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序幕 大巴扎、流放者和塔季扬娜
第一部 吉尔吉斯斯坦
边城浮世绘
滞留者
天山游记
加加林疗养院
邓小平大道与苏莱曼圣山
第二部 塔吉克斯坦
西进亚历山大城
杜尚别复调
从帕米尔公路到瓦罕山谷
世界尽头
第三部 乌兹别克斯坦
寻找乌兹别克的失落之心
不安的山谷
通向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
布哈拉的博弈与离散
困守咸海的人
第四部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的礼物
第五部 哈萨克斯坦
突厥斯坦的小人物
草原核爆
七河之地
最后的游牧
尾声 扎尔肯特:进步前哨站
致谢
附录 一份清单
内容简介
如果你想了解世界,为何不先了解我们沉默的邻居?
朝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在雕像倒下的地方,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
·
☆ 深入中亚大陆,探访神秘的邻人之国,作家刘子超寻觅九年之作
☆ 探索未知之地,见证时间之旅,记录个体之声,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
☆ 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高度赞许,“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因深入书写世界一隅,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 《纽约客》记者Jon Lee Anderson推荐:饱含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之作
☆ 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开启“新游牧”生活方式,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
☆ 随书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作者首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纸上遨游中亚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偶尔,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在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来到中亚的心脏地带,那里既神秘,又出乎意料地和我们紧密相连。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
——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顺带一提,这种缓慢的步伐亦体现在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中。与大多数旅行作家不同,刘子超没有尝试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对话,也没有假装了解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以上种种,都给他的作品一种难以超越的真诚。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
——玛格丽特·斯普雷彻(Margrit Sprecher),“全球真实故事奖”2019年评委会主席
下载说明
1、失落的卫星是作者刘子超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祝羽捷的评论读到一本喜欢的非虚构写作《失落的卫星》,好看到停不下来。我喜欢读自身之外远远的文化,但能自我(母语)消化。好的作者能把人领入异域,有些作者无论去了多远的地方,见到多壮丽美景,写的还是自己。这本是我理想中旅行文学的样子,深入中亚腹地,写出政治动荡下环境和人的样貌,后苏联时代的解体国家藏着烈士、风景、城镇、工业、种族冲突、传说、民族志、震荡、落败,富有深意的谚语。作者身上像插着放大镜和接收器,和来路不明的人喝酒聊天,捕捉到任何一个细小的声音和表情,转身查阅史书一样刨根问底。 没有那么多莫名的情欲需要治愈,旅行有时候就是旅行,你知道你需要上路,你知道你有一颗不餍足的好奇心,就像你知道你必须要去写作。 啊,刘子超就是中国版的何伟!
-
库索的评论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在一个任何人可以抵达任何地方的时代,旅行文学究竟还有没有意义?我们还需要对未知之地的想象或是补白吗?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完美的答案。这大概是子超老师在写作中一贯的魅力:他总是可以晃荡在那些你从没想过要去的地方,同时可以让任何你去过的地方变得像是未曾去过。在自由随性的文字之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本书的启发不只是给所有读者的,也给所有的写作者。我有一点羡慕他,还有一点想喝亚拉拉特。幸好的是,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另外一些我需要的写作线索。
-
恶鸟的评论可以说给中国游记文学做了一个标杆,一扫以往走马观花、吃喝玩乐、到此一游的游记风,而是深厚的文学、历史,和冒险探索精神结合,只身进入那些传说中的腹地,大唐西域记或回忆录,历史事件中去,当地日常生活的缝隙和角落,边缘族群的生活和饮食,这是刘子超带来的迷人。
-
叶酱的评论恋恋不舍地读完了,迷人的中亚不知何时再访,纸上过过瘾也是好的。想起曾在俄罗斯偶遇刘子超时,他当晚正要飞去阿拉木图,不经意间也见证了这本书成形一个的小小节点,撒花!
