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定义邪典电影

定义邪典电影

作者:[英] 马克·扬克维奇

分类:文化

ISBN:9787532780662

出版时间:2019-5-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标签: 艺术  电影 

章节目录

1. 前言
2. 反表述者埃斯珀:教“好”学生看“坏”电影
3. 邪典的男性气质
4. 男性气质的迷狂:从“迷弟”到学术坏小子
5. 1967—1973:西班牙恐怖片与逃离“艺术”电影
6. 彼得·杰克逊的非凡坏趣味与新西兰奇幻片的成就
7. 如何获得邪典声望:《毛骨悚然》的批判接受中的话题性和争议性
8. 阿金图效应
9. 性剥削片是女性领地:桃乐丝·维斯曼的电影
10. 功夫邪典大师:香港武打片中的明星、表演与“本真性”
11. 明星、女性主义和邪典影迷
12. 科幻小说粉丝圈里的所有权、排外性和权威性
13. 艺术片、剥削片与地下电影
14. 午夜场的色情恐怖片与市区里的先锋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全球有代表性的邪典电影的一次集中探讨。包括如何界定邪典电影,是谁在运用什么样的文化规则来界定,作为一种具有对抗性的电影类型其洞察力如何,又与主流电影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张力,以及邪典电影的分类和体系化进程。作者试图在邪典电影和电视节目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之一时,推动对邪典电影的研究。

