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章节目录
目录
总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走出黑暗:写给《索尔之子》
附 录 | 四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
译后记 | 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及其伦理困境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索尔之子》
一部像考古工作一般深入大屠杀这个“我们之间的黑洞”的电影
一次在光与影、黑与白、清晰与虚化中对四张幸存照片的直接见证
×
《走出黑暗》
一封艺术史家写给电影导演的长信
一次对大屠杀所打开的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追问
围绕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记忆和见证的可能性,《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成功地将这个不可再现的魔鬼再现于银幕,他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剖析。
-内容简介-
面对历史的“黑洞”,我们可以做什么?走出黑暗,是可能的吗?这是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写给《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长信中试图探寻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四张从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的照片构成了《索尔之子》核心情节所主要参照的历史证据,这些照片重新把大屠杀不可再现与不可想象的问题带回我们的视野。在本书附录的《四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一文中,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结合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回忆,梳理了这四张重要的历史照片的背景与来历。
电影理论学者李洋(大旗虎皮)所撰写的译后记在全面回顾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下载说明
1、走出黑暗:写给《索尔之子》是作者[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卡拉肖克·慕雲的评论之前對迪迪-于貝爾曼的印象只停留在藝術史/圖像分析領域,這本小冊子不僅讓我對《索爾之子》的理解有了新的維度,也拓寬了我對于貝爾曼的認識。他的這篇影評/抒情信/藝術反思雖不長,帶出的點卻非常多(與我而言啟發最大的是顏色分析和對索爾行為的理解)。附錄對四張歷史照片的分析是我第一次看到,非常震撼,也有助於理解電影裡的“拍照行為”。李洋老師的譯後記對“大屠殺電影”的梳理清晰好看,很有幫助。直面讓人難以正視的圖像,再現“不可被再現”之事,想到貝爾曼組織的“記憶的灼痛”展其實就是在做這樣的事。「再現一個曾經存在的地獄要比一個再現一個想象的地獄更難」,但「無論代價多高,這個不能被想象的現實也一定要被給予一種形式」,這是圖像(及一切敘事藝術)與記憶面臨的挑戰,也是其努力承擔的責任。銘記之必要,再次得到確認。
-
妖艳左轮的评论非常精彩的分析与扩展。李洋老师的译后记关于西方大屠杀电影历史和目光的伦理的归纳分析十分具有启发性,精彩。
-
baiya的评论面对历史的“黑洞”,我们可以做什么?走出黑暗,是可能的吗?
-
smile的评论艺术就是能够打开黑夜的力量。
-
哥本哈根的评论侧面印证了,虚构的目的非复刻真实而是超越真实。译后记是从《目光的伦理》直接拿来的?
-
苏野的评论“从这个故事出发,从这部影片出发,索尔全部的权威,是迎着这个世界及其残酷性逆流而上,把所有的碎片创造成存在一个孩子,而他其实已经死了,以让我们自己能从这个残酷故事的黑暗中走出来,能够从历史“黑洞”中走出来。”
-
Berger的评论前两天看默奇的剪辑方面的书,里面提到了捕捉素材中的“决定性瞬间”,于贝尓曼所引用的四张历史核心证据的图片似乎可以做一种“类比”。李洋老师有关大屠杀的译后记非常有用!
-
Payphone的评论3.5。是本非常不划算的水书,李洋旧文在里面占了40页,一共103页内容…不过作者的两篇文章尤其是《走出黑暗》确实不错,《索尔之子》提供了一种微妙又大胆的凝视“大屠杀”这个难以言说的黑洞的方式和视角。如何解读“索尔”这个癫狂、偏执的人物,如何通过电影视听技巧带着所有沉默的人们穿过危险的河流…短短的《走出黑暗》值得一读
-
ie的评论大家明明都知道,却也知道等到时候了就又会如儿戏般
-
温蒂玛拉的评论期待作品上市
-
拜德雅的评论@大旗虎皮 李洋老师译&介,迪迪-于贝尔曼关于《索尔之子》(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第73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的一本小册子。
-
年年有鱼的评论殿堂级的艺术 膜拜
-
NiNo的评论影像的艺术,影像的力量
-
撑枕而眠的评论很不错
-
我本单纯的评论看了这本书对电影《索尔之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
静静看吐槽的我的评论电影我没看过,慕名拜德雅品牌买来看的。不算难看懂,但是对于思维深度的艺术的剖析很深刻
-
豆友207002249的评论奔着拜德雅来的
-
黑色的铅笔的评论索尔之子的名气很大,第68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
聪的评论很好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
黑色的铅笔的评论拜德雅和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大雅品牌 关注很久了 都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