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意义的边界

意义的边界

作者:[美]查尔斯·罗森

分类:文化

ISBN:9787308182362

出版时间:2018-1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标签: 文化  音乐 

章节目录

【目录】
“罗森作品集”丛书总序
探索音乐意义的本质——中译者序
前言
第一讲 无意义的边界
第二讲 如何成为不朽
第三讲 要解释不言而喻的事?
索引

内容简介

任何音乐学研究在一开始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音乐的意义。罗森和所有伟大的音乐学家一样,都承认音乐必定会传达出某种意义。那么,在讨论和理解音乐时,意义是否存在边界,而边界又该如何划分?罗森认为,音乐的意义只存在于音乐本身,必须在音乐语言自身的框架之中来理解音乐,并在本书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另外,这本书分析说明了历代学者与理论家们在阐释音乐作品的意义时惯常使用的一些方法究竟有何优势与缺陷,为我们应该如何修正理解角度,更好地欣赏伟大的音乐作品提出了诸多精到且睿智的建议。

下载说明

1、意义的边界是作者[美]查尔斯·罗森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减七的评论
    酣畅淋漓 罗森清晰地指出了人们在参与古典音乐时的普遍困惑 并进行了富有启发式的思辨 p.s.书中提到的“在18世纪末,所有其他艺术形式都十分艳羡音乐,这正是因为音乐拒绝自己被任何特定、严格的意义系统所控制”又让我想起了《艺术的起源》里的那句“诗歌主宰着整个现象世界;反之,音乐自家可以说:‘我的国度不在这个世界上。’” ^ ^
  • 冰冻橘子瓣婴宁的评论
    第一讲最有启发性。但我有个实在忠告:译者千万不要试图表现得比作者更聪明,这样不好。
  • 烛光前的评论
    当当和天猫已经有货,欢迎大家支持。书大了不少,谱例也大了不少,比上一本印得漂亮很多。除了论述具体的音乐作品之外,罗森在这本书里主要讲了理解音乐的方法论问题,哲学和史料价值很丰富,也厘清了许多音乐研究者经常搞错的问题。
  • NADPH的评论
    第三讲对于机械式作品分析的批评很有用,音乐分析应该“帮助我们明白我们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知道的,并且将我们在聆听时已经部分发觉的内容明确地表达出来”。有趣的是,罗森第一讲说“当你觉得你自己理解音乐,或者并不因其感到不适的时候,你就理解音乐了”,在理解和分析的先后,还有历史语境诠释的批判中,我以为罗森是以其“逻辑上的一致性”为天平。个人觉得书中的习惯成自然这一观点比引入校勘更精妙,惟此能让作者写出“不断地熟悉与习惯甚至让作曲家本人都开始慢慢认为某处错误其实是正确的。”这样的妙想。 译者翻译和核实非常尽职尽责,不过可能个人接受惯了译者把工作放在幕后,觉得除了谱例里的外文和手稿的书影外,一些引文原文似乎不必列出,只要加个注脚即可。
  • Damon*大梦的评论
    没看懂还要音乐文学素养
  • water的评论
    罗森说小时候第一次听德彪西,愤怒地宣称法律应该禁止这样的音乐。哈哈哈哈哈哈。看完更期待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了!
  • BlPiSpider的评论
    “现实就已经是理论了,天空的蓝色向我们显示了光学中的色彩法则。只是不要往现象背后看,它们自身就是规则。” 歌德《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 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
  • Aspartame的评论
    ……一些特別有趣的地方
  • Minnaloushe的评论
    不想打三星的,其实并没有看太懂,尤其是舒伯特那一篇……启发是有的,更多的是缺乏音乐知识吧
  • 的评论
    罗森的讲座和他的其他著作一样充满例证而富于启发性。在探讨音乐的意义时,他倾向于认为音乐「在意义与无意义的边界游走」,这不同于将音乐视为特殊符号的另一类阐释,但两者都有相同的基础,即绝不将音乐语言与现实语言对应。在讨论音乐分析(主要是动机和和声分析)的价值时,他首先肯定了和声和动机分析建立在严谨的非印象式的观察方法上,同时着重指出两类分析机械化与程式化的漏洞,认为仅仅掌握基本的分析技能并不能对音乐作品做更为深入的认识。实际上,他在《古典风格》《浪漫一代》两本巨著中使用的综合性分析方法对不朽的音乐作品有着极为细微精到的洞察。罗森作为钢琴演奏大家与乐评人,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涉猎也十分广博,诚如傅聪所称,这位“音乐界的钱钟书”常能在文章中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作类比、牵合,自由出入艺境,着实令人惊叹。
  • Pullarz的评论
    对我来说什么也没说出。既然听的方式和技术谈论仍然倚赖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因素,而音乐领悟也非固定,那么可被视为不那么闪烁其词、又非单纯技术/理论分析和价值评判的评论方式是什么?譬如书里提的一句是(大意)为了以便听者感受到各部分的联系,作曲家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在作品中赋予这些元素、特性和色调。想在这方面看到可参考的向度。“最有说服力的音乐分析所解说的并不是晦涩不明的内容,而只是人所皆知的东西”,除了那些并不太关心的、篇幅长的史料例证,本书对我来说也长得“人所皆知”。(要被行家耻笑了……)
  • amyde的评论
    第三篇最好,对理解舒伯特的写作技法有启发。
  • 的评论
    第一篇尤其有趣:如何判断一个不同寻常之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以及作者自己有权威来判断吗?还有,当罗森自己一本正经地写下“对于一位演奏家来说,智识有时会是一种钳制”,为啥突然有种喜感?
  • 项平的评论
    罗森不是音乐界的詹姆斯·伍德,后者以观察的锋芒将文学性打磨为文学,而前者提供的范式是古典的,即使他抛弃了对情感的意义解读。当现代与当代艺术得到分裂之际我们被告知自身曾囿于“画框迷思”;罗森在试图取消边界之时却不合时宜地把音乐放上了白立方。知识所限还是读不进本书,以后慢慢学音乐吧。
  • AmaneNoite的评论
    除了字大行疏以及大段德语引文没必要原文给出,其他都好
  • 王莫之的评论
    书好,译好
  • 的评论
    罗森的想法很奇特,同时让我眼前一亮。音乐的创新性在起初并不被众人认可,甚至到了怒火中烧的地步,究其原因,音乐是有传统模式的,当这一模式烂熟于心的时候,突然接受一个面目全非的创新音乐,心里有不适和阻碍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拒之门外,摒弃而不见,也是非常愚蠢的。纵观当今的音乐,口水歌占领了半边天,它们好像没有任何营养的垃圾食品,初尝的味道鲜美,却对身体有害。所以有门槛的音乐显得尤为重要,习惯之后,不再感到困惑的时候,就说明理解音乐了,这是罗森的原话。
  • 克己的评论
    音乐的意义不在于reference,而在其自身的表达。
  • 左达丞的评论
    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分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于“为什么应该文本中心”的论述也是有理有据,读完这本书再读critical entertainments里关于authentic的论述就更加清楚了,不过部分观点持保留态度,主要在于文本中心论与音乐表演这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