下载说明

1、定义邪典电影是作者[英] 马克·扬克维奇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Alias的评论
    挺好玩一本书 作者们水平参差不齐 但内容都是国内视野盲点
  • 二十一世纪烂梨的评论
    讨论邪典电影文化的性别气质时的观点我觉得还是浮于表面了。这种文化中的“男性气质”是不可避免的,邪典电影文本中饱含的血腥、暴力、惊悚、情色、粗糙、奇观化等特质都更符合多数男性的口味。这种性别气质及其相关展开不是这个文化圈层所特有的,而只是整个大的社会性别文化的体现而已,现今社会性别观念的变化对邪典影迷性别构成的影响也能证明这点。主流与反主流才是构成这个文化圈层的主导因素,女性邪典影迷这一身份本身就与符合传统社会期待的女性趣味无关,她们根本不在乎,也就无所谓反抗了。 对女性软色情片导演维斯曼的作品中的反穆尔维式凝视倾向的解读挺有道理。
  • 问号的评论
    邪典电影研究论文一次汇总,最有价值的还是把定义邪典电影相对于主流,而主流电影是什么也混杂难定,主流和非主流的边界也交错交融,只是另一方面邪典电影的出现反而加固了原有主流电影的位置。星战系列和指环王系列是介于主流和邪典电影粉丝圈的例外,世界影迷心理大同小异,并毫不例外把所知的邪典电影视为标榜自己的文化资本。关于莎朗斯通的邪典研究太水。
  • JustSophie的评论
    难看
  • Nosferatu的评论
    定义“邪典电影”无疑是极具困难的。这本书的作者们对几种邪典电影类型和导演进行了简单却晦涩的分析,多篇凑数文章和令人头疼的翻译让人读来只会产生云山雾罩的厌倦感。看下来只记得引用的艾柯的一句话了“邪典电影必须提供一个事无巨细应有尽有的世界,这样粉丝们就可以挪用其中的角色和情节了”。
  • Eco的评论
    翻译流畅,专业术语准确(诸如雷蒙·贝洛、汤姆·甘宁“吸引力电影”等)。本书不是一本邪典电影的迷影入门书,而是一本开放的理论研究论文集(针对的阅读受众更像是电影学专业的研究生)。邪典电影与艺术电影是相通的,一句话:大俗即大雅。
  • 京奈的评论
    严肃学术著作。适合学术党,而非邪典影迷。虽是学术文章,但观点有趣新奇。有的学者本身就是邪典影迷,只是在学术词汇的包裹下,显得晦涩。西班牙恐怖片,彼得·杰克逊,阿金图,功夫片几篇值得一看。
  • 苏小吾的评论
    如果你在打折区或者二手书行看到这本书可以用低于20元的价格购买时,可以考虑买入
  • 天灰的评论
    难得出版一本正统论文集,值得鼓励
  • Mr. Mackey的评论
    整书通篇太学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定义Cult也是不同的。随着生活的阅历和内心的改变,自己衡量的一个Cult标准也会改变。
  • 翻是烂柯人的评论
    枯了,看不懂…并不适合cult影迷读,倒更像从邪典电影的角度解构电影理论,更适合严肃学术党。过个几十年再重看吧…
  • Payphone的评论
    3.5。是一本有关于文化视角解读和分析邪典电影文化的书,其实阅读体验挺轻松舒服的,2003年的书,毕竟差了16年有一些观点和例子确实早了一些,不过粉丝圈文化的研究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男性气质对如今被设定成主流的女性气质的对抗当今文化潮流的例子如今也屡见不鲜。确实也补充了不少电影文化传播的历史视角,丰富了些电影史
  • ZzzBeatris的评论
    highlights: 1. 从跨文化维度考量Peter Jackson和David Cornenberg这类邪典导演粉丝圈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2. 邪典电影产生的文化消费过程不仅是紧紧围绕男子气概的特殊表现,还是将自身建立在对女性特质的他者化上。 3. 邪典电影的衍生物——邪典出版物。以SFX为例,考察了杂志中各种琐碎信息的重要性。 4.“市区朋克美学”进一步模糊了艺术电影与邪典电影的边界。
  • 通勤SHIN的评论
    神书。1.男性如果以machoism来排异排他(“女性气质”)去狡黠地霸权构建“邪典圈”那只能说这本身就很不cult。2.哪怕在剥削片的领地,也仍然对反凝视不仅于浅尝辄止。3.香港动作片的革新,使得其的身体性、灵韵和本真性在与技术反应上产生了邪典的可能,尽管时常矛盾。4.艺术片和“烂片”在年代地域的限定下,曾有过推广面的共生,能不能说明这以外更内里的某种相似?5.粉丝和学术和纸媒,剪不断理还乱的有趣......
  • Another℡的评论
    埃斯珀篇以埃斯珀为例归纳邪典电影的特征,说明在电影学教育中使用邪典作为反面教材的可能和优势,作为提纲挈领的第一篇很合适、趣闻轶事从文化资本和粉圈内等级秩序的构建分析“业内花边”发挥的作用,这篇研究用来看当下动漫亚文化圈内现象也很贴切,艺术片、午夜场则分析历史上艺术片、先锋电影与邪典在宣传上或者内容上的关联。功夫邪典看不明白,男性气质感觉太强行附会。就看了这几篇
  • 炭烤KK的评论
    大概有三篇比较难读懂,剩下的搞明白意思没有大问题。记录一下觉得有启发/帮我梳理思路的地方: 1. 邪典电影粉丝的话语体系跟现在流行文化的一些粉丝群所用的很像(粉丝内部的阶级压迫性别压迫等,对外利用自身的“边缘化”身份巩固自身优越感等等); 2. 评论一件事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政经文化背景等等因素(努力摆脱固有思维也很重要),而大众对它的评论又确实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3. 政治对艺术甚至每一个人的影响太太明显了,人类从出生起有一段时间无意识地生活在一个被制度和意识形态操控的社会里,要完全摆脱进行创作真的非常困难; 4. 低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有时候确实只一线之差,如何把握程度是其微妙的地方; 5. 文集一个优点是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比较完整的阅读。
  • snivelbb的评论
    专门讲邪典电影的书太少了,这本当作历史书里来看,有些观点还蛮有意思。
  • 周公度的评论
    非凡的坏趣味谱系
  • 空想乌托邦的评论
    泛泛而谈。 笔记: 1.主流电影是“女性化”的(保持怀疑),因而中产阶级白人男性会感到边缘化,邪典电影和剥削电影的出现,使这群人聚到一起,享受其特有的“男性气质”,释放阉割焦虑和政治压力。同时因为邪典电影产生的社会环境(海斯法典、肥皂剧盛行),使得邪典影迷具有排外性和反主流的特质。 2.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个别导演反映诉求的另类方式。(参照西班牙) 3.话题性和争议性都是在批评接受中制造邪典的关键机制。 4.在性剥削电影中,突破传统,另类关注女性的桃乐丝维斯曼。 5.香港功夫电影的极致真实感,而科技的进步有可能逐渐破坏这种真实感。(但我不是很明白对于“即时即地性”的追求,电影本来就是烟雾弹、“高明的谎言”,本身就具有欺诈性。) 6.邪典电影中的明星效应。
  • 四百击的评论
    写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