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章节目录
序言
一、我妈老说:“我没得过皇恩”——祁淑洪口述
二、胡同里的姑奶奶——李清莲口述
三、纯粹的老北京人——胡玉明口述
四、筒子河畔西连房——吴效兰口述
附录:皇圈圈里度童年——张宗尧、张碧君口述
五、犹记当初未嫁时——张国庄口述
六、皇城内的百姓人家——陈允庄口述
七、淡然远去的艰辛——郭淑惠口述
八、不受点灾难,一生就白活了——文毓秋口述
附录:关于郭同震
九、我说多困难也过来了——鄂凌英口述
十、父亲母亲让我们读书——蒋亚男、蒋亚娴口述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走访了祁淑洪、李清莲、胡玉明等满族旗人妇女,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将女性视角下老北京内城百年来的兴衰更迭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对这些饱经沧桑的旗人妇女进行采访时,作者更多地关注她们的人生经历,她们对老北京历史变迁的感受与看法,以及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载说明
1、胡同里的姑奶奶是作者定宜庄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李青菜的评论脉络不清晰,有点啰嗦,但也就这样了~
-
方是远的评论有点过于琐碎,大概是做普通人口述史的通病。不少段落可以跳读,当然,若是研究当时的社会史,还是可以提供不少线索。 ps. 原以为可以挖掘出一些性别史的素材,结果还是期待过高了。有时候觉得,这些家庭故事,如果由同一亲族的男性去讲述,大概同这些姑奶奶并无多大区别。
-
王美娃的评论旧书重读
-
瑶姫的评论这个系列的都已拜读,珍贵的史料
-
李戚的评论2019年读的第一本书,怎么就透着那么可气。一老太太儿子出去办事儿把她急憋死了,主要太远了不放心,去哪儿了?廊坊。还一老太太家住白石桥,说逃难可跑老远了,跑哪儿了?二里沟。就透着那股子,八旗子弟的没用劲儿。
-
静川的评论知道这本书是看见网上有人贴出的内容 读下来感觉不错 十篇文章记叙了十位满族妇女的生活及家事 作为口述历史材料 颇有看头 也是了解当时北京(北方)风土人情的不错的资料
-
野原新之助的评论北京人可以划分成很多群体,现在的媒体主要关注的是北漂和土著,定宜庄这类学者主要关心的则是“老北京人”,1949年前后即进入并定居北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延续,又如何度过政权交替之后复杂的变迁,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胡同里的姑奶奶》主要关心旗人后裔中的女性,《八旗子弟的世界》则主要关心男性。定宜庄在这本书中采访的那些“姑奶奶”,没有很强的民族意识,但是很严格地划分谁是北京人、谁是外地人,很有自尊,很闲。整本书都是口述,因此文字上显得琐碎了一些,但也很能透露出许多细节,比如日本占领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旧日里胡同是什么光景,都很直接的在老人们的口述下体现出来。其中提到的文毓秋老人,李作鹏追她未成,在文革时将她打成“现行反革命”;文毓秋说:我是骂过你,我到现在也没看上你。很硬气啊。
-
猫阿西的评论3.5星/历史长河的个人呐/伟大的共生感/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总是千姿百态的/听老奶奶们讲故事,听得想吃素馅水饺。
-
薄荷橙子的评论书中提到的很多地方现在都不在了,很多习俗也已经丢了,喜欢的那个老北京不知道跑去哪里了。越看越憋屈。
-
伪注销的评论有意思且很有意义。
-
Verve的评论老北京的历史 好
-
lynn的评论老北京的掌故
-
captive的评论三星+。访谈略平淡。不过倒是颇有语言特色,俏皮,要脸面,也要拿着劲儿。其实老北京就是指旗人和汉军旗吗?也未必,只是作者选的是满学这路线,如果能有补充汉人的情况会更有趣些。另:姑奶奶本来就是在家里能当家的,否则也不会加上奶奶这么个称呼啊。
-
陶酥的评论印象很深刻的是,满族的旗人大姑子都很牛,要是男人走了或者在婆家受气了回到娘家,就开始欺负嫂子和哥哥的孩子。还有吃,说到那些吃和做法,流哈喇子。还有那些规矩和骨子里的传统,又好笑又可怜。有的人就抽大烟搓麻将,没落了卖房子卖地契,有的人开始转行,学这个学那个,看看很感慨,挺有趣的。
-
卷卷是开水烫哒的评论三星半吧 女性视角的一本 总感觉作者往预定方向靠 看起来蛮好读 里面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可真乱呐
-
咂赞嘎鲁的评论人选的不错,但是总感觉作者对旗人有个固定的印象,然后就很努力往上套,有时候套不上还要套。但是撇开稍微有些arbitrary的旗民差异,只作为北京民俗口述史来看还是超级好看的。
-
大灰狼的评论出版之时,基本上书中的老奶奶都过世了。感谢有一些人能在活历史消失之前记录下来。书中没有多大的道理,但是多年的经历比一些史书上的资料更接地气,
-
啦啦啦的评论琐碎,兴衰苦荣只变成嘴边一句淡淡的轻叹。 女性压迫女性,本质是一种对于封建男权社会的妥协。 生命的脆弱,精神的崩溃…… 睡前读本尚可,史料不多。
-
蓝考拉的评论带外国友人游览中国的时候偶然翻到的一本书。本书通过十个篇章的老北京人的描述,展现了近四代人在北京的生活。从许多满族的习俗和文化中,我看到了许多和我河北老家汉族人的相似之处,令人十分亲切。好吃懒做一词,用在文中描述的一些先祖身上竟也十分亲切。许多家族的落寞,源自于娇生惯养的后辈。今日,仍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