽与鲁迅 薛 毅 1
第一讲 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 1
一、为什么关注普遍性问题 3
二、重新讨论关于“普遍性”的问题 12
三、进入差异:关注特殊性本身 22
四、建立新的普遍性感觉 30
五、“无名者”的界定问题 38
六、关于动态思维的提示 50
第二讲 历史与人 61
一、“昭和史论争”的基本轮廓 62
二、论争的基本结构及内容 75
三、偶然性与必然性 95
四、关于丸山政治学 112
第三讲 中国历史的“向量” 128
一、沟口中国思想史的历史背景 131
二、沟口雄三的李卓吾 139
三、从“天理自然”到“万物一体之仁” 154
四、《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的论述结构 167
五、明清法制史研究提供的思考契机 179
六、《三民主义》的历史性 190
后 记 204
内容简介
历史与人的命题,讨论的是历史学如何建立动态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把握变化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为什么历史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呢?那是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人和人所结成的群体所推动的。而人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钱穆先生说过,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他说的就是历史与 人的关系。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事的变动,不仅制度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条文,历史也会被杀死。
但是,无论是历史学里的人,还是政治学里的人,都不是直观意义上的生命个体,人被转化成为分析的特定视角和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里的“人”更多的是作为机能的分析要素,而文学里的“人”更多的是生命体验本身。
——孙 歌
本书由著名学者孙歌在系列讲演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几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进展与突破。全书包含三个内在互相关联的章节,第一章从认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普遍性问题”,认为新的普遍性所对应的知识实践方式,不是将讨论抽象化,而是通过深化对于具体性、特殊性讨论,进一步开放差异性,在具体的层次建立连结。第二章处理了日本战后知识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学者书写的《昭和史》一书展开的论战,触及了历史书写如何处理人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沟口对于“自然”“心”“公私”的讨论,指出沟口对于中国历史动力与众不同的把握能力。
全书保留了演讲时的即兴和口语化表述,并有意通过大量的事例,将较为抽象的问题拉到日常生活以及较为具体的学理层面展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三个章节看似内容迥异,其实内里相通。所有的讨论都旨在在认识论的层面打破二元对立和静态的思考习惯,建立可转化的、动态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不仅仅彰显于作者重点对认识论的推进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之中。
下载说明
1、历史与人是作者孙歌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安提戈涅的评论是孙歌在上海师大三次讲座的合辑,阅读意义不大,因为孙歌并非原创性的思考者,书中的关键概念都是引自他人,与其看他书中谈“普遍与特殊”,不如直接去读陈嘉映;与其看他的复述,不如直接去看沟口雄三和竹内好——二手陈述并不显得更精炼,而原典也并不难读。孙歌自言是本是学文出身,后来转向了政治史与历史的研究,可是这个转向转的有点吃力。讲座语言,难免粗疏,不过出现“中国古代的法,就是专门用来惩罚人的”这之类的表述,真令人捉急,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理解,完全照搬沟口雄三的观点,自己并没有去深入理解和考察过。
-