-
莫陶客的评论因为种种原因,中亚地区好像隐秘的角落,被主流叙事遗忘。它的故事,它的自我,消失在大国的庇护与博弈之下,消失在地缘政治和反恐的构建下,消失在一带一路的蓝图下。而通过《失落的卫星》,我们看到了这个地区所蕴藏的破坏与重建,停滞与加速,割裂与试探,沉默与机遇。
-
小楼的评论“哥,我被困在这里了。”子超在一席讲述的三个故事里,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咸海王,是这个叫“幸运”杜尚别青年。他自学中文,抓住一切机会练习口语,把未来和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眼下因为疫情,几乎所有人都被困在原地。只是当疫情过去,还会有很多人依旧困在原地。很羡慕子超,可以抛下所有,去到那片阴影之地,也感谢他,和我们分享那些沉默者的故事,那些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的人。期待疫情过去之后,子超开始他新的旅程。
-
……啐!!!的评论对我而言,两个半钟头可以过完。不能不承认,作者的西方(包括俄日)阅读量比我大。但是有关东方,他也只能凭借西方入手——虽然一开始我也差不多,但毕竟现在可以依靠东方自己的东西了。文笔混合了南周和罗新两种风格,肯定是以西方为出发点,翻译腔,有英式和粤式的对异文化居高临下,但又没有英文常见的沉郁大气,再加上罗新式的嘴炮——萝卜快了不洗泥,小知识点的问题,我挑了那么多写笔记,肯定还有没挑的,觉得没那么大意思挑出来的。这种文风,坦白说,我并不喜欢。四星是因为内容。我写不出来同样丰富内容的一大原因,是我不爱跟人说话,尤其在旅途中。所以必须靠其他了。
-
邓安庆的评论吸引我的一个是中亚,一个是作者写法。旅行文学难写在一方面是纪实的,一方面需要文学性。但是旅行不可能永远是充满内容的,它必然有很多平淡之处,所以如何去避免写成流水账,或者过分虚构成小说,就是考验作者功夫的地方了。刘子超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了,他能够做到每一篇都是独立的,全书又是有连贯性的。虽然不是每一篇独立的文章做到丰盈自足,但可读性是很强的。这里面需要他去取舍,去安排,去找到合适的叙事方式。有些篇章为了达到这个平衡,会有所安排,露出凿痕;但到了《困守咸海的人》一篇,真正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
雲隱的评论旅行文学大致可以按两个维度分类,“过去-现在”和“风物-人”,对于中亚,我偏好的是《草原帝国》《七河史》这样更久远的过去以及风物。这本书则偏向于“现在”和“人”。但是,正如开篇所说:“阿拉木图又叫‘苹果城’,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座遍植苹果树的城市:在金色的阳光下,苹果泛着清新的光泽,好像少女的脸庞。这几乎成为一种明信片般的印象,以至于六年后,当我走出阿拉木图机场,立刻开始下意识地寻找苹果树。——没有苹果树。”苹果树好比是一个“对中亚的幻想”的隐喻,这本书是“没有苹果树的阿拉木图”,并非用来寄托虚构或幻想的真实的阿拉木图。四星。ps. 封面是读客做的么……
-
沈筼筜的评论平静温徐的文字,呈现出鲜活的色泽。一张细密生动的网,如临其境的氛围和烟尘弥漫的历史相互交织,浸润出漫游其间的有趣。看完之后,立马把中亚加入想去的地方之一。
-
马戏团的评论“旅行很少在我们认为的地方开始”,而且作者也一直在拓宽我对旅行形态的认知,在途中的他似乎雷达全开,既是一个外来者,又可以划破与本地人的屏障,去与陌生人交谈,关于这片土地的历史,或是关于一个人的情史。与他前两本书相比,历史与文学的比重降低了,和当地人的邂逅大幅增加了。所以读者常常通过某个具体的人连接到这座城市,城市也因为有具体的面孔而不再抽象。读刘子超的书总是赞叹他脚力好笔力好,他说自己是“当代游牧民族”,总是停不下来在地点与地点之间移动,因为最重要的就是移动本身。
-
小怂蛋的评论子超厉害的地方在于写他旅行期间所遇到的人物和故事,际遇是最一趟旅行最精彩的地方。我不喜欢那种历史资料型的游记,那种游记我还是看地球知识局吧,只是资料搬运工。子超当然也不是毫无历史资料,但只是辅助角色,他的厉害在于旅途中遇到的人事,是一窥当地社会的一个钥匙孔,这才是游记文学的精妙之处。
-
维舟的评论汉语旅行文学难得的佳作。书名定下了基调:中亚五国在“后苏联时代”处于一种失去牵引力和方向的彷徨中,在这个视角下的中亚就像是一片旧文明残余的废墟,但也因此,此时任何方向都可以一试。相比在俄国征服中亚之前辉煌复杂的文明,这里更关心的还是后革命时代当地人的生活,这显然不是历史学者的视角,而是记者的视角——但这恐怕也是国内最陌生、最需要的,实际上,中亚人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与我们并无本质的不同,观察他者,正是为了反观我们自身。
