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美的救赎

美的救赎

作者:[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分类:文化

ISBN:9787521710564

出版时间:2019-10-18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标签: 哲学 

章节目录

论平滑 1
平滑的身体 15
平滑美学 21
数字化之美 31
遮蔽美学 37
创伤美学 45
灾难美学 55
美的理想 63
美即真理 69
美的政治 77
色情戏剧 85
停留于美 89
回忆之美 95
在美中生育 101

内容简介

美如今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处境。

一方面,它如通货膨胀般蔓延四溢:到处都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的狂热崇拜。另一方面,美失去了一切超越性,屈服于消费的内在性:它塑造了资本的美学的一面。美以及崇高或震撼所带来的对消极性的体验,完全被纯粹的快乐即点赞所取代。美最终被色情化。

本书既为我们展示了那些以真理、灾难或诱惑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也阐明了那些建立美的伦理或政治的美的维度。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下载说明

1、美的救赎是作者[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顾请假的评论
    贼有意思的一点是,他本人是否也是借着信息时代的东风兜售隔靴搔痒的“消极性”哲学信息碎片?一切都来得太过平滑,意欲读者畅览,就失却美。第三本韩炳哲,觉得他很有头脑hhhh。P.S 题外话,因为日常审美生活化倒其实是现实生活中蛮积极的一点,所以不必对当下的美都抱有否定性。
  • 尼不可的评论
    金句不断,虽然道理还是从前那些。这也是思想精英成为科普作家的必经之路。回忆之美一篇 文字极美。
  • 徐苹果的评论
    讨论数字复制时代在感知上的断裂性,和1935年本雅明的艺术作品论文放在一起看很有意思。救赎和超越还是西方思想史的武器,如果从东方的超脱观念来看数字主义“堕落”,应该很有趣。
  • 镜中的评论
    「平滑」(das Glatte)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但其实就韩炳哲的阐述而言,和他一直强调的「透明化」并无区别。平滑带来距离的消失、崇高的瓦解以及美的无限扩张。在某种程度上,以平滑为特征的现代极简艺术或生活方式的时代美学,却表现为一种僵化和毫无生机的物体,会变得如游魂般平滑。这种悖论并不是命题本身存在的,而是韩炳哲始终将一种「混同」的特性作为时代弊病,并坚持二元对立,诸如反平滑,以及其他书里的他者等概念,都是一种笛卡尔式的古典批判视角。而这种立场的介入也使得韩炳哲自身的文本变得「平滑」,过于绝对
  • 路上有雨的评论
    感谢赠书。一言以蔽之,美的本质在于一种否定性。平滑和数字化都是否定性的丧失,失去了否定性力量的他者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所谓美与丑,因为不论美与丑在没有了遮蔽以后留下的只是流俗的同质与庸俗,他者也就失去了差异性而成为了同者。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本雅明所说的展示价值取代了祭礼价值,而是纯粹的收益取代了救赎。因此,“美的救赎就是对约束的救赎”也就是要在超越时间的实践中寻找回歌德所说的“被彩色玻璃折射后的光所遮蔽的内在空间”。不过有些观点也不同意,比如说电影图像由于时间性而没有刺点。但读韩炳哲总会有理论解读当下的一种微妙会意,虽然这种能力本应该是理论就具备的(很适合摸鱼
  • 末窗的评论
    为何在当下,个人越来越难以通过审美来获得美的超越性?一方面,审美并不一定能接近作为真理事件的美,另一方面,美本身是遮蔽的、沉静的、具有对抗性的他者,而在当下喧嚣的消费性中,所谓平滑美学落入了自我的真空中,变得没有边界没有约束了,而美的救赎看起来复古,但谁不愿意去寻找与后现代无关的永恒呢...
  • 安东妮的评论
    “在否定中,总有什么在那儿撼动我”
  • 哭之笑之的评论
    韩炳哲在批判平滑美学吗? 他自己的写作不就是一种平滑美学吗? “艺术的任务就是去拯救他者。拯救美就是拯救他者。”继续复读“他者的消失”“爱欲之死”……
