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

作者:熊卫民

分类:历史

ISBN:9787506093866

出版时间:2017-3-1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标签: 历史  科学 

章节目录

序言 为远去的历史留下鲜活的证词
前言
郑哲敏: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
初到美国
梅贻琦没有动员我去台湾
参加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为什么不留在美国
在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下
绕道欧洲归国犯了大忌
我和钱学森只是师生关系
傅君诏:从留学美国到土法炼钢
党组织决定我赴美留学
学成后艰难归国
恢复组织关系
预想和现实有很大反差
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任教
苏联专家和苏联教育模式
在北京钢铁学院主持科研部
“马粪渣”与土高炉
施履吉:天才回到中国后
北京生物学实验中心
回国不易
牛满江的RNA研究靠不住
沈善炯:我亲历的政治运动
洗脑筋,改造思想
我从来没有批判过胡适
被怀疑给“胡风集团”通风报信
上海分院的大鸣大放
我也干了“荒谬”的事情
广州会议让知识分子热泪盈眶
我第一个被揪出来
邹承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成长之路
诺奖级成果只能在国内发表
创造力从哪里来
对学术腐败说不
中国科学发展存在问题
范岱年:中国科学院内的老浙大人
大批老浙大人调入中国科学院
我在《科学通报》的工作
我所知道的丁瓒案
钱三强入党
许良英遭批
张明远这人品质很好
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的反右派运动
其他老浙大人
何祚庥:在科学和宣传之间
许良英等被划为右派的深层原因
思想战线的多个战役
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
科学卫生处的成立
也谈丁瓒事件
张稼夫强调学术领导
张劲夫更能干
“超声波化运动”内情
秦川和赵沨
钱学森和于光远之争
巴延年、桂世茂:政治风浪中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以学习为主的“三反”“五反”
思想改造是重头戏
学习苏联
分院最安定的一段时间
分院副研究员以上没划一个右派
科学家如何“大跃进”
神仙会和《科学十四条》
贯彻八字方针,出现新生机
王仲良调离,分院被撤销
罗登:五六十年代的科研管理干部与科学家
帮科学家分忧
保护朱洗们“过关”
大炼钢铁、超声波和深挖洞
谈庆明:早期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建立力学研究所
我有“右派嫌疑”
“上天、入地、下海”及火钻
钱寿易深得钱学森重视
“超声波化”和“除四害”
爆炸力学的诞生
核爆炸波与爆破堆山
李毓昌:力学所早年的人和事
钱学森入党
钱学森和钱伟长的关系
晋曾毅无为而治
杨刚毅和钱学森之争
乱糟糟的“大跃进”
林鸿荪、林同骥等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
张劲夫对施雅风“一分为二”
杜润生组织政策座谈会
薛攀皋:追忆广州会议
领导干部带头检讨
科学家大提意见
陈毅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大会总结和遗憾
薛攀皋: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会议的背景和主题
会上会下
会后的评价与思考
薛攀皋:心理学科在中国(1949—1976)
丁瓒与心理研究所的筹建和降格
陆定一等对心理所研究工作的全面干预
周恩来等:心理所的任务要由心理学家来讨论
康生等“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
胡乔木对批判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予以否定
心理学遭受灭顶之灾
薛攀皋:中国科学学部的定位与调整
建立学部与学术领导
学部成为党组成员的办事机构
“夺权”与撤销学部
重建学部与加强学术领导
学部变为咨询机构
科研究竟应该由谁来管理?
宋振能:我与中国科学院(1965—1977)
科学院的三线建设
科学院机构改制
“文革”后砸烂学部
黄淮海办公室的工作
“五七办公室”
1972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
业务一组、二局、一局
“三志”会议、植被会议、环保会议
整顿科学院
“百家争鸣”座谈会
胡亚东:中外科学交流的恢复
科技资料进口工作做得相当好
与东欧国家的学术交流
重新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恢复中国科协在国际科学联合会中的地位
蔡德诚:钱学森和《科技导报》
“你们《科技导报》讨论什么三峡问题?”
勇于刊登不同意见
朱光亚的一封信
马克思与马赫
媒体得有自己的风骨
附录 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

内容简介

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界经历了哪些风雨苍黄与五味杂陈?