-
宗城的评论悠闲、隽永的文字里,是巨大的信息量,作者所书,不过是他涉猎材料的冰山一角,因为了解,所以下笔坦然,这是一本读者可以放心把自己交出去的作品,它是旅行的,更是文学的,一个人旅行的意义,也是向更深的自己抵达,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地区民族志、历史考察来读,也可以作为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读子超兄的文字,会让我想起小说家石黑一雄。
-
绫懒遥的评论半个下午快速读完,仿佛置身丝绸之路,跟随作者从五个“斯坦”逐一深入中亚腹地,也不断驻扎于沿途人们的精神世界。雕像倒下的地方,远去的历史尘埃化作今日的生活日常。白描式的人情往来,草原的风沙,烤包子的香气,宗教建筑的迷幻,红色卫星的遗迹……无论是文艺爱好者、硬核zhengzhi控还是野外探险爱好者,这本书都能像是中亚菜系里的那种高碳水硬菜,满足你的胃口。当然读的过程中,也仿佛无数次从李娟和罗新们笔下魂穿,从此对内亚的想象里又多了一个切面。如果爱《二手时间》这类苏俄系非虚构,那么本书应该长在了你的审美上。
-
明晖的评论应该是夏日最为深刻的阅读体验了。这本书是作者历经数次漫长艰辛的旅行,在持续的阅读中,在不断的构思中,慢慢酝酿出来的文字作品,绝不是泛泛的旅行作品可以比拟的。中亚,之前是陌生而模糊的地方,读了这本书,她已经在我脑子浮起了大概的轮廓,保守地遗落在苏联解体的夹缝中,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撕裂,不同的人种说着不同的语言,信奉这不同的宗教,在亚洲大陆的中心,伴随着荒漠、雪山、草原和棉花,度过自己的人生走向。从唐朝玄藏的《大唐西域记》,将领高仙芝与阿拉伯的战斗,成吉思汗西征,帖木儿远征明朝未果,再到清朝乾隆平定准格尔,左宗棠收复新疆,再到英国和俄国在中亚的逐鹿,以及苏联的统治,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这块土地已然成为伤痕累累的地方,总是哀伤与荒凉并存!
-
mcjiffy的评论今年读到最棒的一本书。游记就应该如此,把自己融入到当地的历史文化中,去观察、去聆听,又不失自我。仿佛真的带人也一起深入畅游了一番中亚诸国,感谢作者。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北大中文系毕业、曾在《南方人物周刊》等国内一流媒体工作过的青年作家刘子超关于中亚五国游记的新作。子超的游记,融旅游见闻、当地历史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对比与交织讲述,以及人类学视角的民族志考察于一体;字里行间,既能看出对于文字表达的极度认真与讲究,又清晰可见其为旅行做出的阅读、观影、听乐等泛文化层面的丰富功课。很开心中国也能诞生子超这样的一流非虚构文学写作者,他在本书当中的写作表现,个人认为丝毫不亚于何伟的《江城》与《寻路中国》。对于任何对中亚感兴趣或者有意前往旅游的读者来说,本书当为必读参考之作。
-
羊小熊的评论一口气读完,发现其中几篇之前已经读过,但整体还是超出期待。从《午夜降临前抵达》到《沿着季风的方向》再到目前这本,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文体越来越驾轻就熟,历史、旅途经历和对当下人生活的窥探之间的叙事连接变得更加有机和巧妙。作者说没有人与人的互动,旅行只会沦为空壳,深以为然,很多闪光点都是来自人与人的互动。所以非常羡慕作者能拥有一种让旅途中遇到的人敞开心扉的魅力,当然这可能更多地来自不评判、不屈尊俯就、尝试理解和共情的态度(或许中国人能够共情中亚人是很自然的)。|土库曼斯坦这部分读完发现根本没去成,就觉得又惨又好笑哈哈哈。另外一本书读下来就在好奇作者到底会多少种外语……
-
普鲁斯特起床了的评论★★★★☆ 完全抱着如何旅行和如何书写旅行文学的用意通读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可以指点迷津的“教科书”,可以想象的是在现场全方位打开的灵敏感官,对纷繁事实和人性的经验和判断力,在多重时空交错之下的信手拈来,事无巨细描摹的细腻和耐心,踏寻地理版图的意志力,在此刻看到未来、照见世界,对中亚的理解仍嫌太少,此书可以是一个立体丰富的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