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以竹为生

以竹为生

作者:[德] 艾约博

分类:文化

ISBN:9787214193810

出版时间:2016-12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章节目录

表格、地图、图片目录 1
度量衡及货币 1
致谢 1
导论 1
技艺娴熟的农民 5
社会组织与技能生产群体 7
“农民性”(peasantness)的模式 9
两种类型的“去技能化”(deskilling)13
技能的本质 16
田野调查及资料情况 21
本书的结构23
一、 定位技能 25
造纸技术 27
造纸的劳务量需求 34
劳动的性别分工和代际分工 36
家庭劳力的补充、培训和管控 37
雇工的招募、训练和管控 42
劳务交换与互助原则 44
公开和保密 46
性别与技术的宗亲控制 47
夹江造纸业的技术定位 49
二、 夹江山区的社区和宗族 51
居住区 54
保甲制 58
袍哥会 59
宗教组织 60
暴力与权力 62
造纸地区的亲属关系 64
夹江的正式亲属组织 67
辈分顺序 70
亲属关系派上用场 72
技能的共同体74
三、  阶级与贸易 76
“大户”:石子青的作坊83
阶级与拥有土地 85
市场86
信贷 92
造纸区的市场和社区95
四、  从匠人到农民 101
纸匠与清朝的国家 105
清代的工艺控制和自我管理 107
民国初年利益代表模式的变迁 109
1936—1937年和1941—1942年的粮食危机 114
帝国主义与“中国手工业的崩溃” 116
槽户——改革的阻挠者 118
自上而下的改革 120
自下而上的改革 123
五、  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造纸人,1949—1958年 125
工业改造与社会主义国家 126
造纸业重组:规划与当务之急 128
造纸地区的土地改革 131
向集体造纸过渡:1952—1956年 138
踏入国营部门 140
合作社下的生活 141
对技能的提取 142
专家说了算 145
六、  “大跃进”、饥荒与农村的“去工业化” 149
恢复…… 152
……再次衰退 156
对手工纸的需求 159
挖竹根 161
在生产队管理下的生活 162
夹江的产业化和去产业化 164
七、  家庭生产的回归 167
回归到家庭作坊 169
家庭作坊的巩固 171
一个小型技术变革 172
家庭、政府和技术变革 176
石堰的纸张生产:一个案例 177
改造过的家庭作坊 178
雇工 183
换工与互助 184
八、 改革时期的纸张贸易和乡村产业188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游击贸易 189
石荣轩 190
石胜新 191
石威方 192
彭春斌 193
从“行商”到“坐商” 194
商人与槽户的关系 195
乡镇与农村工业化 197
盲目发展:石堰的乡村企业 198
乡镇企业发展的得与失 202
行政和经济上的分化 203
家庭工厂 204
专有技术 206
2000年以来的变化 207
九、  加档桥石碑 210
石碑 212
对亲戚讲辈分 217
中国后改革时代的亲族关系、职业和身份认同 222
结语 224
国家的视角,市场的嗅觉 229
坚壁起来的公用资源236
附录一 238
附录二 242
文献资料目录244
译校后记269

内容简介

夹江县是四川境内的山区,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进入20世纪以后,夹江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冲击,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集体化、现代化的理念和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这些发生在“城乡鸿沟”宏观背景下的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都促使造纸人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重新定义身份认同。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这导致了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理精英,从女人转向男人。在作者看来,造纸技能是一种资源,是分配和争夺的对象。作者从这一独特的角度出发,从一项传统技艺个案入手来介入对大问题的思考:革命、建国以及市场化等现代化进程如何改变着20世纪的中国农村。

