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自 序
再版自序
本书征引书籍说明
第1章 导论
第1节 问题意识
第2节 文献检讨:借鉴与突破
第3节 界说与本书内容述略
第2章 “知识仓库”的建立与读书世界的变化
第1节 “知识仓库”的初步建立
第2节 士人读书世界的变化
第3章 朱一新的读书世界与“地理想象”的知识基础
第1节 阅读朱一新《无邪堂答问》的可能空间
第2节 帝国荣光与挫败的书写
第3节 旧学新知的去取
第4节 “西学”、“地理想象”与国族认同
第4章 “西学”的“新闻化”:《时务报》与它的读者
第1节 新闻报刊与读书世界的扩张
第2节 《时务报》与读书社群的多重样式
第3节 读者与编者
第4节 《时务报》的翻译文稿与“知识仓库”
第5章 “西学”的体制空间:以《沅湘通艺录》为中心
第1节 新酒旧瓶:“西学”与科举体制下的士人
第2节 科举体制改革空间里的“西学”
第3节 “知识仓库”和利禄之路
第4节 “西学”的知识空间和“文化市场”
第6章 “读书秩序”和“知识仓库”的活用转易
第1节 “知识仓库”的活用契机:徐仁铸的努力
第2节 “审门径”,“知别择”:《西学书目表》的典范空间
第3节 “知识仓库”的转易
第7章 结论
附录一关于《四洲志》的版本问题
附录二梁廷枏著述征引《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小考
附录三《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与《海国图志》记述美国政制对照表
附录四《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与《合省国说》记述美国政制对照表
附录五朱一新《评黎佩兰<景教流行中国碑考>》对《四裔编年表》的征引
附录六丁其忱函系年考
附录七裘廷梁函系年考
附录八瞿鸿禨函系年考
附录九张鹤龄函系年考
附录十朱祖荣函系年考
附录十一钱恂函系年考
附录十二《近代政教之原》作者考
附录十三江瀚函系年考
附录十四潘清荫函系年考
附录十五毛慈望函系年考
附录十六王延龄函系年考
附录十七汪立元函系年考
附录十八唐受桐函系年考
附录十九纪巨维函系年考
附录二十罗振玉函系年考
附录二十一《时务报》译稿收入各类《经世文编》略表
附录二十二《外洋国势卮言》出自《时务报》译稿表
附录二十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出自《时务报》译稿略表
附录二十四李玉如、薛福成与姚文栋《日本地理兵要》述说对照表
附录二十五吴友炎答卷与康有为述说对照表
参考文献
人名/书名索引
内容简介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最初于2014年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是汉语世界的第一部阅读史专著,曾获2015年度“中山学术著作奖”。作者以具体的个案,述说晚清世变日亟之际的中国士人,如何泛览各种书本报刊,借以了解寰宇情势,广闻增知,进而引发多重效应的故事。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士人开展追求“世界知识”的事业,追索与“西学”相关的书报,犹如进入一方积蕴丰富的“知识仓库”;士人的阅读实践,从此焕然一新。本次再版,不仅由繁体字本改版为简体字本,并修正误失,还增补了不少原版阙失的考证内容,期可使其以更臻理想的面貌呈现于史林,为我们认识理解晚清中国的历史,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此书系统引入了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许多关键概念,也独创了一些新的概念,标志着阅读史研究在中文学界的正式兴起,并为这一新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关于“西学”的知识考古学,对梳理中国人近代知识的起源和流变,展现传统知识和外来知识以及各种外来知识之间的冲突、融合、新陈代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方法上讲,此书体现了“新知”与“旧学”的融合,既受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和视角的启发,又发扬了傅斯年以来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传统。
下载说明
1、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是作者潘光哲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姬流的评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材料详实,然而虽然建立在详实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并不善于提问与总结,导致整体论述显得粗浅。或许我们看不到作者这么多材料,认识上也不会比作者差太多。此外,作者滥用西洋名词、自造概念,从论述作用来说实在没有必要。
