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隐形书写

隐形书写

作者:戴锦华

分类:文化

ISBN:9787301292044

出版时间:2018-6-2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标签: 文化 

章节目录

写在前面
绪论
文化地形图及其他
第一章 镜城突围
第二章 消费记忆与突围表演
第三章 救赎与消费
第四章 想象的怀旧
第五章 雾中风景
第六章 镜象回廊中的民族身份
第七章 全球景观与民族表象背后
第八章 现场、戏仿与镜中风景
第九章 隐形书写
第十章 坐标·雾障与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勾勒当代中国文化地形图,冲破文化镜城的种种幻象。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经典代表作。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显这隐形字样,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当代文化的地形图,并拒绝陷落于90年代的文化镜城之中,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必然选择。本书对盛行于90年代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新时期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流脉,具有重要的指证意义。

下载说明

1、隐形书写是作者戴锦华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噠噠噠的评论
    较旧版,增加了第十章。与其说第十章是在老版出版近20年后对本书所勾勒的90年代(以及其相连的80年代和滥觞的60年代)的回望和再观察,不如说是戴老师在当下对文化研究及其立场和走向的再度思考和书写。如戴老师在课上所言,文化研究(者)在乌鸦嘴和女巫的身份间的无穷摇摆或许永不“遭人待见”。但最终,或许只有“唯不安者得安宁”,这份安宁来自解码的快意、破解魔障的得意以及对现实无尽关照的情意。
  • 袁长庚的评论
    与时代同步进行的书写既显现着思考者力图把握变迁机理的迫切,也有操之过急之嫌。所选取文化事件也大都囿于知识分子的生活视野。九十年代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今天的映衬之下才更加明晰,而那些真正有深远意义的现象在当时可能是被忽视的。语言奔溢,但也有同意反复之嫌,也恰恰是这种语言状态,让一些敏感的表述躲过了剪刀
  • 蔚然的评论
    非常精彩的著述,向读者们呈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90年代之间中国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之渊源,受益匪浅。总体看来,中国是一个充满创伤记忆的国家,近代史上屈辱和现代进程中所经历的政治暴力,使中国社会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及其严重的断裂和错位,80年代号称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实际上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下的中国是一个由经典社会主义理想和资本市场共同合作“和谐并存”的国度,极具自身特色,正如作者所言,与其去纠结中国社会是否已经进入“后现代”阶段,不如干脆把中国社会视作“后社会主义”时代。至于何谓最好的时代,何谓最坏的时代,大多数情况下也仅仅是某些人厚古薄今的思维在作祟。历史不可能倒退,但针对眼下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做出理性、积极、批判性的回应,才是关键。
  • 大吉岭的评论
    戴爷操作概念的功力往往容易让读者晕头转向并误以为这是问题的全貌,但反过来读她写的东西,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学会对她的行文说不,认清迷人的论述并不可能一览无余,但却能提供足够多样的切入点
  • Maxime的评论
    1999年已经写完出版的书,就试图对还未完成的90年代做出分析,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具体操作的困难。于是本书呈现出的结果就是:理论轰炸与大量事实列举,没有结论。光是谈论社会主义宣传画和XO广告牌并列这件事,戴老师就能用上洋洋洒洒几千字,还有什么是写不出来的?
  • 夏日扬帆的评论
    阅读本书最大的困难度在于,以前读八九十年代回忆,就是一些文艺作品、现象的罗列,戴老师站在文化分析的角度,更多的是结合文化的思考总结与分析,我自己阅读的时候还是只能被密密麻麻的作品现象所吸引。不过能有这样一部思考90年代的书太棒了
  • 向暝的评论
    大概是因为这是戴爷成书较早的一本著作,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虽然仍惊讶于其对理论操练的信手拈来,但在重复的理论术语(以镜城、幻影最为频繁)背后也能见出彼时的稚嫩(远不如后期著作对语言风格的高度打磨,虽然依旧繁复缠绕)。但正如书中所言:“这样一份尝试勾勒文化地形图的努力,或许同样是一种虚妄,至少是一种自不量力。但是,于我,这是一份别无选择。” 这样一份关于90年代大众文化的书写尝试和努力依然是勇气可嘉的,许多观点依然犀利:① 大众文化如何落地中国:“大众”一词在中国的历史“正义性”,名为大众实为小众的大众文化。② 对于共用空间的提法,此间权力关系如何以不自觉的方式自觉地共谋;③ 媒介和资本成为新的权力;④ 年代断裂法复现的意义;⑤ 知识分子所呼唤的东西最终消灭了知识分子;⑥ “无名”的阶级现实。
  • 拔刀诀的评论
    前评被删除了。现今的状况让人更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权力还未如此绝对,还有些缝隙可供人呼吸。
  • 伯纳乌球童的评论
    好奇能当戴老师的学生的人,得是读了多少书的人……
  • 没十斤公爵的评论
    廉价的回忆与情怀突然间被戴锦华的深度击垮,自认为逃脱了时代的个体,实际上并没有。大概不久后,我们将迎来它的续集,2000s—2010s的隐形书写,而1990年代,将是当代中国的系谱学。
  • 普通罐子的评论
    我的妈,戴锦华和程巍比差太远了吧,太曲折了 绪论挺好,但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要义,戴并不懂经济,所以只能用反复用“镜城”“复杂”这种词来和稀泥,而看不到其内在逻辑 谁能把吴晓波和戴锦华结合一下啊
  • 陽 宗原的评论
    一次在bfa图书馆看书,一个退休老先生(应该是)挨个问大家专业然后鼓励,不讨厌也不惹人烦。问到我学习情况后,叹了一口气,说“电影文化研究啊,国内现在也就小戴了”,我想了半天,才惊觉小戴应该是谁,却还是不知道那位老先生何方神圣。
  • 乌托邦的评论
    刷新了很多认知,似乎对八九十年的文化现象有了些了解,文化研究的批判姿态很酷,被打脸多次,很多文青(包括自己)潜在的优越感和小资情结都是一种被操控而不自由的表现啊。文章承载量大,但词语繁复了些,几个关键词反复提,不同方式重提,但无论如何有这样的书很好很好。 跑回来打五星。2019.1.6
  • 斯 琰 的评论
    以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细察时代的症候。囿于自身的学识,一头一尾两章啃得分外艰难(当然其他部分也不好受),但具体到中间的90年代文化现象的分析解读,眼光、行文与那个年代一样有十足的魅力。其中不少内容都触及到了敏感事件,但都用巧劲点到即止,绕过了越筑越高的围墙。当下的诸多文化现象,原来只不过是90年代的复现而已。
  • 七紫三羊不应的评论
    现在看还挺尴尬的
  • 慕月的评论
    读此书需要对大众文化理论有所了解,尤其是需要知道文化研究究竟是在研究什么。在此基础上,此书对90年代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之全景式描述以及分析,颇具启发性。但有点不好是戴锦华非常喜欢将很多生僻甚至是古怪(有可能是生造的)的专业术语夹杂在明明没什么必要的长句中,增加了理解难度。
  • 喜乐的评论
    优秀的学者是什么样子的呢?兼具强大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阅读初感,最后,还一定要精通自己用以表达和写作的那门语言(在此意义上真的很喜欢戴锦华王德威两位老师的文风了,阅读体验极佳)。
  • 小人国暴君的评论
    暴露与遮蔽
  • 啊庞大固埃的评论
    表述太过佶屈聱牙。但毕竟给了我最近内心困惑一些提示,我景仰,我感谢。
  • épaves的评论
    天花乱坠,新瓶旧酒,暂且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