  • Sour1900的评论
    目前为止我看过对美学在当下处境讨论最到位的哲学论文之一。短小精悍。
  • 舟上镜的评论
    艺术的任务就是拯救他者
  • 圆桌骑士的评论
    在此书中读到了韩炳哲相当多的对于近代美学的思考——“平滑”,“创伤”,“灾难”……他是如何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观察并提炼出“美”所生存的根基的呢?再次为由其卓越洞察力所创作的文章击节赞叹。我醉心于三岛由纪夫残酷和暴烈美学那一挂,所以察觉到韩炳哲的文字中时而流露出的官能性,不免心下一动。巴塔耶、布朗肖、韩炳哲,我今年读到的哲学最佳。
  • NoNecessary的评论
    现代大同打磨出光滑而不需深刻,数字化二维化一切,交易所被奉为神庙。打动我的是“回忆之美”,韩炳哲引用的那段普鲁斯特,是整本《追忆似水流年》里,我的最爱片段。
  • 自然醒Rita的评论
    美应该是带有冲击力、否定性的,美和崇高是一样的,有某种消极性,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的是自身的无知和痛苦的深刻性。而当下的美却被囿于纯粹的积极性之中,是平滑的、顺从的、讨人喜欢的、让人感到舒适的、被数字化、变得可消费,但缺乏独立和应有的力量。甚至美和丑的对立都不再明显,丑也变得温和,而不是可怖的。一边读一边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原本以为和谐是精神活动和交际活动的准则,而这样的呈现总让我觉得少些什么,处在其中觉得温暖舒适,站出来却觉得空洞乏味。原来症结在这里,太顺从了,太圆滑了,太无趣了。爱、交际、美的体验都需要他者的参与。自我和他者的冲击才能产生真正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在创伤中、在对立中、在破碎中才有真正的美。《回忆之美》这一篇写得特别美。“美的救赎就是对约束的救赎。”
  • 冰橙子的评论
    美变成了舒服的代名词,被商业社会征用,合理化消费,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绩效社会,否定性的美对情绪和智力消耗太大,除了以美为职业的艺术家,谁被工作和生活摩擦之后还有精力经历反省的鞭策呢?滑向积极性,过度取悦身体的消费和美学也是必然。只是消费没有带来预期的满足和美,而是更多的空虚。
  • 太子猪AO的评论
    开篇就黑Jeff Koons真是深得我心
  • 甜河的评论
    否定性居于美的核心:是作为他者的灾难打破了主体自淫的内在性,使得灾难本身成为一种幸福。灾难美学与快乐美学是对立的,因为后者因为矛盾性的消失沦为单一的重复。在破碎,毁灭,和死亡之中,在消极的否定形式中,美作为真理才会闪现。美绝不等同于审美,因为美具有外部性、陌异性,它不是被主体内化的知觉和谐。
  • 劈头士》睁木的评论
    微信读书借阅。平滑是当今时代的标签。除去美学效果,平滑反映出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它是当今积极社会的缩影。平滑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也不会带来任何阻力。它要求的是“点赞”。平滑之物消除了自己的对立面。一切否定性都被清除。如今,不只是美,连丑也变得平滑。就连丑也要为了可以被消费和享受而变得平滑,失去了狰狞、可怕或恐怖带来的否定性。今天,肉体处于一种危机中。它不仅被分解成色情的身体部位,而且还被分解成数字化的电脑数据。整个数字时代的信念:生命可以被测量和量化。肉体被安装上数字传感器,它们可以捕获所有与肉体相关的数据。“量化自我”将肉体变成了一个监控大屏幕。被收集到的数据也会被放在网络上交换。另一方面,肉体也被拆分成一个个可类比为性器官的客体。透明的肉体不再是幻想的舞台,而是数据或一个个局部感官的叠加。
  • Hideo的评论
    不太喜欢这本,感觉定义美的方式太狭窄了。
  • noenoe的评论
    有种阅读公众号的错觉。
  • 帕布莉卡的评论
    美是多样性的,它可以是平滑的也可以是有棱角的,没有哪一种比另一种高级。但还是要警惕平滑之美,永远沉浸于大数据精心筛选提供给我们的舒适圈里,会慢慢僵化,丧失思考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放弃了被自然之美触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