-
旧时代抄碑人的评论共途殊相
-
潘拜石的评论在近代文史研究中,阅读史思路本无乎不在,贯穿在字里行间,——绝非新东西,亦不必受今之西方学界风尚影响而然。潘著特地拎出来,章节设置颇见野心。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台湾“中研院”潘光哲老师关于阅读史的一部力作,之于国内尚属新兴领域的阅读史研究来说,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本书当中,作者舍弃了通史式的宏大叙事写法,而以五到六个主题和涵盖面各异的个案研究,串接起全书内容。一方面,对于西方阅读史研究和相关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概念多有参考;另一方面,又充分秉承类似乾嘉学派般的治史传统,于史料考证方面,用力颇细颇深。在具体论述中,注重文化史与政治史、社会史视角的相互关照,立意上佳。值得推荐。
-
nishi_zzz的评论初看知识仓库、概念变迁、文化市场,深感新意,读后觉得不过是老意新词。但不可否认该书为一细腻的研究,通过回归历史场景脉络,研析晚清士人求索西学的各种故事。某种程度也可称之为“抄袭考”,谁的理论资源来自哪,是引用还是照搬,是详是略,作者一一做表比对,倒显残忍。
-
撑小兵的评论潘老师素有“移动图书馆”之誉。其写作旁征博引(从晚清新学书目,到西方书籍史研究)。读者既可从正文中,概观当时西学阅读的图景,又可从全书极为详细的注释中,按图索骥,启发灵感。
-
shichalo的评论阅读史的“开山之作”?似乎大家都这么说,当然确实是受得起这个称号的。尤其是潘老师对各种文本、阅读、传播等理论的谙熟程度,也是让人大开眼界。另外,文字典雅顺畅也是一大享受。不过我有个疑问,作者把很多的概念和理论来源放到了注释当中,而且往往同一篇章出现若干核心概念和理论,那么,首先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既然作者是熟悉的,为什么不直接化到叙述当中,或者是用合宜的方式放到正文里。再者,这些概念的操作化和彼此之间的连贯性是如何达成的?这个部分似乎不是这本书的重点,但是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若再要加以利用,就难免要提出这样的疑问。
-
Albert的评论作者喜欢提很多大概念,乍一看去以为他是借用西人理论出发谈论问题,其实他的根基还是最传统的史学(写时务报那篇尤其如此),似有“扯大旗,做虎皮”之嫌。此外,作者十分热衷于给名词加上英文注释,个人认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没有必要的(这一点和写陈寅恪的某位教授一样)。但毕竟,中文学界似乎又只有这一本阅读史著作可观。
-
西礼的评论文献综述这么好 文献这么丰富 为什么全书这么无聊…… 以后再读读看
-
义不帝秦的评论脚注真滴繁琐
-
霜之風海流的评论重史料轻分析确实算一个缺憾,但是人无完人,思辨性更强的学者也不会有老潘“移动图书馆”的称号。就自身呈现的风格特色而言,值得五星。
-
movelu的评论“知识仓库”这个设定,真是把只适合作个案研究的阅读史统归于同一主题之下。而且,在论述上也变得清晰起来,哪些著作属于“知识仓库”,哪些著作属于阅读“知识仓库”而来。可想,如果没有该设定,恐怕会极其混乱。// 去掉第1章《导论》、第2章《“知识仓库”的建立与读书世界的变化》以及第7章《结论》,中间3、4、5、6章,分别以朱一新《无邪堂答问》、《时务报》、湖南学政江标《沅湘通艺录》、继任的湖南学政徐仁铸的宣告等四份主要材料为论述中心。的确,以独特的视角,使得历来不被重视的材料重新焕发生机。不过,中间往往穿插一些其他类似材料,反倒有些失去论述中心的感觉,或许也反映了,阅读史的研究中,合适的材料不易寻见的困境。
-
Stefanie的评论厉害
-
是三金啊!的评论潘光哲 厉害哦 就是书太贵了,但是他签名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
龙门山下的评论史料非常丰富,考据遍布全书,参考文献足有70页,注释比正文还多;虽然阅读史的论著在西方很多,但是在汉语世界里恐怕是第一部,因此是很有意义的;只是考据过多引用过多从而显得作者的分析较少,而分析议论恰恰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作者或借用或创造了一些概念,有启发,但有些概念不够准确。
-
Flapjack的评论亮点不在于“知识仓库”等概念的提出或运用,而在于对《汪康年师友书札》等一手史料的考辨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