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导言 玛格丽特·加诺芬 / 1
前言 / 1
第一章 人的条件 / 1
1. 积极生活与人的条件 / 1
2. 积极生活的术语 / 5
3. 永恒对不朽 / 9
第二章 公共和私人领域 / 14
4. 人:一种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 / 14
5. 城邦与家庭 / 18
6. 社会的兴起 / 24
7. 公共领域:共同 / 32
8. 私人领域:财产 / 39
9. 社会的和私人的 / 44
10. 人类活动的定位 / 48
第三章 劳动 / 60
11. “我们身体的劳动和我们双手的工作” / 60
12. 世界的物性 / 68
13. 劳动和生命 / 70
14. 劳动与繁殖 / 73
15. 财产的私人性和财富 / 79
16. 工作器具与劳动分工 / 84
17. 一个消费者社会 / 91
第四章 工作 / 105
18. 世界的持存 / 105
19. 物化 / 107
20. 工具性和劳动动物 / 111
21. 工具性和技艺人 / 117
22. 交换市场 / 121
23. 世界的恒久性及艺术品 / 127
第五章 行动 / 137
24. 行动者在言行中的彰显 / 138
25. 关系网和被实现的故事 / 142
26. 人类事务的脆弱性 / 147
27. 希腊的解救之道 / 151
28. 权力与显现空间 / 156
29. 技艺人与显现空间 / 163
30. 劳工运动 / 166
31. 制造对行动的传统替代 / 171
32. 行动的过程性质 / 179
33. 不可逆性和宽恕的力量 / 183
34. 不可预见性和承诺的权力 / 189
第六章 积极生活与现代 / 198
35. 世界异化 / 198
36. 阿基米德点的发现 / 205
37. 普遍科学对自然科学 / 213
38. 笛卡尔式怀疑的兴起 / 217
39. 内省和共同感的丧失 / 221
40. 思想和现代世界观 / 225
41. 沉思与行动的倒转 / 228
42. 积极生活内的倒转和技艺人的胜利 / 232
43. 技艺人的失败和幸福原则 / 240
44. 生命作为至善 / 246
45. 劳动动物的胜利 / 251
致谢 / 263
索引 / 265
重订后记 / 303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conditioned beings)。但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比如劳动超出家庭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从宇宙的角度对地球采取行动,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处境。本书在结构上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二元对照。第一章给出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为全书确立了一个隐含的背景框架。实际上,只有在此二元对照下,劳动、工作和行动才可能有效地保持自身,因为与两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古代西方对两个世界的想象: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或基督教的尘世之城和天上之城,前者是变化的、有死灭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在那里,制作或工作被当成一切活动的原型,人在制作中模仿神圣世界的创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荣耀都来自后者,后者才是他渴望回归之所。阿伦特认为这种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等级秩序,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导致了对政治的伤害,因为政治哲学家倾向于以制作模式把行动理解为按照某种真理来统治。但对立之消隐的灾难后果,要在世俗化的现代才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神圣世界不再被信仰,沉思“被逐出有意义的人类能力行列”之后,制作活动也失去了衡量他的产品真实性的标准,作为人造物的世界越来越相对化,丧失了它得以立足的持久性和稳固性。二元世界观的消失,一方面让现代人丧失了作为生存条件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抛回到自身,返回到孤独内心来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世界异化”和“向自身的回返”最终以牺牲世界和牺牲行动为代价。虽然在现代早期,人作为制造者获得过短暂的胜利,那时人曾被高举为目的,但“由于现代的世界异化和内省被提升为一种征服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策略,也就没有哪种能力像制作——主要是建造世界和生产世界之物的能力——一样,丧失得如此之多”(本书第242页)。在最后一章,阿伦特哀悼了技艺人(homo faber)的失落:匠人精神始终预设了一个物的世界,在那里,物质闪耀、语词可听,但在世界塌陷,甚至被还原为生物循环意义上的自然的情况下,最终是劳动动物(animal laborans)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就是我们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下载说明
