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中文版序
法文版序
导论 汉武帝朝晚期之政治局势
第一编 西汉中期之权力斗争
第一章 霍光之出身、官历及与其专政时期重要人物之关系
第二章 昭帝继承之问题
第三章 昌邑王废黜考
第二编 西汉之中朝官考论
导 论
第一章 中朝官是中官之一部分
第二章 中朝官官职冗散
第三章 皇帝之代表
第四章 皇帝之私人顾问
第五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六章 结论与余论
第三编 以政治制度解释昌邑王事件及霍光专政之影响
第一章 汉文帝与昌邑王贺之比较
第二章 西汉后期诸将军之政治地位
第三章 宣帝朝至西汉末外戚权势之膨胀
第四章 论秦汉之宦官
结 论
征引文献目录
附录 年鉴学报之书评
内容简介
《制度与政治——政治制度与西汉后期之政局变化》结合政治史与政治制度史之研究,利用大量《史记》、《汉书》之文字与史例为证据,论证汉武帝后期至西汉末之史事。质疑昭帝继承之合法性,证明废昌邑王刘贺(后封为海昏侯)之原因乃是权臣霍光与刘贺之权力斗争。考论霍光以臣下执掌皇帝之权力,因而改变制度,使西汉后期诸将军领尚书事辅政及皇帝之亲信宫官即“中朝官”取代丞相九卿,成为皇帝决策之主要辅佐。此政治格局方便外戚与宦官之专擅与弄权,形成西汉后期的“中朝现象”,为君主专制政治下的官制留下了长久而深刻的烙印。
下载说明
1、制度与政治是作者廖伯源(LIU, Pakyuen)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小王子。的评论将近四十年前完成的本书现在仍然读之精彩。抽丝剥茧地叙述并非仅仅停留在霍光废刘贺一事的考据上,而是由此引发的中朝权力之争上升到皇帝关系与专制官僚政体内在矛盾的大层面。现在看来,正如唐代以安史之后肃代为一变,西汉亦是在巫蛊祸后的昭宣之世完成了其中央政治的重组。
-
不知道该叫什么的评论法文版出得较早,但确如作者所言,其中一些论断于今仍有启发。 说两句好玩儿的,本书坐实了霍光是一个大坏蛋,与辛德勇《建元与改元》照应。与辛神一心一意揭露霍光伪善面目不同,廖还认为西汉后期的中朝官泛滥、宦官和外戚专权都是霍光的锅——霍光背的锅是不是有点儿多?
-
玄象先生的评论这书还是不读微妙,自认以考据为长,但读后深感虚无。逻辑上存在很大问题。
-
汝鄢的评论作者的博士论文(法文版),把霍光专政作为转折点理解“西京变局”,西汉宦官外戚专权之渊薮。感觉在强调霍光个人因素外,还是应该考虑后期制度化的过程。不过总体还是一本详实的政治制度史佳作,向廖先生致敬~
-
越石—赋扶风的评论制度与政治史的杂糅,昭帝继位疑点、霍光废立两节颇为精彩,对领尚书制度做了详细的考察,认为西汉后期外戚干政是霍光专权的结果。
-
的评论外朝:文武百官 中朝:皇帝心腹,可以进入皇宫,用来压制外朝官(王莽) 汉武帝提高中朝官地位,霍去病之弟霍光专政,中朝将军高于丞相权,宣帝灭霍光,外戚专政开始。
-
学无止境的评论辛德勇
-
隐清的评论按作者的研究,霍光乃是西汉中后期恩宠类型的中朝官员擅权之始,进而导致宣帝之后的外戚加中朝官的双重擅权,西汉就在恩宠型官员手中坏掉了…
-
脸都不要了的评论讨论了制度与政治(人事)的关系,结论令人信服。阅读体验极佳。
-
中世与近世之间的评论作者八十年代的博士论文,感觉这书能引进是蹭海昏侯的热度。本书批判观点有些强烈,可以算是霍光黑集大成者,主要涉及三个部分,一武帝以后以霍光专政为中心中央政局的变动,第二该时期中朝官权力的变迁,第三霍光专政的影响。前两部分别是政治史和制度史,最后一部分则是两者结合,编排颇为讲究。霍光专政颇为专横,体现在其用人及假造遗诏,刘贺被废源于与霍光的政治权力斗争,史书中的罪名多为编造,其欲以旧臣取代霍,操之过急而失败。而刘询之被选中也是其毫无权势与班底便于霍掌控,霍光为巩固权力甚至纵容其女毒杀许皇后。中朝官的崛起以霍光开创的诸将军领尚书事为起点,中朝官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在皇帝无法行使权力(年幼或不理政事)时则能独揽大权,霍光专政提升了中官的地位与权力,导致西汉后期外戚与宦官权力的膨胀,其与西汉灭亡密切相关
