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前言
导论:改编的艺术
第一部分:莎士比亚的重现与再重现
四个版本四种阅读:从《哈姆雷特》到《王子复仇记》
角色决定论:三部《奥赛罗》的电影表述
五十年代《惑星历险》:《暴风雨》的科幻演绎
第二部分:名著名片之间:不必然的对等
一流和二流小说:英国十九世纪文学电影
必然的缺失:细谈《战争与和平》之改编
看电影不如看原著:《安娜卡列尼娜》透视人生真谛
被放大的爱情:比读《齐瓦哥医生》的小说与电影
文学电影之形神合一:读珍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及《理智与感情》
可能是改编最多的名著:雨果的《悲惨世界》
白描手法刻划灵魂深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第三部分:一人有一个卡夫卡
忠实、执迷与超越:一人有一个卡夫卡
经典与平庸:两部《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对读
《迷失决胜分》:活地阿伦式的《罪与罚》
此情不渝,至死方休:李安的《断背山》
二流小说拍山神采:重访《苏丝黄的世界》
毛姆和《彩色面纱》:“爱在遙远的附近”?
第四部分:最陌生的自家人:谈中国文学名著之改编
最难拍的现代文学作品:从五位中国作家说起
国片不及粵片:重读曹禹的《雷雨》与《原野》
壮观的空洞:《赤壁》作为改编反例子
光环背后的负担:从《小城之春》说起
气氛和细节:张爱玲小说的改编问题
借影像吸引年轻一代窥观历史:看李仁港《三国之见龙卸甲》
内容简介
民初的文人有一个喜欢看戏的传统,他们不单止看,更爱研究戏曲,当然也有一些人沉溺其中的,捧戏子的大有人在。到了三十年代,电影开始发展,由无声演变到了有声,从美国的荷里活影响到了中国。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受到了冲击,看戏演戏都相应少了。原来喜欢看戏的人不一定改看电影,但是,许多以前不看戏的人,却被电影吸引住了。李欧梵著的《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精)》可以说是一个老影痴的观影札记。
下载说明
1、不必然的对等是作者李欧梵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绵绵刀的评论像是谈话体版本的博士论文。 电影改编不必忠实原著。忠实原著不是电影改编成功与否的标准。
-
Evangeline的评论该书几个目的: 1.不用理论解剖而是对自己心中的经典做一种感性的反应; 2.为着“重拾经典”这一目的,抓住文本,谈自己看电影的感受; 但是结果看起来并不理想,至少在我这里,一是多絮絮叨叨的无关经验;二是即使说是普及但并不能引起读原著的兴趣,属于作家个人的偏见倒不少,轻飘飘的大体情况说明也很水;三是这偏见如果仅仅属于作家个人倒也还好,只是非得扯上文本解读,那么如果对文本背景没有相当的了解,论述的立足点就会根基不稳——比如哈姆雷特中谈性的问题。 总之,这本书我本来准备拿来看观点,以及观点背后一些有理有据的批评,但是……有些失望了。(不过洛丽塔一文及第四部分谈中国文学名著电影改编还是比较实在的,洞见不少,可见功力) 而且……作者真的很偏心罗兰奥利弗诶……
-
瑜声余韵的评论题材非常吸引我,人文这个系列的预告出来我第一想看这本,买到手也先看的这本,不是不好,但还是有点小失望。文字力求通俗但又不由自主的学术,尽管作者不断强调自己“老了”“有偏见”,但还是感觉得到把自己好恶输出出去的急切,不停地感慨港青乃至中国青年都“不读书”。然而作为稍微读过点书也看过点他评的电影的读者,可能就有自己的想法,无法受到感召了。当然,几个观念还是很值钱的,比如书名,比如一流作品和一流电影的关系等等。
-
Anton的评论文学理论家的东西干货不少,就是太干了,不美
-
沉默之岛的评论有些标题党了。。至多是本私人影评。不过李老也说了,走火入魔的是他自己。太过爱电影了,学术的语言反而是种束缚。
-
Soda的评论作者集中表述自己的私人感受,偏向直觉,不是理论读物
-
卡西莫多的评论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 学者加影痴欧梵先生作品
-
wpkeriss的评论一流的学者、外行人的影评,当成书评看倒更有趣。
-
白棠的评论对于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与原著的关系,用“不必然的对等”来概括很准,我也从来不认为终于原著是必要的评价标准,因为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自身的艺术特点,甚至并非所有文学作品都要改编成作品的,但电影和文学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我也很感兴趣,只是还是要提高自己无论是对电影还是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李欧梵的书读起来很轻松,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即便未曾看过但至少不陌生,并且看这本书还能收获品评小说的技巧。要提一下的是许多作品名称和人名等专有名词翻译的不同,甚至很搞笑,伍迪·艾伦在书中是“活地·阿伦”,很好玩啊
-
赵水水的评论泛泛而谈,缺少深入的分析,观点也不新。比如一流电影往往改编自二三流小说,此观点并非一人说。
-
悠幽蓝天的评论对我这种没看过电影的人来说,有点像对牛弹琴
-
寂静与喧闹的评论外国电影部分因为译名的关系,读起来有点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