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导言
第一节研究对象的确立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方法
小结
第一章 “活”:作为草根艺术的相声(1850-1949)
第一节 作为“生意人”的相声艺人
第二节 逾越的“活”:对相声文体的一个描述
第三节 撂地·园子·电台:草根相声的生产与表演
第四节 从晚清到民国的相声改良
小结
第二章 成为“文艺工作者”:相声艺人的体制化
第一节 融入秩序:鼎革之际的相声改进
第二节 进入体制:艺人群体的组织化
第三节 走向现代:艺术传承的民族化与制度化
第四节 “十七年”曲艺生态之鸟瞰
小结
第三章 “老材料得到新气脉”:“活”成为“传统”
第一节 划分“精华”与“糟粕”:草根相声的价值探讨
第二节 书写相声史:民族/民族艺术的传统想象
第三节 制造“传统”:“替那些老段子恢复了讽刺”
第四节 “古为今用”:“十七年”传统相声的搜集与利用
小结
第四章“说唱最新最美的今天”:新相声如何“喜闻乐见”
第一节 “说新唱新”:新相声的创编
第二节 书写如何重构文体:以对口相声为例
第三节 “寓教于乐”何以实现:对若干题材与类型的分析
第四节 娱乐、宣传与在地化:新相声的传播与社会效应
小结
第五章 “健康的笑声”:相声表演与“十七年”的北京市民生活
第一节 流动演出:从“撂地卖艺”到“送戏上门”
第二节 打造“文艺阵地”:重塑相声的表演语境
第三节 创造“健康的笑声”:剧场相声的表演
第四节 教化、“求乐”与戏剧化实践:“化妆相声”的名与实
小结
结语
参考书目
主要访谈人信息
后记
内容简介
关于相声,今日的大众有很多经典的认知与命题,诸如相声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讽刺传统”等。我们时常习惯从这些本质化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它,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知识与概念是如何生成的。本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通过认知装置的倒置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本书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相声的影响,也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体现了融合民间文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下载说明
1、文体的社会建构是作者祝鹏程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呼嚕的评论时至今日,文体(genre)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可以针对一首歌,一段对话,一个仪式,评论里说用文体来指称相声是失败的某位的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按需。
-
恶夫的评论不懂民俗学,所以没觉得“动态文体”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互动中建构出来等等,社会学里基本上是cliche了,完全基于对相声的兴趣当成社会史来看的,材料很有趣。例如常宝坤和赵佩茹改《八大吉祥》“木兆念个桃,毛主席问林彪”啥的。解释了之前一些疑惑,例如为啥老一辈口风比现在小年轻正,可能跟结合推广普通话有关,现在拎个胡同串子满嘴炉灰渣子就上台,还说是北京味儿。
-
M的评论当然用语是带有学科意味的。但说起来我觉得用“文体”这个词去看待包括相声在内的所有曲艺品种都是不成功的,从这个角度对它的社会建构,无论是行外还是行内,历史已经证明都注定要失败。
-
南池子的评论老祝的书说明了相声以及曲艺研究的范式都被规训得很到位了。
-
懒龙懒老师的评论祝师兄大作,看过博士论文的原版,不知这次修订了多少。
-
潘晓婷的评论文体不是一种静态的分类工具,而是“一种社会世界观、一种交流的工具、一种预期的理解框架”。无论是相声的“现实主义传统”,还是“讽刺精神”,都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下对相声的价值挖掘,却被后人视为相声永恒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在从晚清到新中国的相声改进与变迁中被赋予的。 P.S. 这本书看得我都想听相声了。
-
子非羊的评论社会建构的视角已不新鲜,但作为博论能够把理论和材料糅合到这个程度,还是非常值得学习。标题“文体的社会建构”不太合适,首先“十七年”相声并不具备文体(genre)研究的代表性,其次相声作为文体古已有之,“十七年”只是重新建构了它的风格(形式与内容)罢了
-
霍小绿的评论还有进步的空间……
-
曱..甴的评论作者很努力想把相声的变迁写好,但作者似乎不懂相声,这是本书最大的问题。最精华的是那些口述材料,无奈都只有片段,如果把这些口述材料编成集子会更好看。
-
非虚构的评论#纪录电影资料整理# P233。为什么刘宝瑞、侯宝林的新段子你听着也有相声味儿?因为他们传统功底很纯熟,掌握东西多,他们会考虑这个东西和哪个老活类似,怎么把它变了。
-
养猪大有学问的评论十七年文艺改造问题,文学界似乎关注的更多,尤其是知识分子改造方面,成果尤其丰富,倒是在艺人群体改造方面,研究还不是很多。事实是,对艺人群体的改造更凸显了这一历史时期权力的实践过程。这本书以相声艺人改造为切入点讨论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对边缘群体社会改造的逻辑,可以说是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