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致 谢 / i
导 言 / 1
第一部分 知识实践 / 9
第一章 知识采集 / 11
第二章 知识分析 / 57
第三章 知识传播 / 97
第四章 知识应用 / 124
第二部分 进步的代价 / 155
第五章 知识丢失 / 157
第六章 知识分类 / 179
第三部分 三维视角下的知识社会史 / 207
第七章 知识地理学 / 209
第八章 知识社会学 / 245
第九章 知识年代学 / 278
注 释 / 311
参考文献 / 335
索 引 / 367
内容简介
本书接续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知识社会史》(上卷)的叙述,讲述了从1750年代法国《百科全书》出版到维基百科盛行之间的知识的社会史。如同其前著,本书提供了一种社会史观(或者说历史的回顾型社会学)。本书不仅关注个人,也关注集体关于知识传播的行为和趋势。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看似永恒的知识活动——收集知识、随后分析、传播和使用知识——实际上是具有时间性的,在不同的时段和地点会有不同的形式。第二部分试图通过讨论知识的缺失和专业化的失败来写就知识增长的历史反趋势。第三部分则从地理学、社会学和年代学等概念出发,对比中心和边缘的体验,来讨论知识在每个时期的主要趋势,即专业化、世俗化、国有化、民主化等与它的对立面的共存和相互影响。
一如既往,彼特·伯克运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图景。这册备受期待的《知识社会史》(下卷)将会是一次横跨人文领域和社科领域的阅读旅程。
下载说明
1、知识社会史 (下卷)是作者 [英] 彼得·伯克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劈头士》睁木的评论已购。翻译比上卷好多了,读得顺畅。结构也比上卷明晰,一二部分关于知识的收集、分析、传播、应用、丢失、分类。最后糅合起来,从地理、社会、历史角度再梳理一番。这本配得上知识的社会史这个书名呐~~加上作者包罗万象的素材,读得都有些兴奋了!
-
胖达叔的评论彼得伯克本书的撰写本身就像是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涵盖的学科太多,让人惊叹于他的知识面的广度。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译者无法跟上如此庞大的知识量,人名和术语方面发现了二十余处问题,但相比本书庞大的体量,阅读上没有太大障碍,但为了达到上册的质量,也许还需要更为严格的校对才行。
-
马大象的评论【藏书阁打卡】延续上卷,作者继续考察从启蒙时代的《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这段时间的知识社会史,用一种社会史学的方法论去研究知识这个客体在自身的演化过程中的状态和特点,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对待知识的观念上和技术上的同步性远大于异步性,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技术。或者有何种技术,就会催生出相应的观念。从社会演进的角度去看知识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解释很多我们目前面临的所谓的“知识焦虑”,作为广义上的“知识产业”的从业人员,我更关注知识从产生到流通到应用这个循环过程是否会在一个有序的商业化环境中对整个社会带来利益的最大化,而参与这个过程的组织(企业)或个人都在推动这个结果的实现,包括我自己在内。后面打算继续读一下福柯那本知识考古学。
-
gawe的评论“知识社会的讨论日益强调社会日益增长的自发能力,长期不断的社会行为依据自身的知识不断自我修改,信息发展模式特殊之处就在于知识可以成为自身生产力的来源。”
-
Syrinnnnna的评论八年前的研究,也不知道这八年来最新的变化如何了。比(上)多了一些研究方法论演变历史的讨论,地理范围也扩展到了东亚地区。 P180(161)海厄姆:对“知识专门化历史”的需要……这样多领域的项目需要一个非专门化的学者。 政治与知识的联系紧密,从外部到内部都有讨论,典型例子还是苏联。 知识中心和知识民主化的关系耐人寻味。 默顿原则:学术领域的马太效应。有时候感觉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则规律可以解释世界上很多问题。 有很多问题我想过太多以后再来看书反而觉得很无趣了。可能是因为书中也没有给出什么新观点吧,还主要是史实的叙述。
-
姽婳的评论一大串名字流过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我也不知道拿来什么用。
-
ficus的评论没啥意思,
-
我是喵叔的评论比上卷清晰多了,再次惊叹于伯克渊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界。近代以来,知识的爆炸和碎片化导致博学家的没落,但自20世纪后半叶以降,语言学转向带起了新文化史的浪潮,“跨学科”的抬头似乎象征着某种意义上的复兴。伯克无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
靜園白馬的评论终于看完啦!感悟见上卷。
-
逻格斯歌的评论评论同上册。
-
子非羊的评论彼得伯克相当渊博,古今东西文理的知识信手拈来,比上册更为成熟,分析框架值得学习
-
糖醋南风的评论以收集、分析、散布与行动为基本分析框架,进入以知识丢失(知识的被隐藏、被摧毁与被丢弃)与知识分类(博物学家的没落与专业科学家的兴起)为代价的“进步”叙事。于是,多元化的知识叙事得以成为可能:知识的地理学(以研究所、学院乃至国家所建构的知识社会学的产生,与移民浪潮下去国家化、全球化的知识并存)、知识的社会学(资本、政府、战争对知识生产的资助与压力,工人阶级与女性与知识分子的互动乃至于进入知识持有者的行列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年代学为知识爆炸的历史盖棺定论:短期改革(18世纪下半叶 系统性与实用性)→知识革命(19世纪上半叶 旧知识体系外他者的发现与崛起)→学科兴起(19世纪下半叶 知识的专业化与普及化)→知识危机(20世纪上半叶 观点主义与“实证主义反叛”)→知识技术化、科技化与民主化的当代
-
德意奥人的评论天才。
-
真性情的评论内容相当有趣,关于知识的社会文化史,不仅谈到知识的生产,传播,也讲了那些被进步叙事掩盖的知识被淘汰隐藏的故事。
-
卧虎的评论印象深刻,大约涉及250年间800名学者,不包含数学。中国人似乎对知识没兴趣,否则无法解释知识产权的问题,在这本书的背景下才能理解李约瑟撰写中国科技史的动机。
-
宋承蜩的评论优于上册,架构清晰完整,知识面与量依旧令人佩服,不过也就是停留在面上的知识而已,深度思考几乎看不到,权当做科普书来看吧!
-
乐观的幻灭的评论揭示近代知识生发和展开的图景
-
笑完我就去睡觉的评论对知识的分析架构是很有启发性的,各小项也都很有继续深究的空间,毕竟300页放800多个人名、几百个书名,使得完全不能展开。
-
[伪注销]的评论对现代的阐述更令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