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内容简介
西方思想史研究专著。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对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尼各马可伦理学》进行研究型系统解读;并以这部伦理学名著作为切入点,透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整体架构。本书并附有对柏拉图《吕西斯》的解读。
下载说明
1、从政治到哲学的运动是作者陈斯一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A. Makepeace的评论用一位“文化职业人”的说法来评价:“斯一写得太详细了......这让我(期中报告)写啥呢?他基本上把能说的都说完了。”
-
中和的评论斯一新作,期待荷马那本,文学哲学双开双响!
-
陈寅默想读尼采的评论非常清晰流畅,细致严谨。而且是把NE做整体的释读,这种解释思路就太棒了。写论文akrasia参考了释读第六卷第七卷的部分。写得极佳,非常推荐。
-
谬谌的评论详尽充实晓畅明白以至于我完全接受了他的思路而把作业写成了白话版的复读机。 “要是我足够有钱就先买41本支持一下。”
-
哭之笑之的评论第一卷和第十卷的幸福阐发截然不同,是对于人类政治本性和哲学本性固有张力的再现,所以《尼各马可伦理学》全书的思路是从政治到哲学的论述运动。 第二卷到第五卷论述伦理德性。 第六卷以技艺制作的角度区分实践智慧与哲学智慧,并阐述实践智慧。 第七卷作为新的开端,提出比第三卷更高的节制,弥合理性与欲望,为八、九卷提供基础。 第八、九两卷接《吕西斯》论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层次的德性友爱同时满足人类的政治本性(追求整全)与哲学本性(追求智慧)。 最后通过第七卷和第十卷被隔开的两次探讨快乐的差异,至善从良好实践转为哲学沉思。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政治(整全)与哲学(目的)的张力,就是形而上学中“形式-质料”与“潜能-实现”的张力,也就是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普遍形而上学和研究至高神性存在的特殊形而上学间的张力。
-
爪之的评论注脚没怎么停 终于病愈
-
路边自闭青年的评论贵在清楚。
-
贺大懒的评论古代文本的整体性解读总是让人疑虑
-
禺羅克的评论结构清晰条理分明,以后写论文一定要向陈斯一、程炜老师淆习。
-
涅奇卡维奇的评论这本书展示了什么叫“清晰明了”!大二哲学课初读亚里士多德时我完全迷失在文本之中,尤其是《尼各马可伦理学》。当时跟一哲学系的朋友聊,她也表示读亚里士多德勾划是不够的,必须单独做笔记,否则弄不明白。要是当时有这本书就好了,论文就不会写得那么痛苦了!而且当时读《政治学》时很惊讶,好多地方几乎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原话,果然古希腊之后所有西方哲学家都只是在为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写注脚!这次把这本书与原文对照读,真是觉得亚里士多德太丰富了,完全理解了为什么有人愿意一辈子研究他!最有启发的是亚里士多德对“个别本质”的观点:真正的“我”就是我的德性;德性与劣性并不对称,后者只是前者的缺乏,没有德性的人根本就没有“我”。所以这么一来,德性败坏的人谈不上“做自己”,别人也不可能爱TA“本身”,因为根本没有“本身”。
-
Midum的评论以后可能再也不上41的课了,纪念一下。在血气-友爱学方面作出开拓性贡献的重要作品(yysy,41另一本作品题词就来自NE“朋友是另一个自我”,怎么这边连个致谢或后记都没有呢,还等着能不能字里行间读出点八卦..);其实我觉得41对1.7两种解读的调和做得蛮不错的,但为什么这会是NE争议颇大的一点,真的想不明白..
-
苇杭的评论有学到东西
-
坊间流歌的评论在与同道的哲学友爱中,哲学家反过来以最纯粹的方式展现和满足了人性深处的政治需要——拥有最高智慧的哲学家并不需要同道也能够完美地从事沉思活动,正因为如此,他对于同道的需要才在最高程度上是他对于另一个人本身的需要,而他们的友爱也在最高程度上是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