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生死课

生死课

作者:袁凌

分类:小说

ISBN:9787532785339

出版时间:2020-1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标签: 暂无

章节目录



蔡姐的苹果树
火屋里的远方
命不好的长安姑儿
古城脚下三人行
路旁的变色龙
擂鼓台下的尼姑

望京病房里的货郎
孤单的爆料人
工人欠钱
矿工雪夜逃生记
拾穗者
有娃子和奥菲利亚


不做浪荡子
智障奴工的儿子
新世界的流浪小孩
寂静的儿童
鹅儿坪的母子
猜火车
老道与少年


探望慈悯
大路旁的湿润
我肺里的真菌
天花
在悲痛最深处寻找宁静
没有故事的盲女
儿童病房里的窗户纸

北大校园里的燕京过客
亭子间里的哥哥
锻炼的父子
父亲的房间
旷野动物园
树上的瘾士

戴手铐的三姐妹
桂姐和秀姐
桃儿过溪
她的房间
志愿者一龙
雪覆盖了这个家族


父亲的最后一个电话
首富之死
抬棺之路
画家头顶的利斧
战栗的少年
血手


编县志的异乡人
有裂纹的肖邦手模
敬老院的“右派”
无梦楼窗前的绞索
樱桃沟的念佛女子碑
我不敢亲吻的头部


被叫走的母亲
忠家公的八字
床与棺之间
找妈妈的奶奶
民歌手大舅
纪念墙上的一家人


最后一瓶氧气
在弟弟坟前
勇儿的梦
草莓地上的林娃
打工女孩的墓志铭
不反光的房屋

拾壹
艾滋病朋友的遗嘱
林中空地的烧痕
一杯香飘飘奶茶
核桃树下逝去的
老菜园
青潭眼中的大鱼
山里的狼狗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译文纪实系列 第1本原创作品

◆关于生死的中国当下故事

◆北岛 金宇澄 罗新 推荐

【内容简介】

《生死课》是袁凌的短篇记录合集,记录了各色生存地面上 辗转的小人物,或是历史地层中叠压的无名氏。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长经历、采访调查,以及公益探访中邂逅的,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有逝者,有生者。他们的人生遭际,或可谓曲折,或简略潦草。生活场景或者算得别致,或者平凡。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袁凌记录这些人的生与死,不仅为了他们的人生,也为了对自我生命的理解。

【推荐语】

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袁凌的写作进一步拓展更自由的空间。所谓芸芸众生,生老病死,而每个生命在大地上都有独特的意义,作者以平视的角度,在朴实的文字中蕴藏诗意,对普通人充满深切的同情。

—— 北岛

卑微者的生与死,很难有机会被认真对待。袁凌用凝练的白描文字,刻画了那些被历史和现实重压下的肉体和灵魂,纪念他们的在世的艰辛与身后的萧瑟,令读者动容。

——金宇澄

世界至少有一半掩映在阴影之下,人类感官却天然地倾向于仅仅捕捉光亮。回避阴影也许可以使我们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但自欺只会让真相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无从认知,越来越不可理解。在少数勇于探究阴影世界的作家中,袁凌以他独有的冷峻与从容讲述这个世界的另一半。或许,一时半会儿能接受这个道理的人还不多:袁凌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些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刻意回避的生命故事,并不是历史的素材,它们就是历史本身。

