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迂回与进入

迂回与进入

作者:[法] 弗朗索瓦·朱利安

分类:文化

ISBN:9787100131421

出版时间:2017-1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标签: 哲学 

章节目录

p31頁下注第4行,“部有生動的體現”當爲“都有生動的體現”
p40,「看一下一個莎士比亞譯者的中國文人是如何描寫“罵人的藝術”的」。p44註釋21,對此句的註釋爲「林語堂:《罵人的藝術》,發表時署名爲秋浪」。按林語堂沒有譯過莎士比亞,這裏當指梁實秋。p40下引一段文字也是梁實秋《罵人的藝術》中的文字。
p128正文末行,美譽任何價值領域超越了社會領域——沒有任何價值領域超越了社會領域
p166頁下注倒數第3行,“中國的節食者”,“節食”當爲“解釋”或“注釋”
p207第1段倒數第2行,對踱點——對蹠點

内容简介

把中国文明作为重新思考西方古希腊传统的中介,作者要向西方人展示,与“正面”针锋相对的“迂回”——这另一种意义策略得以建立的逻辑及其特殊的有效性。一个西方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发现了一种并不意在本质普遍性的“记号”的话语,中国文化的暗含意义的丰富与智慧的价值由此而生,距离如何成为有效的源泉?或换言之,迂回凭什么得以提供进入?

下载说明

1、迂回与进入是作者[法] 弗朗索瓦·朱利安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一个人类观察家的评论
    作者通过对希腊逻各斯主义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对比与分析,得出我们可能存在两种看待事物的方法。 1.区分为二:在区分中,一切都反映自身,但是却在另一个层面反映——不管是模仿还是赋之以形,一切都以这种方法获取自己的实在。世界被分割为二,表象与本质,人们借以话语来阐述世界。话语有一个对象,人们努力以理性思考的方式最大可能地确定与解释它。 2.迂回与进入:在迂回中,一个反映另一个并与之沟通,因为二者并行且相关联,并不存在孤立的对象本身,对象以与其它对象的作用与关系来显现自身。语言只作为载体,对语言的要求并不严格、精确与苛责,而话语本身也由于这种从容掠过而更加“微妙”,其模糊和隐喻的特性让其进行无穷的内在活动。通过这种不断迂回的方式,我们得以进入对象本身。
  • 恶鸟的评论
    读完朱利安新书《迂回与进入》,一脉贯之,把东方体系的兴发、气、象、情景、卮言做了西方式开采。西方的主客体思维下对象叫“物”,东方用东-西,西方叫景,东方叫山-水,西方讲意志行动,东方叫因势利导,都是不做二元对立,而是消隐主体,与世界融为一体。
  • abitobsessed的评论
    在古汉语言中探讨中国式思维的缘起。作者看到:含蓄迂回不止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还塑成了他们的理性。这种迂回是规避本质还是穿透本质后的回归?作者试图剥离纯粹的形式来考究一番。但最后他还是在处理事件,而非哲学。
  • Phaedo的评论
    完全不明白用意,看的很厉害是了...感觉自己没有一套强势的诗文话语体系跟Julien对读,结果读起来好像事事从前都知晓,但又未被明说。但想来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 女宛心兑的评论
    跟我的想象有差距。不算特别喜欢,特别是前面的章节。但十三十四章十五章值五星。
  • 哭之笑之的评论
    中国人读西哲啊,一开始可能感到很隔阂,但是又只能敬而不得不读。但是读到海德格尔啊感到亲切,读朱利安啊两眼泪汪汪。绕路一大圈啊,才能认识到自家文化有多么妙啊!
  • Rapheal的评论
    虽有重描之嫌,鞭辟入里,孔孟老庄至李杜金圣叹,感而遂通天下
  • 瘫瘫隹的评论
    对论语的分析还挺有启发的。其余一般。
  • 任小羊的评论
    是我不喜欢的方式。不是从对文本及其context的阅读出发,而是先命题,然后抓来材料往题目凑。
  • 不会仰泳的汉子的评论
    细读了8/9/14/15这四章。
  • 豪崽的评论
    本科时代在图书馆遇见此书(旧版),今日才阅读,越读越有味道。于连讲了很深邃的一些东西,值得反复回味。
  • ailee的评论
    与法国哲学差异生成迂回等解构主义的一次不谋而合
  • Booker·Comstock的评论
    看法国人解读中国文化,有趣有趣。//因为对于西方古希腊戏剧,logos和神话叙事之间的关系了解并不深刻,所以在对比性上稍欠。有趣的是作者是先从孔孟开始讲述儒家的教育方式-重思考和实际情况而轻视教条,进而转到庄子的得鱼忘筌,中国传统对于语言作用本身的警惕,最后从文学作品实例说明隐喻的距离,景与境的关系,迂回实则是进入。天不可言说,由此又想到年初看牟宗三评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的一体性,圆融。而近代西哲不得不因为主客两分而疏绝。
  • 西希弗的石头的评论
    中国人很难用这种完全价值中立的目光看待自己的文化,而且我对法国哲学的脉络比中国哲学了解得多,这本书可当作中哲入门
  • 子因的评论
    很有趣的汉学研究,从语言文字,到文学,到政治,到文化……兴之所至,随物宛转,但是又言之成理。对“人民日报”的分析思路巧妙。“迂回”一词,不敢说辐射了全部,不过也很好地回答了很多问题。中国哲学的思索,似乎很少追问某一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这一事物的背后是什么,而更多地关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有的时候甚至成了很奇怪的类比论证。
  • 漳無章的评论
    舒服又好懂的!(好像是一个意思)难得一个下午看掉一半,有落地窗的楼梯口是个好地方 感觉最近看的总能联系在一起,诗性语言,感觉,意义,不知道
  • 孟小鱼的评论
    1、有太多哲学的基础知识需要补习 2、用另一套思维逻辑看待、解释中国的传统思想,超级有趣。
  • 杭之的评论
    「更普遍地讲,由于对言语持保留态度,由于钟情于“不-说”,中国传统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清楚知道的而又可能从未给予足够重视的东西:从古希腊开始,我们信任言说和解释的力量。因为,言说和解释的力量是西方在制度方面建立的最重要的东西——民主和正义机构(法庭、议会)——的基础。这种力量与哲学研究相混起来:柏拉图说,思维与话语是同一个东西,因为思维本身就是内心“无声”的对话(孔子却说:“默而识之”。中国人一再重复这种说法);他甚至把宗教改造为神学(在中国则相反,我们会为她没有教义信条而惊奇,而且因为没有信条,也没有宗教战争)。最后,当西方传统意识到(对神明)难以描述的东西时,那就由上帝说话,西方传统求助于启示的话语。在中国,“天”是不说话的。或更准确地说,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天何言哉?”」
  • jiojio的评论
    读得特别开心
  • Luna的评论
    作者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视角,意在以他者反观西方文化,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他者视角。如果有一定的文献学、古代文学基础看这部书还是比较清楚有趣的,有些论述稍显啰嗦。不过和文献学该是有较大区别的,文献学更注重实证研究,而这本书更注重理论和哲学思想的探讨,然而正如于连所认识到,中国文化向来不注重理论和形而上的哲学,所有这种对理论和哲学的探讨是有些困难的,甚至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