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前言 倦怠的普罗米修斯 1
精神暴力 3
超越规训社会 15
深度无聊 21
积极生活 27
观看的教育 37
抄写员巴托比 45
倦怠社会 53
外二篇
倦怠社会 65
神圣时间 89
注 释 105
内容简介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下载说明
1、倦怠社会是作者[德] 韩炳哲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安东妮的评论我应该明天前就能把韩炳哲看完了。一种和刷抖音一样的快感,他的元理论大概5句话就能说完,但靠不断的重复也扩张成了一种引力。不对智力进行挑战,而是对精神的皮毛进行轻微抚摩,的短视频式哲学。
-
轻微脸盲症的评论一边点头称是,一边被洪流裹挟前行。
-
Saltimbanques的评论可以给“丧”文化提供一点理论思考。透明社会极其暴政,批评埃斯波西托的免疫范式,暴力不是免疫学式他者,而是系统内部过剩的肯定;批评福柯,从规训社会到绩效社会,后一种是自由的自我剥削;批评阿甘本神圣人,自我剥削下人人都是神圣人;批评阿伦特的积极生活,是丧失沉思生活导致积极生活的绝对,从而引发焦虑和歇斯底里……倦怠不是否定,而是游戏、是节日,是弥赛亚。
-
安提戈涅的评论韩炳哲适合在闲聊时提及,不适合严肃写作与思考时参考,毕竟火箭少男101的写作姿态摆在这儿了:浮浅地搬弄一套修辞体操,抛出几个和他批判对象并非同一量级的概念(倦怠社会的描绘无论如何不及规训社会的精细全景),缺乏“深刻、专一的”思想注意力——有趣的是,这居然是他在书中对当代社会症候的描绘。最精彩的部分全部来自于引用,而很多批评都不在点上(至今还是有人迷信踩低他人获得自我认同的身份确认路径):阿伦特“劳动-工作-行动”的三分法中,并未把劳动贬为彻底去个性化的动物性进程;批评例外状态过时的同时,又悄悄把阿甘本的“拒绝发挥潜能”化用成自己的“不去做某事的能力”;对《抄写员巴特比》的解读简直不能忍,求求各位去看特里林的解读。没了阿伦特,没了尼采,没了阿甘本,没了福柯,韩炳哲就是啥也不是,反之却不然。
-
见识城邦的评论德国哲学界的新星、新生代哲学家韩炳哲,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以哲学小品文的简练和犀利,照察当今社会情状和人类心灵,洞穿数字媒体时代的群体狂欢和孤独个体之镜像!
-
sub rosa的评论能看懂的地方觉得有点厉害。看不懂的地方容易走神儿
-
余默的评论原以为是一本主题性专著,结果却发现是杂糅的随笔集,哲学呓语式的扯淡和随感真让人倦怠。
-
哭之笑之的评论【藏书阁打卡】 读的第三本韩炳哲了,韩炳哲在书中提出了跟罗萨《新异化的诞生》一样的问题(而且是差不多一样的通俗批评):当代人为什么那么忙碌? 于是,我发现当代的哲学家,典型代表还有齐泽克,都开始迎合这个时代了,把书写得很薄,而且很多,他们身处这个时代,似乎也加入了加速生产与自我复制中,几句话换个地方反反复复说。我情不自禁地想问:当代哲学家到底有多少新东西?又何必写那么多? 作为年轻一代的哲学家似乎一定要批判一下前人,福柯、阿甘本、阿伦特,阿甘本好像被批判了三次。阿甘本、阿伦特我不懂,但是功绩社会比规训社会高出多少?功绩社会不过是内化的规训社会,功绩社会的生产作用,也类似于福柯早就提出的“权力是生产”。——我觉得韩炳哲可能有些为了彰显自身而批判或造词了…… 最后我也要问我自己,为什么读那么快?
