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娱乐何为

娱乐何为

作者:[德] 韩炳哲

分类:文化

ISBN:9787521704815

出版时间:2019-6-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标签: 哲学  社会学 

章节目录

再版前言 1
前 言 3
甜蜜十字架 5
蝶 梦 33
关于奢侈 53
解 悟 65
道德的娱乐 81
健康的娱乐 95
存在作为受难 111
饥饿艺术家 141
泰然任之 153
娱乐之元理论 163
注 释 173

内容简介

娱乐的无处不在预示着全新的事物即将来临。人们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娱乐升级成为一种新式范例,即一种新的决定什么具有处世能力、什么没有,也就是决定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现实本身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娱乐效果。

娱乐的绝对化导致世界变成享乐的世界,受难精神将这样的世界解释和贬低为沉沦、虚无,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难和娱乐其实并不完全相异。娱乐的纯粹无意义与受难的纯粹意义是紧密相连的。

小丑的微笑与痛苦之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

1.这本书讲什么?

娱乐充满当今世界每个角落,从手游到电视节目,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受难精神转向娱乐精神又是如何发生的?韩炳哲分析了不同的娱乐形式,音乐,电影,俳句,绘画,媒介,文学,并讨论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劳森博格等人的相关理论。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西方历史是一部基督受难史。在当代社会,功绩成为新的受难模式。倘若能够逾越这种受难的时代,不仅会产生品质优良的娱乐,还会产生令人愉悦的娱乐,即借助美好事物进行的娱乐。

(2)生命并不是通过实际性和目的合理性来实现的。真正的幸福来自放纵、发泄、奢侈、无厘头(das Sinn-lose),也就是与基本需求相脱离。

(3)在古典音乐领域,巴赫的模仿性改编在音乐层面上将上帝与欲乐完全融合在一起。

(4)日本的俳句和浮世绘作品,禅宗的偈语对现世日常和短暂瞬间的肯定,与受难精神形成了对立。

(5)娱乐升华成一种新式范例,一种新式世界及存在的形式。为了存在,为了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必须要有娱乐性。只有具有娱乐性的事物才是实在的抑或现实的。受难精神与娱乐精神相辅相成。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繁荣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感情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娱乐的理解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何为好的娱乐?如何享有好的娱乐?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在“娱乐至死”的警世恒言之下,韩炳哲却揭示出好的娱乐与基督的受难精神一样,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哲学意义。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下载说明

