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单行本前言
第一部分 1951-1952年冬季学期讲座及过渡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二部分 1952年夏季学期讲座及过渡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附录
1951-1952年冬季学期讲座第九讲迄今未发表部分
1952年夏季学期讲座未做的最后一讲(第十二讲)
编者后记
译后记
内容简介
《什么叫思想?》是马丁•海德格尔1951-1952年间所做的两个讲座。第一个讲座展开为对作为西方形而上学之“完成”的尼采之基本立场的争辩。第二个讲座包含着一种与巴门尼德的存在历史性的对话。前者为“形而上学之完成”,而后者为“开端性的思想家”中的标志性人物。两个讲座包含一种根本的关于“什么叫思想?”的存在历史性的沉思,取该问题预先确定的双重统一的定向。它们追问思想意味着什么,但它们同时也追问思想历史性地把什么任务交给人。
下载说明
1、什么叫思想?是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陆钓雪杜诗镜铨的评论(1954)科学并不思。甚至作为科学之源头和科学之基础的形而上学(或一般而言的哲学)也不“思想”——是所谓“哲学的终结与思想的任务”。海德格尔抓住了“两端”,以两个讲座分别处理尼采与巴门尼德,前者为“形而上学之完成”,而后者为“开端性的思想家”中的标志性人物。永恒在瞬间中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正是尼采后期哲学的要义所在。在以“神性”为标志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永恒”和“超越”思考终结之后,尼采关注“如何安顿个体此在生活”这样一个实存论问题,不再主张任何具有形而上学(神学)色彩的谋求永恒的超越论,而是采取了一条“把瞬间永恒化”的路径。在前苏的巴门尼德思想中,人还不是主体性意义上的人,人的活动还是非对象性的,人是受“存在之命运”的规定、被存在所“用”才去言说(让呈放)和思考(留心)存在者之存在的
-
shabbat的评论跟随尼采:思想就是紧紧盯住时代的否定性处。
-
向河梁回头万里的评论老海的所有作品都无法提交一个“恰当”的书评,又不得不一再叹为观止,这本仍是啊,犹是啊。只感慨他的作品永远到来得太早了,在遥远的将来,仍然太早…一如源头…什么将(我和他)召唤入思考(留心)呢
-
例不虚发探花郎的评论只能大概理解讲尼采-复仇精神-表象性思维的第一讲。对讲巴门尼德一句箴言的第二讲,束手无策。
-
褰冥君的评论两个不同主题的讲座在引导人们走上同一条道路,所以只读了尼采。复仇精神、凝固的过去之物,摆脱这些的道路,是意志意愿自身的返回。尼采预想的超人,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圣人。今人想进入传统,读尼采和海德格尔倒是便捷的路径了。
-
乱眉先生的评论海德格尔自言最少被人阅读的著作,正是时代标志
-
[已注销]的评论相续的两期讲座,前一期焦点的新开端的尼采,后一期焦点传统形上学的巴门尼德,不过后一期实际是传统的概念解读。后者思路明确而受困于语言。前者则是过于曲折,后附的译者解读感觉过于简单。硬着头皮读完也终会遗忘。
-
挂在墙上的时钟的评论太精彩了! 关于“思有同一” 巴门尼德。在海德格尔看来,思想在留心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时候、以及在场时,思想归属于存在者之存在,在此意义上,思想与存在者之存在共属一体。 康德的 “一般经验的可能性条件同时也是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条件······” 海德格尔看来,经验即为表象,也就是思想。经验对象,即存在者,即存在者之存在。 黑格尔 “存在就是思想” 海德格尔看来,思想是依附于、归属于存在者之存在,思想只有在存在者之存在中、和存在者之存在之时才有其本质。
-
鱼鱼鱼的评论需用:让呈放又留心:存在者存在
-
钱心一的评论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合在一起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页要看五分钟,依旧非常难以理解… 深刻感受到jinzee说的,就是认识可还是不懂_(´ཀ`」 ∠)_ 灰常适合代码编译 or安装啥东西的间隙看(以后是一定要至少再看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