1、人的境况是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霍奇金先生的评论人的荒诞在于你知道境况是如何产生的,依旧只能随波逐流。
-
不知道的神的评论所有的悲傷都可以忍受,衹要你把它們放到一個故事裡或講成一個故事。
-
陆钓雪杜诗镜铨的评论阿伦特用vita activa的术语,来指示三种根本性的人类活动:labor、work和action。这三种活动之所以是根本性的,是因为它们每一个都相应于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生活的the basic condition。“积极生活”本身是中世纪哲学对亚里士多德的bios politikos的标准翻译,在奥古斯丁著作中已经出现,在那里作为vita negitiosa or actuosa,仍反映了这个词的原初意义:一种致力于公共政治事务的生活。随着古代城市国家(城邦)的消失——奥古斯丁也许是最后一个至少知道作为公民意味着什么的人——积极生活这个词失去了它特定的政治意义。开始意指所有致力于此世之事的活动。从而包括了全部人类活动在内,并被沉思要求以差不多等同于希腊的不宁静(askholia)来再定义
-
Nanakusa的评论用了四个月左右完成一刷
-
慕月的评论一本不太好“啃”的书。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努力理解汉娜阿伦特的框架及视角,这对我无疑来说是一种陌生化体验。另一方面,跳出框架之外,这书倒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让我想起了读过的多本其他著作,上至古希腊下至当今消费社会中间是现代性诸多问题,对比的过程十分有趣。
-
Oct的评论读不了,整整两个周日边读边想吐,翻译得太烂了句子太硬。//反思一下自己的原因,太高估自己明明阅读水平没到这个层次,只能跳着读。读懂的部分论述是精彩的,可惜因为无法掌握big picture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今天读不下去了明天会找英文版来读,不然什么都理解不了。
-
slowlife大小姐的评论论文参考文献。哲学书读起来真的很伤身,头发掉了一大把,也就是半懂不懂的。不过真的已经很当代了,离我非常近的理论。
-
黏黏鱼的评论一个comment 三个小疑问 Arendt anthropologizes Heidegger 提倡human agent的概念 问题是 1. does language proceed deeds or action proceeds speech? 2. Is Arendt’s idea of web of human relationships consistent with Heidegger’s notion of mitsein? 3. 阿伦特的humanism是不是给英美提供了很便利的介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内政 斥诉后者无人权的借口?
-
茎的评论通识读本
-
轻的评论还行吧… 半懂不懂的,看懂的部分还是挺精彩的。序挺好的…
-
安的评论阿伦特对于人类condition的细分是对从洛克到马克思的劳动观的反对,这种看待问题的角度的确对有精英倾向的人很有吸引力(把多数人贬斥为劳动动物)。对于公民资格的过高要求,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是可以现学现卖的,但很难真的支撑起我们的“心力”。
-
Te的评论读得有些吃力,概念与理念有碎片化,关于行动、劳动、工作对于人的境况根本性的影响无法形成整体的理解,后面关于积极生活和沉思生活的分析极为认同。内省产生确认性。“他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最为活跃,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最不孤独。”因为思考本身在活跃性方面超越了积极生活内的所有活动。
-
Pale Saints的评论阿伦特从西方哲学的源流上:荷马史诗的精神和苏格拉底一脉的哲学思想中汲取知识,用在了认识“现代性”的问题上。她的解读让人意识到,现代人感到痛苦和困惑的根源,可能在于他们正在过一种希腊先哲曾认为,作为一个人不应该过的生活:为生命的必然性全力奔波,并且不再追求价值意义上“不朽”的生活。接着是人所处的世界:哲学和沉思生活的消失,对科学和数学知识的高度信任,为人类和世界带来了什么。这一部分还有待整理。对阿伦特谈论“宽恕”的部分印象很深。囫囵读过了一遍,还不能说懂。
-
猫是我的评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不同解释, 对于人类卷入生产和消费领域,而是强调了“我思故我在"。积极生活的定义很独特,按照这个定义,我们缺失了生活的重要部分。
-
四月的评论对劳动的解读甚合我心!!
-
Shweis的评论面对被抛回自身的有死者世界,人的活力如此史无前例、生机蓬勃地迸发,却深陷历史上已知的最死气沉沉、最贫乏消极的状态之中
-
@张沐懿的评论读到崩溃,需要政治哲学史的基础然而我没有。读的云里雾里,偶尔能有些地方能够读懂。好端端的一本书被我读成了意识流小说,是在太菜了。
-
Karl的评论一句应景的话 zhuanzhi基于恐惧 恐惧源于孤独 ;第一次读书会(2019年9月14日)
-
吴焚舟的评论劳动vs工作还挺有意思的,剩下的部分没太get...
-
向银河开炮的评论总算看完了,希望能有机会有完整的时间再看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