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前 言 / 001
第一章. 技术控制 VS.被技术控制 / 001
第二章. 数字媒介的吸引力 / 015
第三章. 我们的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 027
第四章. 陷入困境:大众焦虑 / 049
第五章. 从数字原住民到数字儿童 / 071
第六章. α脑波的故事 / 085
第七章. 好处、坏处和中性之处 / 121
第八章. 从数字儿童到数字大脑 / 143
第九章.学习、游戏和家庭 :高强度社会中的冲突 / 163
第十章.社会化之一:孩子的游戏 / 189
第十一章.社会化之二:成人的游戏(性与性别) / 213
第十二章.社群、沟通、数字弥合以及友谊 / 241
第十三章.网络成瘾:新世界 / 257
第十四章.最后的思考 / 277
后 记 / 283
附 录 / 291
注 释 / 293
内容简介
《劫持》是一本探讨人与科技的关系的书,基于一位心理学博士20年的临床经验及其作为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脑—电研究成果。在这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中,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手机、电脑等便携式数字设备及让人“永不下线”的互联网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大脑的影响,从神经认知科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数字媒介与大脑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探讨了手机等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劫持或操控,并给出了自己作为从业医师的实际建议,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围绕着“数字媒介成瘾”这一主题,作者精心构建了全书的结构,既以社会观察及自己经手的实际病例作为例证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又专门介绍了神经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及数据成果作为科学支撑,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书中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
与计算机和网络持续“联机”,究竟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如何从脑—电研究的角度来重新看待数字媒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手机或平板电脑究竟是解放了家长还是禁锢了儿童?游戏与社交网络是导致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吗?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该如何面对“数字一代”,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与指引?
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我们该如何处理数字媒介、网络社群对真实社交生活的影响?网络霸凌、狂躁、抑郁、群体性孤独、强迫性搜索……这一切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使用的方法出了问题?
下载说明
1、劫持是作者玛丽•K. 斯温格尔(Mari K. Swingle)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思故渊的评论译者路过……
-
猫猫大人的评论这是我看得最认真的一本非小说类的专业书籍,并且边看边思考怎样看待和帮助自己改善数字成瘾的症状。我想更多的需要读这本书的是有了孩子的父母亲,要善待你的小朋友……
-
没溜儿的评论◎这书得伴着《童年的消逝》和《群体性孤独》看。里面有一部分的理念是相同的。伴随着新技术的推广,是控制技术还是被技术控制是一个大问题。用好了,就是所向披靡的工具;用不好,就是带来伤害的祸根。而这只是因为好与不好的界限太过模糊,一不小心就越界了。新技术总是被形容为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在人类的头顶。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人类的进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你可以看见游戏成瘾、网络喷子、恶臭的粉圈文化、性瘾等的成因。而儿童,作者的观点是:孩子在两岁之前不要接触任何电子设备。对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为孩子最好在四岁之前都不要接触电子设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是比较保守的,我们的限制是六岁。六岁以下的孩子就相当于海绵:你希望他们依赖你,接受你的教育,而不是受到数字技术和媒介的影响。
-
杨卓Zhuo的评论作为一位专业研究者及治疗师,作者对沉迷于数字媒介对个体甚至整整一代人的影响已经分析得很全面了。有几个观点引人注目:沉迷游戏及数字设备对创造力的扼杀、人生中重要过渡时期更倾向于沾染网瘾、现代社会对父母的更高期待导致父母更有可能让孩子过早接触数字设备。总而言之,放下手机,拒绝信息过载与过分刺激,重新投身真实生活。
-
恶鸟的评论读完新书《劫持》,基于一位心理学博士20年的临床经验及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脑—电研究成果。在数字儿童和网络方面论述让我想到了尼尔·波茲曼另外两本书《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见解真诚深刻,且有科学依据,分析了什么是思维方式,什么是注意力分配,什么是智力,策略性和创造性,有了跳耳朵之后,读这本书特别有感触。
-
大青的评论依我来看,我们现在所有的问题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太多”。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是最顶端的工具、冰山上的尖峰、所有的这些“太多”的最终汇聚之所。我们有太多食物,于是就有了肥胖;有了太多的产品和太多的金钱,于是就有了大规模消费主义,关注物品多过关注人,同时也就带来了太多债务;太多医疗信息,于是就有了网上自我诊断狂;太多的电视剧,于是就有了马拉松式追剧;太容易获得色情片,于是亲密感就消失了;网络约会的可能对象太多,于是满足和亲密关系就没有了;太多脸书朋友,于是就没有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了;太多的信息,于是我们只能接触到碎片式信息,而不是对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吸收。一切都太多了:我们自己都茫然不知所措,就如同负载过重的机器人,没有能力吸收或者处理那么多数据。我们崩溃、焦虑、抑郁,因为永远不能满足,不得满足……
-
者的评论套套。
-
流羽的评论如何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多交朋友,多看书。少玩游戏,早点睡觉。作者分析了现在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太多的信息,太快的节奏,让我们永远焦虑且疲劳。难道这一切都要怪技术的错吗?好像也不对。远在技术出现之前,我们就已经面临了现在的问题。它不过是放大了一切。所以回到内心,回到生活,回到面对面的人。把自己变得有趣,让自己沉静下来,恢复探索的勇气,捡起想象的翅膀。才是解决一切的办法。
-
用心棒的评论都是常识,没什么干货。结论就是:少碰手机少上网
-
mrabbit的评论关掉铃声
-
神奇的评论作者给网瘾开出的诊断书,具体生动而不以权威自居
-
一只顿悟的咸鱼的评论只说问题:电脑、手机玩多或上瘾对人的大脑及认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却不给出戒除方法,差评,还医生写的…
-
神经浪游者的评论写得很勉强。
-
小叉子的评论以为是社会学相关的书,实际是临床心理随笔;文字略显啰嗦。
-
ZzzBeatris的评论想要试图提出怎么做总是会众矢之的。。。anyway,good book
-
NO TITLE的评论没什么内容……
-
Garching的评论做为心理学小白,除了个别心理学术语难懂,别的看着都挺有趣的。
-
goldenday的评论网瘾的存在。
-
Moon的评论一位心理治疗师对社交网络、游戏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全面反思与批判,作者认为沉迷网络世界和游戏是造成抑郁、上瘾、注意力缺陷、行为过激、情绪失控等心理病态的关键因素之一。被网络劫持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对于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儿童群体,其危害尤为明显,甚至会永远改变他们大脑结构,造成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网络技术当然有其积极一面,但不可忽视其危害,特别是长时间沉迷其中已经造成大量不良后果,作者提出的所有忠告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改变。用社交网络和游戏来排解现实中的苦闷只能是饮鸩止渴,是时候回归自然和真实的生活,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
TREENEWBEE的评论可能是为了科普吧,写的略浅,但是还是反映出很多问题。希望能就某一矛盾列举更多的实例和深入的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