-
甘棠的评论梳理霍光当政前后中朝的形成、及对西汉中晚期外戚、宦官专政的影响,虽然成书于八十年代,观点不差
-
Jerry的评论第二编西汉之中朝官考论最涨知识,看完后豁然开朗,官制确实很重要。
-
哆啦大胖的评论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第一,西汉灭亡的根源在于中朝官。即指能够经常进入皇宫帮皇帝处理公务的心腹大臣。西汉前期,由于功臣集团的存在,丞相权力很大。汉武帝为压制丞相提高了中朝官的地位,这为西汉灭亡埋下了祸根。第二,霍光作为汉武帝任命的辅政大臣,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身份独揽大权。他为巩固权力建立了中朝将军共同辅政的制度。汉宣帝为了打倒霍氏家族,借助了外戚势力,从此外戚纷纷出任中朝将军,掌握朝政。最后外戚王莽出任大司马,篡夺了皇位,西汉灭亡。第三,西汉的灭亡是一个漫长历史链条的最后一环,背后是中国历史上秘书咨询机构的常态化。皇帝出于办事方便和加强皇权的考虑,设置了临时性的秘书咨询机构。这些机构往往会发展为常设制度并成为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例如唐朝的尚书省、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
我是我所是的评论王莽的锅最后还是要算在霍光身上,算是深刻了解中外朝对汉代政治的影响了
-
安达卢西亚的狗的评论很精彩的制度史研究著作,对于“中朝官”的界定总结颇有行为主义的味道,在霍光专政、废昌邑王等事件的考证上很有力,总体上更新了我对西汉政治的印象,经典的“宰相制度”怕是在武帝亲政后便不复存在,而汉家高层权力结构则在霍光专政后彻底改变。 (此书不知道比侯旭东《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高到哪里去了)
-
橙子的评论这个必须满分。好的历史学家应该像律师一样,搜集资料、发现问题、深度解析、得出结论!廖先生就完美的表现了这些!为好的学者和著作致敬!
-
genie的评论18年读,标记。
-
参的评论分析废昌邑王那段还可以。但要考虑作者刚开始用法语写的,面向对象跟现在也不一样。当初有门课也想写西汉中期的政治史,现在想想自己还是naive。
-
乐观的幻灭的评论政治史更新了政治制度史。作者四十年前的博论今日视之仍有不可更替之处,一是对昌邑王废黜的考释,在前人吕思勉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周密,二是提出的中朝官与中朝现象,在此一时期的制度史研究中仍可提供有益的参考。霍光之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与宣帝起自民间、恢复君主权力构成了全书所论的中心。
-
NADPH的评论没有万无一失的行政体系,只有角逐胜利的权力。从削藩到削相再到军权、宦官、外戚、中朝官的处理,掌权者可以警惕上一次权力的威胁,却不经意放任了现有权力的滋生,毕竟掌权者无法做全部决策,而新滋生的权力很可能决定了王朝的走向。幸而在正统论的支持下,没有名义的势力会随着权力者的死亡而奔溃,无论是霍光还是王凤等人皆是如此。所以到王莽这儿就认识到名义的重要性了。原来熟读《汉书》也可以弄出好学问,廖伯源用改变刘贺被夺权的时间来解释史料矛盾的小考证很有趣。大体上看汉的皇帝制度特别是使者这个东西和后世的实质区别似乎不大,后世的中央制度优化在哪里?抑或后世制度的优化不在中央而在地方?还是制度是适应环境的?细节让泛泛的制度更迭因果论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