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作者:翟学伟

分类:文化

ISBN:9787807681816

出版时间:2017-1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标签: 社会学  社会 

章节目录

目 录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本土概念研究与讨论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附:从脸面的异质性看《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历史性的分类及其转型中的问题
附:价值缺失的年代与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
第三部分 本土经验研究及其问题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一项个案研究
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兼论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
附: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论框架的尝试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关于本土社会行动模式变量的 考察

内容简介

“社会学经典文库”《中国人行动的逻辑》2017修订新版,中国人特有心理与行动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来临前的“史前史”,解读“名实分离”的中国人。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本书自2001年初版以来,中国社会与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中国人心理与行动的研究应“尽可能在变中看到不变的部分,至少是难变的部分”,勘其脉络与底色,可由此作为当下与未来研究的基础。

下载说明

1、中国人行动的逻辑是作者翟学伟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莫奈之家的评论
    虽然是论文集,但是非常好看。印象较深的几点:1、中国人的伦理观是具体情境式的伦理观,只有当事人身临其境,他的道德判断才可谓“真实”。旁观者的伦理观永远是看客心态,键盘侠心态,作者举的“人体模特案”例子真令人有伦理上的震撼。像福楼拜所说,看客式的小市民伦理,时移世易,见风转舵。硕士期间,讲中国人的权利意识?导师认为中国人看客式的权利观在于,对权利的伤害,国人普遍缺乏感同身受,别人受到的伤害简直不是伤害,只有自己受到了伤害才是伤害~2、本书作者对人情权力面子的观察也是老司机,源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中国人的伦理本位其实是非常自我为中心的,并且由己及人,然而作者认为儒家孔孟之道也是过于乐观,推己及人,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可是很难。你的感同身受呢?没有具体的情境,你的感同身受又如何安放?
  • coldfish的评论
    翟老师《人情、权力和面子》的缩略版……
  • Lincredible#0的评论
    基本是旧文章,规范和行文上都有欠缺的地方,主要问题是对比过于粗糙、概念话术大于论证(虽然不是没有论证)。全书不乏闪光点,但雷人语句也频出(江湖上有人打不过求饶被作者说成可能有道家思想来源,值得细究,我实在是笑死了),方法论上最重要的问题是本质化中国(人)——最起码的,89前后,79前后,49前后,19前后,民国前后,1840前后有没有政治经济社会变量对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产生影响,作者似乎完全不关心,这有点说不过去。字里行间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这么理解中国人的行动,你就不配是(“尚未社会化为”)中国人,那可能我真的不太是吧。
  • 你是说真的吗的评论
    一部分章节和翟老师的另一本书几乎是一样的。看过他的《关系与中国社会》的话,这本就不需要看了。个人感觉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 Ryan的评论
    开头大书特书本土化,尔后表述三句不离西方各种概念,在解释“脸”时非得插入“印象整饰”这种词,装逼不成打自己脸。正好同步看周雪光的书,一比后多扣一星,就剩两星了。
  • 廿一的评论
    人情权力面子:源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中国人的伦理本位(梁漱溟)是由己及人,非常自我为中心的 中国人的伦理观是具体情境式的伦理观,只有当事人身临其境,他的道德判断才可谓“真实”。旁观者的伦理观永远是看客心态 《人情、权力和面子》 《关系与中国社会》
  • 屏翳的评论
    这版错字太多,校毕。希望老师出本专著,别说外行看热闹了,内行看论文集也未必能解其中奥义,短评长评一塌糊涂。另,本土研究三十年探源之前,想先讨论下文学历史学在其中的定位
  • 李琛的评论
    挺一般吧
  • 的评论
    概念偷换
  • 韭默的评论
    明显没有达到自己提出的要求,好多东西泛泛而谈,反而后记里学者的困境和自己作为教师对于给学生成绩的纠葛比较有趣。
  • Kyyper的评论
    人情完全可以不同制度相抵触,因为中国人在其保留的人情底色中所采取的行动策略完全可以让人情与制度相安无事。因此也造成了中国特有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一智斗性常识。
  • 盘旋的纸飞机的评论
    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 kokdemo的评论
    第一次读这么深度的社会学书籍,说实在的有一些被震撼到了。作者分析中国社会,家庭关系,人际网络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大部分的内容应是多篇论文的编辑,阅读起来还是吃力一些。
  • 白汁的评论
    一篇很有深度有意思的研究论文,特别是讲到中国人的人情表里时,有理有据。
  • 青衣未依的评论
    以四因素以及纵横并存的体系来阐释中国人的关系结构确实有独到之处。社会学的大山也由此一窥大概,奈何智愚实无精力,只好喟然兴叹。但仍有开阔思路之新可以借鉴:以语言为方法论、以二元消解为导向等。
  • 褦襶的评论
    中国人最关注的两个词,面子和人情。 面子可以与《菊与刀》中提到的耻感文化罪感文化相联系,“脸面”两字是拆解的,对与他人关系或他人评价的注重导致不重脸而重面,即不重自身修为的提高,而重他人的看法。如《围城》里的城,人既要想着他人怎样看我,人也孜孜不倦地要评判他人。太令人讨厌了,人总要对他人评头品足,就算我们劝自己不在意,也拗不过所有的恶语相向。我们爱将自己与他人比较,非要高人一等。 人情的体会也深,东北就是个人情社会。人要靠朋友,姻亲来决定社会地位,而不是能力。因此纠缠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间,我们既要舍自而成全大家,背负琐事填满的责任,也在不涉及家的共有时极度利己(当然有时也是为了小家的利)。人情还要有平衡性,也和我们爱比较有关。因此人情物质化,又相互攀比,失去了判断力,去迎合大概率价值观。
  • [已注销]的评论
    论文集。没读懂。属于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这套书。标记一下。
  • 沸腾烟圈的评论
    一部社会学论文集。作者综合中外各种社会学理论后,原创出一套本土理论,试图对中国人的行为逻辑做一次抽象的理论分析。因为是论文集,各章节的内在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而且原创本土理论在不长的篇幅中也没能充分展开论证。虽然成文时间早在上世纪末,但书中描写的中国人行为模式、逻辑、潜规则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个人尤其喜欢第三章(部分)中的个案分析及第四章(部分)的第二节。
  • K1DD的评论
    人情,关系,和面子,中国人的命运三女神。面子对应个人地位和社会地位,并且分为表现性获得(建构)和工具性获得(发展)两个来源的分析构架对写小说时构造角色的理解极其有帮助,地位的变动,是角色行为的最大动力之一,冲突的源泉。
  • 芊霓的评论
    感觉有点意思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