XT◇1234◇的评论没有能力做总体性的概括,说几点启发。1、讲普遍性的部分,借鉴了陈嘉映的论述,从作为无名者的普遍性实际上构成了进入个殊性契机,非常有启发;2、第二讲中讲到“幽默感”同样也是能够将自我相对化的重要政治品格,实际上是为了破除静态的政治思维以及阴谋论,也是政治成熟的标志(感觉“幽默感”与政治的严肃性、真诚性如何平衡,仍需要进一步思考);3、反复提及,历史不是实体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分析论战的三个层次,非常值得借鉴;5、应该要重读卡尔的《历史是什么?》
-
短章的评论关系性、辩证法、过程视角、斩断种种二元对立,无一不让我击节称赞。对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殊性的讨论相当接近列斐伏尔关于抽象和具体的反思,也构成了让中国成为方法的一个认识论起点。
-
henryyb的评论虽然是讲稿,但语言很精练。感觉最受启发的是关于“昭和史论争”部分,对如何理解学术史上的论争提供了新的视角
-
砂丁的评论还是很受启发的。如何在动态的历史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具有感觉意识的“人”。而且,文学训练或者文学研究的眼光助益于历史研究的地方,在于在宏观的历史框架和经验的历史细节中,以一种感觉化的肉身之方式,去描述和呈现历史中那些精微的东西。所以我们总能从书中读出那种情感力来,那种文学研究者之于历史研究的独特眼光——我们时代的知识感觉、历史感觉、功能和机能、感觉结构。另外“感觉”这个词很日本很东洋。。
-
大吉岭的评论理解为是演讲,所以对普遍性、人、昭和史论争和(最为感兴趣的)三民主义的分析都非常浅,不妨作为李贽沟口丸山竹内陈嘉映孙大炮等的导读好了,为什么可以导读这么多人?问题就出在这里吧
-
gawe的评论第一讲太强悍了。普遍性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普遍性。
-
Deetz的评论看了开头后被发配为厕所读物,大约是因为作为讲稿不成系统,但读下来却有不少说法印象深刻。
-
乐彼之园的评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未及展开和详论,但不少观点精审透辟,予人启发,即便它们未必尽是原创。读后促使我重新关注和思考社会历史的特殊性问题。恩格斯说,历史是过程的集合体,而非事物的集合体。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批评,当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不过当务之急大概是给“历史”解绑,将特定和具体的社会历史从普遍和抽象的历史哲学中解放出来。唯此,才能进行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社会历史批评,因为社会是历史中的社会,历史是社会的历史,二者互为前提。
-
旧时代抄碑人的评论下午准备赶一个DDL,结果拿起这本就没赶有些东西需要消化,太久不读有点抽象的书,脑子不太好用。
-
攸川的评论反实体化思维
-
叶藏.!!张寄奴的评论循循善诱,能启发很多有益的思考
-
奥兹的铁皮人的评论虽然原创性不足,但也可以被视为很好的导读了。
-
远树的评论书名起得真好;把孙老师当作进入日本/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起点就好了,何必苛责
-
M的评论比孙歌之前的书容易读,但没什么“重新思考”
-
咸镜西道观察使的评论“孙老师,我们可不可以把竹内好理解为后现代?” “如果你让我说,我只能说不可以。可是我要说不可以,你就没法理解了。那你就说竹内好是后现代好了。”
-
Athos的评论这小书带我找到长期求而不得的入口。最为热爱的是理性教授之前,孙歌强调对历史的“感觉”。
-
Holder Joe的评论应该是本月读过的最佳闲书
-
万古忠义李秀成的评论垃圾,人家爱德华·卡尔是做实际的苏东研究的,我觉得作者根本不懂卡尔,还有好不容易提到了一个有信息量的日本人,结果还说不拟提供证据,作者就这点儿眼光了吧。
-
早见堇的评论虽然只是讲座,但是还是暴露了孙歌作为思想史学者在哲学功底上的不足,基本上只是引用陈嘉映的个殊性,平移普遍性 ,无名者的之类二手后现代。介绍日本年鉴革命《昭和史》中远山茂树与龟井的关于“人”之争补录知识残缺,丸山关于政治科学与最小限度的看法确实很超前。可惜后半部分主要介绍沟口,没这么谈岛田,沟口对于李贽与黄宗羲的万民之私呼应乡绅自治的社会转向这点和我想法一样,归根没有兴起财产权的中国社会之间只是帝王与小民之私间保持张力,而孙中山只是把帝王那一套以国族形式表现出来而已,竹内把陆贽的【真饥】与鲁迅的【影】联系起来,这是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在一个充斥私而没有公权意识的社会,这种纯净的【无名】与【文学性斗争】极可能是转型与中国启蒙完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