十六位科技知识分子于耄耋之年对中国当代历史集体发声

不同身份、地位的历史见证者从各自角度回顾他们的“私历史”,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突,让历史鲜活而有温度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终于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为何建国66年才摘下科学桂冠?66年里,中国科学怎么了?中国科学家做了什么?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内容涉及广泛,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尤其当事人说当时事,让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切身感受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也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是保存他们的经历、见闻和见识的最佳途径。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精选对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让科学家自己说话,重点介绍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是一本既具较高史料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口述史作品。

一部有趣味的现代科学史 ,一本讲真话的时代备忘录

以赛先生的目光打量人性,以德先生的标尺审视过

樊洪业 姚蜀平 王作跃 丁东 饶毅 刘兵 吴国盛 傅国涌 倾情推荐

只习惯于通过堆砌文献来研究当代科学史的人们,不妨像本书作者那样直接面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访谈互动中深入挖掘保存在他们头脑中的记忆。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考察历史事件中追寻人的真实观念和具体活动,是读懂历史的有效途径。往事因亲历而鲜活,历史因细节而生动。我相信,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阅读快感。(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由于战乱及政治运动等原因,20世纪的历史书写相当偏颇。口述历史以抢救记忆、探求历史真相为目标,正是对其最好的弥补。这类工作既要求客观、严谨,又需高超的采访艺术——真诚、理解和敏锐的鉴别力,这些在熊卫民教授的书中都一一体现。阅读此书,不仅可以获得大量可贵信息,还是学做口述历史的极佳机会。(姚蜀平,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协作研究员)

熊卫民教授的这本科学家口述访谈集,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多方位、珍贵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料,而且为公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家求学成才、参与社会的坎坷经历,读来既趣味横生又令人深思,是一本兼具历史性和故事性的难得佳作。(王作跃,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教授)

这是一本因讲真话而难能可贵的书。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历史错误、教训或灾难从反面表明,让有专长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参与公共决策是多么的重要!法治健全的社会才能容许、保障、鼓励知识分子独立,讲良心,并提出专业意见。(饶毅,北京大学教授、《知识分子》主编)

熊卫民教授通过人物访谈记录下来的是一部活的中国现代科技史。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那些惨痛的教训,都有无穷的教益值得后人记取。“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吴国盛,清华大学教授)

熊卫民长期进行当代科学家的口述采访,他善于挖掘通向体制机理的重要细节,展示了一幅令人深思的中国科学史画卷。(丁东,文史学者)

科学家的声音淡出公众视线已久矣,这本访谈录是当代中国科学家对往事的回顾,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与时代的互动,以及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承担的命运。(傅国涌,文史学者)