-
malingcat的评论批评鲍德里亚,批评福柯,批评阿甘本,批评阿伦特,还批评了其它一批人,关键在于,他批评得有理!恐怕没有哪一位思想者,对于当代社会的精神病症有如此深邃的洞察。又,这一本译得流畅。
-
笔者小颠的评论因为要作报告读得仔细,快读一遍,分段读-概述一遍,分句读-写一遍,然后又汇报了一遍。好读(如果只看一遍的话),作者脑袋里的材料信手捏来,文辞也很优美。但是他写作有一个套路,就是总是引用某个人,又说对方不对,然后再肯定某几个观点。这样的写作方式可能会让人读反。还有就是某些观点会在整本书,甚至同一章节反复出现,如果读得快,就会让读者形成一种爽感,处处印证的错觉,要当心!每个章节标题都非常high(学策展的人可以用),但到实际写作的内容时,又会觉得不够深入。可以读来打开思路,但也要小心被小聪明带偏。
-
劈头士》睁木的评论微信读书借阅,已购实体书。散文化,非系统写作,作者的系统中有几个反复的主题词:功绩、他者的消失、过量的肯定性等。21世纪的精神疾病是一种由过量的肯定性导致的疾病状态。当今的功绩社会充满了自由观念和去管制化,大规模地解除了规训社会下的种种限制和禁令。其后果是彻底的去界限化和普遍的混乱无序。
-
尼不可的评论虽然诸多重复观点,依然值得推荐,尤其最后两篇。
-
Kaiho的评论韩炳哲觉得当今人们处于新自由主义统治下的“功绩社会”,在此,剥削转变为自由和自我实现。古典时期的规训范式转换为功绩范式,“能够”比“应当”更具效率,由此功绩社会导致了一种过渡疲劳和倦怠。韩炳哲认为福柯的权力理论无法阐释现代人心理范式伴随规训社会转向功绩社会而来的转变。他也反对阿伦特的判断,因为积极生活的辩证法忽略了过度活跃会转化为过度消极,现代劳动并没有去个性化,而是将自身进化为功绩社会和积极社会。外在统治机构的消亡并没有取消强制结构,而是创造了由于追求效率而自我剥削的“功绩主体”,韩炳哲将之视为当代的“神圣人”。但他批评阿甘本忽视了权威社会向功绩社会转化过程中发生的权力转变,尽管其解脱方案还是来源于阿甘本的“亵渎”概念。在此之上,他试图思考一种能够自我治愈的根本倦怠,这是此书的另一任务。
-
进取宝宝的评论机器深度学习,人类深度无聊??...
-
已注销人士暗蓝的评论这本的核心还是功效社会的形成——补充了自规训社会而来的转化历程。功效令自我和生存绝对化,最大的危机不再是外部威胁而是内在实现。可以买一本甩在讲996是福报的朋友们脸上,反正也不厚。
-
slowlife大小姐的评论几万字的小册子,看完阿伦特《人的境况》后接的这本,就觉得单薄很多。反正就是把前人相关的理论引了一遍,评论一遍,现在社会什么样子。完。
-
Hideo的评论移动工作站和智能手机把个人生活变成了移动的劳动营,自由的假象促使我们进行高效率的自我剥削,人们疲于奔命的追逐着效率,权力和资本的奴役正在变换着形态,已更隐蔽更温和的姿态去异化我们,简洁直接明了的指出了这一代人的宿命和悲哀。
-
予秋的评论人的境况来更新规训的惩罚
-
把噗的评论真的,写来写去就这么点东西。
-
Tarsan的评论如今一切都屈从于资本,生命价值意味着,一个人作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总和,由于生命的每个时刻都被商品化了。在现代社会,一切神性和节日都不再存在,世界成了一座百货商店,所谓的共享经济把我们每个人变成了售货员。歇斯底里的功绩社会制造出的抑郁症。只有在一种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中,才有抑郁症病人哀叹,没有什么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