——罗新

下载说明

1、生死课是作者袁凌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半条面包#的评论
    睡前会读上几篇,也是致郁的,导致我昨晚做了噩梦,梦见背后被穿开一直在流血,止不住地流,医生也不上心给我疗伤,只能自己努力止血。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都有各自的不幸。袁凌笔下都是稀松平常的人物,每个故事篇幅很短,但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每一处的悲剧都会在一个人身上或ta周围暗自复刻,就像这本书名《生死课》——“生死”终究是每个人都要上的一堂课。
  • 那希索斯的评论
    袁老师的好,在于全都是白描。我也说一个我在底层看到的家庭,夫妻俩生了3个儿子,男人是精神残疾,3个儿子1个肢体残、1个多重残、只有1个正常人,多重残的儿子买了个媳妇,媳妇是精神残,2015到现在,5年生了3个孩子,大孩子上了学,成绩不好,有些自闭。男人年轻的时候做的贩卖人口的生意,旁人提起来,只说是报应。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调查记者出身的非虚构作家袁凌的新书,也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品牌丛书——“译文纪实”系列推出的第一部国内原创著作。跟袁凌之前的非虚构作品类似,他在本书当中,仍然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各地的那些普通人身上。他们或忍受病痛的折磨,或体验生存的艰难,或遭受时代的边缘化,或经历宿命般的沉沦。袁凌用他冷静、精准而又带有人文温情的笔法,记录下这些不为媒体关注、不为舆论聚焦、不为世俗议论的“沉默的大多数”的生死瞬间,以平视而极度坦诚的视角,来为他们立传——这种正视和描绘生活阴暗面的勇气,以及一以贯之的草根平民立场,都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五星推荐。
  • 空降小尼玛的评论
    很棒的纪实文学,里面分生死两章,我分两次看完,生是坚强的生,死则是意外或是病死。 里面描述了各种各样令我深刻的小人物,比如不做浪荡子里面的少年,有娃子,学日语的三三,阿鲁阿牛的父亲,流浪者老史,太多太多
  • 劈头士》睁木的评论
    已购。多数篇幅都不大,偶有稍长的。一篇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片段,整本书就是众生相,浮生相,像在为这些显得边缘与底层的人物立传或留影。没有什么刨根究底地深挖,就是让人看见现实,能看见就不容易了。。。
  • 惟伤的评论
    《生死课》记录的这些人物,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有逝者,有生者。他们的人生遭际,或可谓曲折,或简略潦草。生活场景或者算得别致,或者平凡。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
  • 鹤-望蓝的评论
    此前读过作者的《寂静的孩子》,以纪实描述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到译文纪实系列里这本有关国内的必然要读下。这本书以“生”和“死”两个部分构成,记录的都是普通小人物的人生,以完全纪实的笔触道来。芸芸众生,众生皆苦,命运充满残酷与苦意,在读着这些故事时想到从小在农村和底层感受到的一切。患病的,出家的,疯癫的,离经叛道的,消隐于时代的,边缘而陌生,却是时代之下每一张真切的面孔。直面他们的命运也是在面对自我,活着并没有好到哪里,死亡更是沉重。甚至很多故事如此波澜不惊,正如一些命运的消逝无痕,在非虚构的写作下,记录完成记录本身的意义。人生海海,我穿过人潮汹涌,并不能轻易地只是路过。
  • 电话听听的评论
    看这样的书容易心绞痛……书中的众生相,不过是时代车轮下的“草芥”,哪怕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与悲欢。没有多少人在意他们,关注他们,他们的生死,游离于大时代的镜头之外,他们是比普通人还要“卑微”的“可怜人”。有些人活着,顽强的,苟且的,挣扎着活着。有些人死了,默默的,干净的,悲哀的死了。可惜的是这本书的描写还主要停留在表面,浅谈即止,读来实在悲苦,但缺乏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发掘。当然,也许再深那么一点,这本书本身也要隐藏在黑暗中不见天日了。
  • 葡萄的评论
    浮光掠影,这纸上的苦难太浅薄,不过皮肉。
  • clamp7的评论
    不该是译文纪实的水平啊...这散文集啊是
  • 缘叄的评论
    悲观者虽生犹死,乐观者永生不老……没有最初期望的那么高,内容感觉都是故事集一样,分生与死,有几篇诸如艾滋病,抑郁症,精神病等扎心的文字,还是让人看了为之动容,特别是写上海的身边的事情,更有冲击力,人活着要积极些,死了就真的都没了……把握当下吧
  • 行歌的评论
    远往后看约烦躁,不知道记者经历的人生是不是格外戏剧
  • melancholy的评论
    文笔实在糟糕,很多地方句子衔接、逻辑等方面都不对,读不下去。总之,写得磕磕绊绊的。远远远远比不上杨显惠的文笔。
  • 喵叔的评论
    生得艰辛,死也不能痛痛快快地。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我还是第一次看袁凌老师的书,笔法虽然很克制,但时不时就在我心头重重地捶上一拳。 故事中的人都很平凡,按照袁老师的话说,他们的故事似乎找不到一点值得写下来的地方,但这正是他要把他们写下来的原因——活得悲惨的人会吸引到别人的目光,而书里这些“没有惨出特色的人”反而是被忽略的那一群,只能自生自灭。 看书的时候,也常常会走神。看到书中的人挣扎的时候,有时会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认识的人。我的生活会怎样呢?我将归属何处呢?我死后会有什么人念起我呢? 生死这堂课,是要上一辈子的。
  • 上海译文社科的评论
    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
  • twopersons的评论
    写得真好,有感情地记录。另外章节的编选太有讲究了,看完生就是死……
  • 仙境兔子不明白的评论
    下午收到,打开来读,天色渐渐暗下去,大多数人生都是这样,有时他人非地狱,而是镜像。 ------- 叙事的调调我很喜欢。就是有时候结尾总要突然地抒情一下。在我看来其实不用的,平淡的讲述就好。故事本身已经足够动人。
  • 已注销的评论
    袁凌是真的会写啊 晚上看几个小时真的打算拿条绳上吊自杀(不是)/ 还是很不喜欢他叙事的时候没头没尾没有主语 可能这也是他作品吸引力的来源吧 让人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 又倒回去细细品读其中滋味 但还是非常讨厌啊!
  • Vincent的评论
    类似柴静-看见的感觉,描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死和悲情的人生。很大一部分是生存环境创造了这些人悲剧的人生。不自觉又想起来你当象鸟飞向你的山。只有脱离了原来的环境,你才有改变的可能。但是,有谁不想脱离呢?又有谁有能力脱离呢?
  • 爱的雪豹的评论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悲欣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