1、娱乐何为是作者[德] 韩炳哲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安德烈的乡愁的评论
    如果艺术意味着痛苦、受难,那么这个时代的艺术大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不过,受难主体是我们应该参考的坐标,创作主体的受难往往不等于受众的受难,喜剧乃至当今娱乐产业正是明证;如果说宗教艺术用一系列手段令信众服膺是痛苦的话,那只是非信众的视角。 作者巧妙地以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结尾,饥饿艺术家表演的笼子被豹子所占据,它足够新奇,并且什么都吃。作者称“受难和娱乐归根结底是亲密无间的”,或许,“始终可以轮番登场”。 娱乐会把我们死亡还是另一个向度呢?
  • Fever的评论
    对新的娱乐形式的困惑,说不上是种思辨或者衰老的体现。书中就一些艺术/娱乐形式的讨论,虽然没有给出结论性的观点,但是丰富了这类议题的思考维度与探知深度
  • 见识城邦的评论
    娱乐充满当今世界每个角落,从手游到电视节目,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方式。该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受难精神转向娱乐精神又是如何发生的?韩炳哲分析了不同的娱乐形式,音乐,电影,俳句,绘画,媒介,文学,并讨论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劳森博格等人的相关理论。
  • 尼不可的评论
    更像是从艺术评论出发的哲学思考历程 对娱乐与受难从矛盾到统一的论证颇为烧脑 相比之前几本 这本对读者的耐力和智力要求更高
  • Thérèse的评论
    《娱乐至死》截然不同,用罗西尼和瓦格纳的对立,纽曼和劳申伯格的对比,将娱乐和受难精神的关系完全重新阐释了一遍。的确啊,叔本华等人推崇的在痛苦中达到的崇高与幸福,本身就是快乐的最终形式。
  • 圆桌骑士的评论
    我不得不仔细思考艺术与娱乐的关系和界限。 本以为此书与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同样是对当代娱乐性的批判,读来却知并非如此。韩炳哲将娱乐与存在的关系引向深入。不过此书更多的是韩炳哲对前人哲思的阐释,其自身论点较少。
  • 疏狂老鬼的评论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娱乐的新思路,相比韩炳哲其他著作里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本书对于娱乐并未保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娱乐与西方的受难精神有微妙的共通,娱乐中包含着人构建自身的重要意义。
  • 镜中的评论
    韩炳哲没有像波兹曼一样将娱乐一棒子打死。而是从巴赫、罗西尼与瓦格纳等人的音乐谈起,以对流行音乐引申出的精神性问题进行的探讨,结论是娱乐导致受难精神的消解。其次在康德美学观中加入了“健康”这一维度,但略显牵强,其目的是证明娱乐不涉及理性,肉体健康是其结果。最后以卡夫卡的“饥饿艺术”结合上者,二者之间隐含着趋同性,娱乐既是精神沉沦也是肉体健康,轮番登场,最终变为一种规训,稳定秩序,成为比道德更有效的叙事模式。非常尖锐与精彩的论述,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有趣
  • Cether的评论
    立论相当狡猾 康德,海德格两章有不俗之见
  • 劈头士》睁木的评论
    微信读书借阅。这本不讲他者了,讲艺术,讲娱乐,特点鲜明,有两篇尤其喜欢:《饥饿艺术家》,看题目就知道是讲卡夫卡的。另一篇《娱乐之元理论》。都摘录。席勒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康德对此话并不苟同。就康德而言,人,至少要热衷于游戏与娱乐才算是“完整的人”,因为除此(热衷娱乐)之外,他就是个动物。
  • Hideo的评论
    后半部分开始好起来了,最喜欢的篇目是《饥饿艺术家》,卡夫卡和马克思布罗德提及的两种写作体验都遭遇过,读这种指涉清晰简洁又流畅的东西真是一种享受。
  • Zweig的评论
    其实读这种书有趣的点不是看他自己什么思想,而是看他对于以往哲学家探讨这个问题的思考。从基督教“受难”这一概念入手,受难是为了达到终极的娱乐,而娱乐在康德这里可以获得道德上的秩序稳固、获得胸腔的共鸣乃至身体的健康。在当下的信息娱乐社会,严肃性的藩篱被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被突破了,那么就使得娱乐太唾手可得了,现实变成了娱乐的一部分,如果说有担心,那可能是担心这种唾手可得会导致受难精神的沉沦吧。
  • 哭之笑之的评论
    既然读了五本韩炳哲,顺便也把这本也看了吧…这本放在最后,是因为这本是最厚的…其实这本是最言之有物的,跟其他五本比起来挺不一样的,谈了很多艺术作品,相当美学,谈康德谈海德格尔有些深入了。最后劳森伯格的泰然任之是我喜欢的姿态,或许也是韩炳哲真正钟意的姿态。谈娱乐与艺术的韩炳哲也是最缓慢的状态,好像少了一种戾气。不从当代娱乐入手,而从巴赫开始。 “友好地接纳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万物。相反,受难性艺术是具有选择性或排他性的。它并不友好。劳森伯格的友好性艺术展示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既没有受难艺术也没有娱乐的日常。不管是受难还是娱乐,二者都不知道何为友好的自我审视。它们都带有一种盲目性,都不知道何为对世界泰然任之的友好。” “受难和娱乐归根结底是亲密无间的。目前的研究多次指出,二者之间隐含着趋同性。”
  • 米粉侠的评论
    追星理论指导追星实践 八月再见
  • Nicola Ivanez的评论
    从哲学的享乐到数字时代的娱乐。有异有同,这本有断裂感。
  • monodrama的评论
    是真的看不懂
  • Sigma von Zeta的评论
    看得我好饿...怎么回事...
  • malingcat的评论
    对于以往“娱乐”思想的回顾与批判,关于海德格尔和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两节最好。
  • 走在短草上的评论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 未竟稿的评论
    “痛苦是健康的,它延缓了死亡。”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