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序 女工故事与主体之名(戴锦华)
前言
1951年出生的三婶:朴实善良与认命
1955年出生的薛姐:国体与法治
1957年出生的三姐:当医生不再是一份事业的时候
1962年出生的苏姐:国家与个人
1968年出生的菊兰: 十八年的工资单
1968年出生的阿慧:人生的一场场苦恋
1970年出生的赵姐:简单 平淡
1971年出生的阿英:一条项链一个月的工资
1971年出生的阿龙:因为我们是正确的
1972年出生的丽英:这一辈子做了这一件重要的事情
1974年出生的辉兰:被宠爱的妻子
1975年出生的正先:房子和孩子
1976年出生的老赵:二十年
附:给孩子们的一封信(老赵)
1976年出生的晨玉:自由与安全
1978年出生的如玉:生不出儿子怎么办?
1978年出生的艳霞:离婚的代价
1979年出生的阿芬:美丽的烦恼
1981年出生的阿坚:祸福相倚
1981年出生的彩云:只有傻子才能够为大家做点事
附:周记两篇(彩云)
1985年出生的段玉:共同成长
1985年出生的光霞:两个人创造一个家
1986年出生的凤霞:说不清的性与爱
1986年出生的小桃:被驯服容易不容易
1986年出生的园园:“平等”的代价
附:小诗两首(园园)
1986年出生的佳俊:向着阳光生长
1987年出生的玉雯:糊里糊涂到现在
1987年出生的晓梦:病因
附:我眼中的世界(晓梦)
1987年出生的小贝:选择一个人生活的可爱姑娘
1987年出生的晓春:最大的痛苦是自责
1988年出生的敏艳:快乐新娘
1988年出生的珠珠:奇女子在人间
附:控制不住(珠珠)
1990年出生的晓灵:反叛、依赖与追寻
1993年出生的王琪:拎着行李就出发
附一:一个手机背后的女工故事(视频)
附二:一篇日记:记得(王琪)
1994年出生的俊杰:待嫁
后记:对话的开始
附录:
吕途的故事:我的四辈子
内容简介
吕途通过深入访谈,记录了34位普通人的所思所想、生命故事,她们是中国女工,从五〇后到九〇后。这些故事延伸出了两个历史:一个是时代变迁的历史,一个是个人的生命历程。当代中国的巨变深刻地塑造着每一个人,而不同年龄段女工的成长经历、谋生历程,也从不为人知的角落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作为女性,她们的恋爱、婚姻和生育是女工故事的重要内容,她们承受着比男性劳动者更为沉重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偏见;作为劳动者,她们生活得如何,是否能获得解放和新生,也是衡量社会变革的尺度。女工个体的生命经验固然会显得单薄甚至无助,而当每一位劳动者的经历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女工群体坚韧的精神面貌。
本书是“中国新工人”三部曲的第三部。新工人的故事其实是写不完的,他们还走在各自生命的旅途上,继续创造着历史。
下载说明
1、中国新工人是作者吕途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赫恩曼尼的评论女工的故事,很平淡,也很真实。34个案例,40年跨度,读完大致有几个感受:1.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2.结构性原因带来的人生困局,不是个人的努力或呐喊就可以扭转的;3.贫穷和教育受限会一代代传递,尽管没有人想这样;4.结合底层人民近年的遭际,再回看这本书,尤其感慨:人人并非生而平等,枷锁和利爪无处不在,不能轻易将其归因于个人或政策。5.做女人真难,尤其当遇见那些自以为正确的渣男。
-
袁长庚的评论不应该问这样的生命经验“有什么用”,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会对这样的经验熟视无睹、束手无策,为什么这样的经验不能成为我们理解时代由何处来,世界向何处去的养分和参照?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吕途老师中国工人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品,以质朴到几近粗砺的语言,平实讲述身处不同年龄段的中国女工的故事。相比于各种各样的名人传记,作者为普通女工发声,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立传这一行为本身,就已经足够赢得敬重。每个女工的故事看似波澜不惊,但字里行间,时代的悖谬、阶层的固化、苦难的宿命等等,都足以让人感时知世、触目惊心。这样的女工传记合集,是叙写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史,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姜来福的评论主题和内容都非常好,唯一的遗憾是,如果能用第一人称,气韵会生动很多。第一人称的采访转成第三人称的叙述,带来了语言和视角的龃龉感,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故事的力量。不管怎么说,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
