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推荐序 / 赖建诚
译者序
致谢
.
1. 导论
.
▌ 第一篇 宏观图景
2. 市场整合的决定因素
3. 衡量市场整合水平
.
▌ 第二篇 差异与拓展
4. 地理和“多个欧洲”的故事
5. 欧洲和印度的市场与气候
.
▌ 第三篇 综述与解释
6. 印度和欧洲的经济整合
7. 结论
.
附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王文剑
内容简介
▌以坚实的定量数据,颠覆加州学派的大分流叙事
▌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还原300年欧亚经济演进史
.
果如加州学派所说,19世纪之前,亚洲与欧洲发展不分伯仲吗?
欧洲兴起的“大爆炸”假说,能够得到定量证据支持吗?
市场力量何时取代地理环境,成为塑造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
民族国家及其疆界,对贸易和经济发展有多重要?
.
基于丰富的微观历史数据,讲述大分流的宏大故事,本书是经济史“用数据说话”的典范。与学术界的流行看法不同,本书认为,欧洲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并非源于工业革命,更不能用煤炭和殖民来解释。运用17—20世纪的最新历史数据,作者令人信服地证明:大分流应该追溯到17世纪之前甚至更早。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结构变迁,确立了欧洲的世界霸权,但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已经具备明显的优越特征:更强大的交通系统,更大的贸易流,规模更大、运转更好的一体化市场,更高的生产率,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本书主要对比的是欧洲与印度,但结论和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也适用于其他地区。
.
——————————————
.
▌ Jan de Vries,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彭慕兰《大分流》的核心论断是:欧亚大陆的主要经济体,在1800年之前,经济表现大体接近。如果该论断成立,那么小麦、稻米等基本商品市场的价格行为,也应该显示出类似的市场整合水平。施图德于是利用欧洲和印度的市场价格,来检验这一命题。运用经济学家的统计技术,施图德得出了清晰有力的结论: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以任何指标度量,印度粮食市场都显示出很低的整合水平。因而,欧洲与印度之间大分流的时间,“至少要追溯到17世纪或更早”。将宏大的历史论断转化为可检验的命题,然后收集所需证据,运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合理检验——《大分流重探》是做到这一切的典范。施图德这本书是重大的贡献,应该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
.
▌ Cormac Ó Gráda, 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东西方经济体之间的大分流发生于何时?这是现代经济史中的大问题。罗曼·施图德建立了一个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理论框架,结合最新数据和前沿分析,巧妙而让人信服地证明:在工业革命之前很久,西方世界商品市场的整合,就已经孵育出了高于东方的经济增长率和生活水平。
.
▌ Barry Eichengree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施图德提醒我们,加州学派考察的中国并不能代表亚洲。他的分析发现,在18世纪和19世纪,印度各地的粮价差异要大于欧洲。而地理特征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因为水运成本只是陆运成本的十分之一,而欧洲有便利货运的可通航河流和天然港口。铁路的修建的确促进了印度各地的市场整合,但那要等到19世纪中叶才会发生。施图德对数据的处理十分细致,也运用了合适的计量方法,他的结论完全令人信服。而他对欧洲和印度的两个内陆山地地区(瑞士和普纳)的对比分析,再次显示出了欧洲的优势,表明地理因素虽然重要,但也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
.
▌ Tirthankar Roy,伦敦经济学院——
《大分流重探》聚焦于市场整合与贸易成本,将国际经济不平等的起源之争,导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罗曼·施图德论述老练,统计分析严密,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这是无可争议的大作。
.
▌ Gregory Clark,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亚当·斯密的核心论点是,经济增长产生于有效率的市场。这本新锐著作复兴了斯密的传统,指出有效市场创造了增长,但有效市场仅局限于前工业时代的欧洲。这本书是重要的贡献,帮助我们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出现在西方。
.
▌ Anand V. Swamy,威廉姆斯学院——
《大分流重探》的论述始于亚当·斯密的一个直观洞察:市场整合促进了经济增长。基于这个洞察,施图德比较了1600—1900年之间欧洲和印度的市场整合。施图德有力地指出:体积大、价值低的商品价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趋同,能够反映市场的整合水平。施图德研究的是粮食市场,他运用一系列统计技术,考查了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以及当冲击发生时,不同市场间的价格比率回归至长期水平的速度。全书证据确凿地表明:早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很久,印度的市场整合水平就落后于欧洲。
.
▌ Pim de Zwart,瓦格宁根大学——
现代经济增长为什么发端于西方?施图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对解答这个历史之谜的一个重大贡献。基于坚实的经验证据和严谨的统计技术,施图德有力地证明:更有效率、更加整合的商品市场,是欧洲领先的原因。本作毫无疑问将会对大分流之争产生持续影响。任何对这一争论感兴趣的人,《大分流重探》都值得一读。这本书文笔优美,条理清楚,是进入市场整合文献,以及从大分流角度探讨欧洲和印度经济史的文献的窗口。
.
▌ Bishnupriya Gupta,华威大学——
施图德的研究对象,是亚洲两大经济体中的印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欧洲和印度之间的大分流,能够从市场整合中找到起源吗?基于这两个地区粮价的全新数据集,以两个市场间的距离作为解释因子,施图德对不同市场之间价格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这样的经验分析表明:早在17世纪,欧洲就有了更大面积整合的区域性市场;而印度各地的市场一直是相互割裂的,价格之间的相关性,也仅仅局限在短距离的市场之间,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晚期铁路时代的到来。这本书是对大分流和市场整合文献的重要贡献,也是第一本将印度纳入大分流之争的学术研究。
.
▌ Joshua Sooter,纽约大学——
加州学派认为欧亚之间的大分流发生得相对较晚,且是由生态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造成的。但最近一些学者,利用印度次大陆的数据,挑战了这种观点。施图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其中的代表作。施图德对欧洲与印度的粮食价格,包括印欧内部各地粮价的相对趋同,进行了定量分析,据此比较了欧洲和印度的市场整合水平。施图德的分析证明,瑞士与欧洲粮食市场的整合度,分别要高于西高止山脉地区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整合度,因而瑞士享有越来越大的经济繁荣,而西高止山脉地区“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小且相互隔绝,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下载说明
1、大分流重探是作者[瑞士]罗曼·施图德(Roman Studer)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168 Hours的评论作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可拓展的领域还有很多很多…
-
Larene的评论这就是很正宗传统的欧洲经济史了。贡献是重建了印度1700-1914年的粮食价格数据,并使用这一数据和欧洲的数据对市场整合程度进行了各种测算,结论是不支持加州学派,大分流之前欧洲和印度差异已经很大。研究的切入点很小,关于物价的工作非常扎实,其他内容(交通运输、政治整合对市场整合的影响等)主要建立在物价工作和文献基础上,没有太多新结果也不需要自然实验,相当于从更新的物价出发得出一整套结论(跟Bob Allen一样),重点是测算而不是讲因果联系。作者出身名门(Bob Allen的学生)又深得小领域认可(毕业的时候拿了格申克龙奖,placement是lse的经济史系),不过现在去了private sector——大概也反映了欧洲传统经济史研究的某些现状。
-
Disgorge的评论
-
南栀的评论论据、论点都很扎实,但没有常见的大分流作品的理论高度,感觉无法如赖老所言,成为“大分流的分叉点”。 要是没有这浮夸的书名和推荐语,或许值得4.5星,毕竟研究非常扎实,可以作为量化经济史博论的范本。然而配上这些溢美之词,得扣掉0.5。
-
moritz的评论严谨细致的研究,只要承认数据的可靠性,结论就是立得住的。希望国内研究者也能搭建类似的中国经济史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