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天有二日?

天有二日?

作者:卜键

分类:历史

ISBN:9787020122448

出版时间:2017-2-2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标签: 历史 

章节目录

目录
引言 子夜的养心殿 12
第一章 老皇帝爱讲的一个故事 21
第一节 祝祷与还愿 21
一、星月之下的默祷 22
二、建储之痛 25
三、选定皇十五子 27
四、大清又有了皇太子 30
第二节 从内阁到枢垣 33
一、枢阁中的“官二代” 34
二、和珅与王杰的斗法 36
三、火线提拔二阁臣 40
第三节 苗变之痛 42
一、总兵明安图之死 43
二、大员云集 45
三、军中三虎将 49
四、杀俘令 54
第四节 预设的皇权运行规则 58
一、关于“归政” 59
二、为数归期 62
三、顶层设计 65
四、宁寿宫与重华宫 67
第二章 归政前的大反贪 71
第一节 接连不断的整肃 71
一、乙卯科场风波 72
二、道员德明的三辆大车 74
第二节 福建官场的断崖式崩塌 80
一、将军魁伦的密奏 81
二、藩库的巨额亏空 86
三、“官心惶怖” 89
四、新任巡抚姚棻 90
第三节 十五万两盐规 94
一、前任库吏开银铺 95
二、行之已久的盐规 97
三、“监毙十命”的案中案 99
第四节 严厉的惩处 102
一、抄家连着抄家 103
二、绑缚刑场的督抚 106
三、被革职遣发的主审官 108
第三章 嗣皇帝·;子皇帝·;嗣子皇帝 113
第一节 京师的禅让大典 113
一、喜字第一号玉宝 114
二、再开千叟宴 116
三、留居养心殿 118
第二节 “大事还是我办” 121
一、 何时提出的“训政” 121
二、 改元后的首开经筵 125
三、被集体考傻的上届庶常 129
第三节 称职的子皇帝 134
一、奔波之劳 134
二、御门听政 137
三、掖辇巡方的感觉 140
第四节 丧亡相继是重臣 141
一、捷报与噩耗 142
二、奔赴前线的和珅子侄 144
三、孙士毅之死 146
四、瘟神扑向和琳 148
第四章 两朝天子一朝臣 151
第一节 白莲教起事 151
一、钦犯刘之协 151
二、除夕夜 154
三、辰年辰月辰日 155
第二节 “二皇帝”和珅 158
一、拦截帝师朱珪 159
二、不如意事常八九 164
三、选择性发飙 167
第三节 子皇后的大丧 172
一、喜塔腊氏的幸运与不幸 172
二、父子分离的日子 175
三、受宠与受责 179
第四节 枢阁的变局 182
一、还是要用刘墉 182
二、又一个乌龙 184
三、阿桂辞世 188
第五章 失宁的山河 192
第一节 京城的水与火 192
一、永定河溃决 193
二、火起乾清宫 196
三、翰詹大考 201
第二节 从粤洋到浙洋 204
一、海盗袭杀班兵 204
二、来自安南的洋盗 209
三、海盗的帮伙 214
第三节 杀戮之痛 220
一、桃花马上看重来 221
二、换帅如走马灯 227
三、官逼民反 230
第四节 黄水滔滔 234
一、丰汛六堡大决口 235
二、“又有漫溢之事” 241
三、河决睢州大堤 247
第六章 弘历的最后一个冬天 252
第一节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 252
一、安眠的喜悦 252
二、有这么一个传说 254
三、憧憬“林下”? 256
第二节 未能举办的九十大寿 259
一、重建乾清宫 260
二、子皇帝领衔的吁请 263
三、“望九”与“来孙” 266
第三节 世上已无太上皇 268
一、望捷 269
二、参莲饮 271
三、遗诏的跷蹊 274
第四节 诛杀和珅 276
一、递过来一枚如意 277
二、盛世的祭品 279
三、衣带诗 283
四、萨彬图 293
第七章 仁宗亲政 296
第一节 胡齐仑冒滥军费案 296
一、能臣的落马 297
二、支领清单上的统兵大员 303
三、福宁的厄运 307
四、“严参重处”的苦心 313
第二节 整顿军务 316
一、“时深焦急” 317
二、该换的与不该换的 319
三、钦差军机大臣督军 324
第三节 求言与拒谏 328
一、求言的门槛 328
二、拒绝“维新” 331
三、洪亮吉事件 334
四、被刺痛的皇上 337
第四节 南疆的隐患 342
一、和卓家族的孤子 342
二、穷蹙无依的“贵种” 346
三、“殊属多事无谓”? 349
结语:禅让梦残 353
参考文献
跋:是一是二

内容简介

本书从乾隆六十年开始,在整整五年的时间跨度中描摹宦情、勾勒人物,军国大事、两朝帝王以及许多朝廷大员涵括其中,而着力点仍在于禅让的三年。禅让的三年,所有重大事件都离不开三个人:弘历,和珅,颙琰。这是大清王朝唯一一次禅让,也是一个政治结构复杂的时期,是清代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禅让,是弘历暮年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虽远非他期盼的那样美好,却也是乾隆帝遵循儒家理念,希望将治统与道统整合为一的尝试。上皇逝后,嘉庆帝高扬起“守成”的旗帜,对求新求变公开斥责,对外部世界更为骄矜排拒,浑然不识间把国家带入深渊。同时,禅让的三年,是和珅由宠臣走向权臣的得意旅程,也是他的人生绝唱……