柏舟的评论最初几篇更吸引我
-
wstdq的评论庸俗经验主义的报告文学。对于下层普通劳动者仅仅呈现是不够的,如果对于听到的故事和自己的介入没有反思,写出来就容易沦为猎奇故事和呼唤明君,被资本和权力利用,成为不自觉的帮凶。不过,作者其实未必不自觉,而是自觉地充当资本主义救火队员和观世音菩萨的角色,她对集体反抗的排斥和对个人进步的推崇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
去你妈的的评论以学术角度而言很难评价的一本书。吕途很清楚这本书在传统研究范式中可能面临的攻讦和尴尬,也近乎赤诚地袒露了这一点。这种赤诚甚至让人有点不好意思再多做批评。而这本书的优点,书末则借助几位参与过工人权益保护的学者/社会工作者之口道明,“赋权工人,呈现历史”,后者不可否认,前者则先验地剥夺了久坐书斋的学者的批评话语权,略显霸道。故事写得不够好,但以对议题的持续关注而言,仍然值得鼓励,所以还是加一星!
-
贝阿特丽切的评论质朴到近乎粗粝的语言,却没法不动容。50,60后女工命运里有历史的荒诞,70,80后有彷徨与抗争,90后有反叛与独立的诉求,有人带着一种生而为女性我很抱歉的性别负罪感,也有人试图用劳动与男性中心话语抗争。在社会这座巨轮上,我们与她们同样是乘客,这些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强韧底层中的强韧者,为她们发声亦是为我们自己发声。
-
Jackie Y的评论三星半 故事性不强 探讨性不足
-
大人!的评论有几个故事非常感动,即便是很简单的文字,也直击了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写到广州大学城环卫工维权故事背后的个人生活,她们拥有朴实的勇气和坚强。
-
EEingxyz的评论时代呼唤严肃,金字塔底层群体失语于主流媒体视域成为规模最为庞大的“边缘”群体,but they are actually the 99%-the laborers/poor/oppressed.而女工群体更背负了双重社会历史债务:社会阶层分化和性别议题。父权、晚期资本社会、消费主义三座大山将她们围困剥削,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如何伸张和保证?其中一个受访流动女工说,社会政治经济气候的变迁,技术的革新没有给这一群体的生活带来太多影响和变化,真不知该做何感想。被漠视太久了。吕途是真有勇气和calling,放着好端端的外交官夫人不做……
-
花生米的评论“你写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这不是一本文学性强的书,也不是社会学的专著,从几十个不同年龄层的女工访谈中,可以窥见中国的一面。
-
布罗次鸡的评论作为非虚构,这个写作真的太一般了,甚至有点差。胜在题材。
-
羊城咏儿的评论时代的记录者用只言片语写下了一个个个体的生活。
-
myetta的热望的评论人生之光
-
Everland的评论书的后记里对其优缺点的分析远比我作为一个初读者要全面和深刻,所以不再赘述了。很感慨的一点是即便故事缺乏文学性和代表性,依然能看到女工身上太多人性的闪光。
-
贾白勺的评论原本想在书中找些资料,意外收获了很多故事。文字极质朴。
-
尉迟敬德的评论女性,特别是新工人女性,本就在社会中备受不平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平等意识,更独立的工作,终能一步步增加她们的自信,成就属于她们的独立自我。
-
Cilsink的评论“无须添加性别为定语,她们的故事记述并展示了今日世界多数人——在主流媒体上状若无声的多数人的生命境况;必须添加性别为定语,因为她们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是强韧底层中的强韧者。”
-
coldfish的评论刚开始读,大概因为作者强烈的左翼意识,有点抵触。到后面,被个体经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