下载说明

1、以竹为生是作者[德] 艾约博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抵门杠的评论
    突然意识到,其实本书要表达的正是我昨天的疑惑,即,历史上已经工业化了的川中和川南,为什么又走向了逆工业化,成为农业地区。决策者的身份认定决定了整个西南都是被牺牲掉的局部。决策者可能更想要一个农民腹地+工业化的东部,因此,诸如内江的糖与酒精,自贡的盐,贵州的小机械制造等等,统统被割除放弃。而三线建设本质上对这些地方没有什么大影响,它们都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和国家工业。
  • 吃饱了撑着才的评论
    以技能(手工业)为切口,反思中国革命对技能、知识和技术的再分配。“技能不是单一的心智,身体,而是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界面”。前半部分描述静态结构,刻画以技能为核心的一个场域或“支撑结构”,对话Sigaut,施坚雅,乃至布迪厄,将“自组织”的概念定位在手工业文化里。后半部分刻画历史变迁,认为“技能是宏大历史进程与日常生活经验汇合的平台”,以deskilling为线索,讨论从民国到共和国一脉相承的工业-农业的state simplification政策,认为其忽视了技术的“水土”与在体化(人),并不能真正改变“生产的过程”,并将这种去技能化与资本主义的去技能化作比较。十分罕见地将开阔的理论想象力(主要是首尾两章)与历史学的细节结合在一起,如果能将细节再精简一些就更好了。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采取西方中国研究惯用的“小切口,大视角”的手法,以四川一个造纸业主导的村庄的百年变迁,管窥整个20世纪里,革命、工业化、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对于中国乡村的改造与影响。主要基于各种地方档案和口述史资料写成,资料搜集的难度可想而知。叙事流畅的同时,保持跟各种社科理论的对话,难能可贵。
  • Rhinover的评论
    通过对“技能”概念的打造,建构了一个大历史进程与具体日常生活经验相汇合的平台,跨越了个体的“具身认知”和集体的“实践共同体”鸿沟。而国家与市场对技能的“去技能化”与“再技能化”,外部简单的“位置政治”与带评价需求的市场逻辑,一看一闻,可惜没有提出更加具有洞见的新范式。
  • 文山的评论
    一部非常翔实的社会调查著作,但我看的有点简略,切入角度不错,且时间发展论述的也不错
  • 热带漫的评论
    阅读流畅,没想象中枯燥。导论里对很多固有观念表示了集中的独到见解,也是在万圣翻到之后想继续读下去的原因。
  • 榨菜饭团的评论
    选题非常赞,看完以后对夹江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对造纸的过程和工艺仍然不是很了解,但惊喜的是本书提供了意料之外的对农村社会,文化,20世纪中国历史的很重要的北京,值得一读。我唯一还很疑惑的是,造纸,垦荒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动物栖息地的威胁有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记录。
  • JUNWK1334的评论
    很小的切入点,但是视角选得很好,造纸手工业上下游之间借贷关系网络的分析部分尤其有意思(造纸这个手工业本身也很有意思
  • 圆圆圆酱的评论
    雅各布拒了男票的phd,而要了一个女人…
  • 麻卑仓的评论
    被朱老师大加推崇的一本书。作者对技能在夹江社会运作的中心地位,给出了详细有力的论证,也是对 Ingold 的栖居视角非常好的运用,同时可以对此作出惯习的解读
  • 黑色曼陀铃的评论
    以小见大,物证历史进程,社会化缩影。结语这章太精彩了。
  • 猫是我的评论
    文房四宝里写中国的历史,很有新意的视角。
  • Alan的评论
    关于造纸的技能/手工业的社会史,主要依赖历史人类学亲族研究(比如华南学派)、国家现代化研究(James Scott)两支视角。前者关注宗族体系(以及更广意义上的“文化权力网络”)对于劳动分工、技能知识的控制和分配;后者考察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化、工业化进程对于技能的再分配、技术社群的改造,以及peasantness的塑造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
    按需。
  • 的评论
    之前去夹江,山清水秀好地方,可惜今日造纸从业者已寥寥。
  • 春雪的评论
    笔力颇为克制,却见微知著,理论颇为稳健地激发出史料的能量,读来发人深省。
  • harmenyinn的评论
    精彩!技能打开视野,农村手工业的在工业化中的一次次牺牲(及重建),进一步折射农村与城市的分野。农村的去技能化是不完全的,农村是有技能的,但得不到认可,而在城市化(改造、工业化、以粮为纲等等)进程中被忽视掉了。可作为国情普及书读了!
  • 粥·粥的评论
    12月书单
  • [已注销]的评论
    技术变革和社会变迁
  • Ye-Tegin的评论
    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主要运用的是来自田野调查的口述史料,因而核心还是49年后的两场重大变革。作者的理论对话很多,大约是西方学术界的硬性要求?另外,作者对于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的遭遇与境遇充满同情,叙述楚楚动人,最关心中国人的果然还是洋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