下载说明

1、天有二日?是作者卜键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tradition的评论
    这本书还是有料的,尤其关于和珅绝命诗的考证。最近近代史禁令不断,好的学术作品很少,古代史还行,只能改看古代史了,和毛时代一样
  • 第五粒豌豆的评论
    作者熟悉史料,组织能力非常强。因为交接班本身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事件,在交班前、交班后,几乎是全方位的要关注各种事件,如果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熟悉,必然会漏掉很多。如果组织能力不够,会写得很乱。所以,这本书可以做史学专业同学写作的范本。
  • hiro的评论
    磨磨唧唧,毫无重点,味同嚼蜡
  • 启风的评论
    把乾隆内禅前后几年的大事梳理了一遍,如整治贪污,平定苗疆,治理河患,等等。主要看了下乾隆禅让前后和嘉庆的权力关系。此书文笔较轻松,专业性似差一些。
  • 凌零的评论
    文辞上佳的报告文学范例,议论感慨的抒发颇有节制,臆测揣度亦近情理。
  • 東寫西讀的评论
    天无二日,尊无二上,在18世纪末大清帝国出现了自唐宋内禅后三年短暂的父子皇帝同时在位的奇特景象,权力的分配搅动着政局的发展,父慈子孝背后隐藏着是帝王家惯有的猜忌,权臣和珅也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在守成成为帝国政治的主旋律之后,大清帝国颓势已成,每况愈下,而洋人的坚船利炮已在门外。
  • 六平斋旧主人的评论
    上位者視角,著眼「執行力很強」「堅定高效」。對乾隆回護太過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
    无用。
  • 太子太保啦啦的评论
    作者是文学出身,比较详尽地叙述了乾嘉交替之际的政局变迁。
  • 疯狂大帆船的评论
    因过于琐碎而显得考证功夫了得,学院气十足,也因过于琐碎而阅读快感无,如果组织层面更高明一些,值得更高分。
  • 永恒轮回的评论
    乾嘉之际,官场腐败、苗疆叛乱、南洋海盗、白莲教起义,国家衰势已现。禅让是弘历、和珅、颙琰参演的乾隆盛世最后的一场大秀。果毅英察又自恋自负的弘历始终是不二主角,“二皇帝”和珅小聪明算尽,终落得权力游戏牺牲品的结局,颙琰在上皇训政期间隐忍细密,亲政后却表现平平,处处不如乃父。当他高举“守成”大旗拒绝任何改变时,大清这条破旧巨轮已驶入强敌环伺的急流而不自知。
  • 枕流的评论
    帝王家如乾隆和嘉庆一样父慈子孝的真是罕见。
  • 的评论
    挺好看,取才广,文笔通顺,很清晰的把事说明白了,清朝太近了,看那时候的事总忍不住想到现在,哎
  • 黎弦铮的评论
    述乾嘉交替著作中的上乘之选,遽尔三年,朝政仍处处受上皇控制,颙琰胸中的苦闷,比宋时赵昚待赵构崩逝的二十五年尤甚,所幸嗣子天性仁孝,始终没作越轨之事。高孝二宗,一个怯懦,一个进取;乾嘉父子,一个英睿,一个平庸,形成强烈的反差。自古权奸必有大能,秦桧与和珅正好是一对儿,尽管时下还有人为其翻案,然罪行昭昭,不容狡辩。疠猛于虎,福康安、孙士毅、和琳三颗将星先后陨落,可畏可怕不亚枪林弹雨;乱起于宁,王聪儿是个一丈青、不啻为唐赛儿转世,大清宣扬的盛世也算是走到头了。
  • likeoutlook的评论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册立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也就是未来的嘉庆皇帝为皇太子。宣布这个消息的前一天,乾隆和自己的几个心腹大臣透了底,这当中自然就包括和珅。当时的大清朝,这是最顶级的机密。其他大臣守口如瓶,可和珅知道之后,迅速跑到当时还是皇子的嘉庆府上,见到嘉庆,从袖子里掏出一柄玉如意,双手奉上。四目一对,你知我知,然后匆匆离去。 和珅到底犯了什么错?除了贪污之外,和珅错就错在,不该在过去和未来的夹缝去生存,而且还用同一套逻辑来应对啊。
  • 哈雷希撒一世的评论
    主要是以禅让期的重大事件作为线索联系起来,想透彻了解乾嘉禅让期最高权力的分配以及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则这本不是首选。不过还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作者写作风格有趣,而且史学功底很扎实。另外还意外地让我对清代渎职案贪腐案的惩办过程有了新的了解。2019年第一本。2018.12.20—2019.01.01
  • 寧靜的地平線的评论
    作者文学出身,兼事行政,熟稔史料,又多小说笔法。优缺点都很明显。叙事时间线索处理略显混乱。瑕不掩瑜,扣一星。
  • 不裁的评论
    历史有太多可挖掘之处。电子书资源断档,被迫从kindle平台转到京东平台
  • 天地一沙鸥的评论
    通俗写作
  • 苏斯洛夫的评论
    看标题应是轻松读史之作,实则读来味同嚼蜡,大段的原文引用看得人心累,要是学术著作也罢,可作者字里行间还带着调侃戏谑,亮点也就是对和珅绝命诗的考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