下载说明

1、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是作者熊卫民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任平生的评论
    这种书多多益善,并且要大力推广。建议作为党员必读物,免得他们继续干蠢事。
  • NADPH的评论
    可与《中国植物志编纂史》参看,感觉科学这一块大陆的现当代史不比文艺的料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咱们中国吃亏就吃亏在浪费了几十年,为了某党巩固权力什么的。另外钱学森这位高伟光的科学家着实是个嘴炮,有点丢科学精神的脸。作者最后还写了一篇方法论的文章,学风很严谨。
  • Ray的评论
    熊老师此书的价值难以计量,无论是其当代史的史料价值,还是作为口述史的作法与标杆。
  • 月眠的评论
    不容易啊。我以前一直以为当了科学家,尤其是理工科科学家要比文科在红朝好混,结果还是一样
  • vivian的评论
    2017年第92本。才出版半年就难以买到的禁书。看这些老者谈及历史岁月,不免唏嘘。那一批解放前去美国深造,朝鲜战争时不顾一切排除万难回到祖国,却又在跟着而来的文革时期受尽迫害,不仅荒废了专业蹉跎了才华甚至丢掉了性命。邹承鲁院士那一章,和篇尾作者的口述历史方法论,尤其精彩。
  • 多肉的评论
    很有料的一本书。趁机扒了扒钱老的黑历史。
  • 嗨呆客的评论
    能记录下来就不容易。干什么科学都得讲政治啊 钱学森是个好学生
  • [已注销]的评论
    用本书可以修正墙国人的科技自...大。方便用以恶意揣度共和国的自然科学水平。毕竟,对于高校/科研机构这些组织机构来说,无法避免的关键一环是"人事"。毕竟,老家伙之所以是老家伙就是因为他们还活了很久,而且活的久的里面高位者活的还很滋润,更进一步他们还有徒子徒孙构成了他们的学li术yi共同体。这就是历史的连续性。大部分少数反骨仔也不能破坏连续性,破坏的是"可微"。(比如|x|函数0点发生的扭转。牛逼一点的比如e^(1/x)sin(1/x)函数,0点发生的就是大神棍们通过颠倒x变成1/x所掀起的"大神棍时代"。)连续性被破坏就会发生所谓"断代史",相当于不属于黎曼积分范畴了。具体来说就是发生了"有规模的"人口灭绝。:-)
  • liuxin3272005的评论
    那些身居管理岗位的人,往往有教授、研究员之类的头衔,可能还接受过管理方面的培训,甚至有相关学历、学位。作为内行和管理专家,他们是否就能把科学技术界管理好呢?人们实际看到的是,科学文化匍匐于官场文化之下。也许这些人曾经是业务人才,甚至是业务尖子,可一旦他们进入官场,就为官场文化所左右,就不再具备独立学者的操行。科研行政化不是问题,科研意识形态化才是问题,因为体制化也受制于意识形态化(党委),就好像没有法治和私产保护并不会存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一样。科学家们一生致力于讲道理,怎会轻信最不讲道理的意识形态呢?谁才是致命的自负呢?这是个问题!既然科学没有国界,为什么科学家要有国家?我至今没有想通,所以先假装没有国家吧!没有家庭的年轻学者大多选择回国为理想主义送命,所以早点结束单身有助于保命!
  • 夏禹的评论
    非常珍贵的口述历史,讲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和事(今年的新书,出版半年即遭下架)。作为知识分子主体的自然科学家在公共领域长期失声,这本书就是他们臧否人物、月旦春秋的真话集。内容十分丰富,爆了很多料,其中对“党领导科学”做了反思。
  • valimar的评论
    这是一本特别好的书,可惜的是搞历史的不会喜欢科学史,搞科学的不会喜欢历史。
  •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评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要试图神话任何人,有几篇尺度确实有点大
  • 劈头士》睁木的评论
    已购。四星半。共和国政治运动史的在科学界一个侧面,亲历者的口述史如同证词一般,显得尤为珍贵。不过全书依然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可惜。现在这样的书也出不来了吧。。。
  • 酱油的评论
    每个人的自述里,都有美妙的细节。
  • Phosphenes的评论
    关于特殊年代中的人和他们的经历,非常珍贵的口述史,读完有很多感触,有强烈的冲动去想象history that never was.
  • 头被门夹着的评论
    有理有据有料。
  • 天地无用的评论
    开篇的序就已经很让人佩服了,看后面的访谈更是佩服作者和受访的科学家们。真感叹啊,这些科学家们当初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结果……再感叹,这样的书,如今是再怎么也出版不出来了。
  • 素心人语-天涯的评论
    这书要禁了,昨天下单买了几本送朋友
  • 咱说的评论
    大概出于对老一辈学人普遍被各种“运动”耽误了研究学问甚至付出了身心代价而产生的补偿心态,现在我们似乎太喜欢神话老一辈学人的成就或者是他们本可以取得的成就。这并不是一种理性和适宜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包括读这本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受访者当年的种种遭遇而唏嘘,还应该从他们的叙述中认识到,在整个大历史语境里,诸如不学无术、沽名钓誉、勾心斗角、拉帮结派、钳制后学、乱买设备、瞎搞研究、弄虚作假这些知识分子的臭毛病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顽固的传统至今还在阻碍着科学发展和学术进步。https://pan.baidu.com/s/10ZT9qy4sp7oUBndwlQbGPA密码: xz5s
  • 王二实事求是的评论
    非常长见识的一本书,有趣极了。网上有些对这本书的宣传说科学家回忆的亲历当代史会很客观公正,这话当然不对,科学家也是人,在做实验时尚且会有观察渗透现象,回忆亲历事件时更会有意无意地产生偏差。但正如作者所说,多访谈一些当事人,让他们的言论相互甄别,相互印证,相合的可信度提升,相矛盾的则存疑,这样自然会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真实的结果。这些口述史于当代史研究是极其宝贵的资料,应该有更多的人做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