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听觉式思考:声音艺术与实验音乐
第一节 听觉式思考
第二节 声音:噪声与无声
第三节 实验音乐与声音艺术
第四节 听觉式思考和声音人类学
第三章 中国声音艺术与实验音乐的千高原
第一节 人口一:地下摇滚音乐
第二节 人口二:姚大钧和声音的艺术
第三节 入口三:2003年
第四节 人口四:2003年之后的音乐节和音乐会
第五节 入口五:画廊和艺术中心的声音艺术
第四章 迭奏北京
第一节 城市声音行走
第二节 北京:拟全球城市
第三节 798艺术区
第五章 声音文化中的乌托邦:小雷音
第一节 声音乌托邦
第二节 白南即兴和乌托邦
第六章 北京之外:与撒把芥末巡演
第一节 密集:Mini Midi实验音?
第二节 演出空间:音乐展演空间和当代艺术空间
第三节 不和谐音
第四节 北京之外
第七章 感受式聆听
第一节 重温“感受式聆听”
第二节 通往感受式聆听
附录一 Mapping an:Existential Territory:An Autoethnography of a Sound Researcher
附录二 田野访谈节选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后记
内容简介
声音研究是当下前沿的跨学科领域。王婧编写的 《声音与感受力(中国声音实践的人类学研究)》关注 中国声音实践,从人类学视角,思考关于自由、感受 力和城市空间三个核心概念,探讨声音实践的社会背 景和文化意义。本书采用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同时 结合四十多张图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下载说明
1、声音与感受力是作者王婧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Eco的评论参见过王婧在俄亥俄的博士论文。
-
宵行的评论提供了许多有意思的声音案例和声音理论,所谓的“田野调查”勉强算亮点。遗憾之处有二,其一,人文的思考和案例结合太弱,不能以学术专著视之,思辨逻辑和理论水平大概只能算是学术随笔;其二,忽视声音媒体的技术维度,行之不远。
-
Tony Yet的评论难得的声音艺术入门书
-
凉的评论前面介绍了几个有趣的理论,后面变成了北京地下音乐的流水账
-
schonne的评论关于我国实验音乐(主要是北京)的人类学研究,还是理论部分比较有启发
-
牟拉拉的评论理论部分的梳理主要来源于80-90年代,甚至更早的西方声音理论,作者自己的阐发显得不够,在涉及到理论发表和意见抒发的地方,总是显得用力绵软,落得很轻,极少的语句读起来虽然有情感上的兴奋,但对更深入的思考却没有更大的帮助。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声音实践的记录,书中的一些资料很有按图索骥的意义。
-
花纸的评论浅、随意、戛然而止
-
igni的评论后面的田野调查案例我很喜欢,有意思极了!!顺带把英文也读了一遍。
-
彩铅马克想回家的评论从物理学和人文学来看,声音必然具有强大能量。
-
nomad的评论部分填补了德勒兹读者长久以来在声音层面的遗憾。德勒兹说“曼德尔施塔姆安别雷赫列勃尼科夫是三倍的口吃者,遭受了三倍的诋毁”,而作为最原生的“口吃”的噪音,恰好接上了三位一体的最后一环。
-
junnoise的评论认识的人写的书里都是认识的人的名字,甚至看到了自己的导师。#记一次奇妙的阅读体验
-
克柔的评论前两章对我有用,后面的田野就…= =喜欢德勒兹的朋友可以看看
-
谢小非日记的评论听着姚大钧的电台读到现在,国内sound art的梳理,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
铁名的评论五星,跨越人类学和声音艺术。
-
SHYAMI的评论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看待声音现象
-
阿斐的评论在我看来,本书还是田野部分比较重要,田野弥补了我的好多空缺,而作者所提出的理论和更新均是建构在她本人田野之上。说实话理论有些套用的意思,总感觉作者自己也没能讲清楚,但整体来说还是受益匪浅,附录的访谈非常有趣
-
苏格拉の牛虻的评论除了德勒兹,瓜塔利之外就是绍介性的,介绍了许多21世纪中国的声音实践,分析很浅显,过来过去就是生成意义,可能性,老一套的陈述。觉得比较有趣的是李剑鸿,颜峻等人的神秘主义倾向,类似于中国当代作家中普遍出现的神秘主义,如马原的西藏,迟子建的萨满,刘亮程的新疆,张承志的哲合忍耶,贾平凹等,这些作品有一种非理性的成分,声音实践中的神秘主义是寻求可能性的一种尝试,但同时也掩盖了这些人专业性不足的特点,有些人根本不懂乐器不懂乐谱,有种嘻哈打闹的感觉,正如李增辉与武权组成的“武李取闹”一样。
-
Gioizy的评论提出好问题是个能力
-
王一术的评论受益。
-
缺的的评论前面的书房聆听和后半部分的田野调查都很有意思,关于感受力的听觉式思考那一章读的时间最长,可理解的内容丰富,常看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