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自序
通往自由电影
历史精神的不坏肉身
没有个性的人
米家山的八十年代:独立电影前传
反对谢晋:20世纪80年代电影政治范例/
扶乩书写
电影深处是故乡
在汾阳,在电影和故人之间
“成人电影”
由静观到介入
保护记忆与自我授权
主体渐显:20年独立纪录片的观察
静观电影与召唤美学
实践社往事
欧宁与缘影会
与欧宁的谈话
新游民电影
与现实的第二次相遇
与朱传明的谈话
电影藏语与藏语电影
香港心像
当地人叙事与纪录片之光
重建电影院运动
电影意志与电影新人
被文本淹没或成全的生活
在介入与沉浸之间
电影界新意和电影终结
品味的较量
未来电影:重返神话时代
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王小帅、万玛才旦、李樯鼎力推荐
《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专栏作家精选评论集
从王朔到郭敬明,从《秋菊打官司》到《我不是药神》
从DV运动、电影院复兴到新游民、二次元Z世代
见证电影产业飞跃,把脉社会文化变迁
编辑推荐
电影是人类意志的表达。近年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得电影越来越超脱于个体创作,仿佛进化出了自己的意志。回望20世纪80年代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本书将“电影意志”的发展与转型过程呈现给读者。
* * *
#王小鲁语录#
◎评《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是一个好的借鉴,它某种程度上避免了观赏时的沉重,但不代表它激发的力量不深刻,而且它是一种更加有效的介入,它的票房就代表了它的社会介入的成就。
◎评《小时代》
“主体性”是“电影政治”的一个关键指标。若以此衡量,《小时代》的创作者缺乏主体性意识,他的人物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但《小时代》同时是一部坦诚之作,它是新一代青年的精神状况报告。只是它不打算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评价和超越。
◎评《不成问题的问题》
范伟扮演的丁主任这个角色相当厉害,他整个人看起来谦虚温和,有时候还带点真性情,却特别圆滑狡诈,他在温情脉脉中把整个社会的组织原则给败坏殆尽了。这个片子为中国电影史增加了一个有力量的人物。
◎评《银翼杀手2049》
科幻片里面,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就是“real”,《银翼杀手2049》里面也一样。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对于自己地位的迷恋,这就是所谓后人文主义气氛中隐含的坚定的人文主义。
◎谈影评写作
在写影评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并不是公正的。虽然你觉得自己很诚恳,但你仍然是历史的人质、环境的人质,我们的思想也是我们自己身体的人质。有时候,所谓影评之争不过是一个有成见的人和另外一个有成见的人之间的斗争。
即使我们反对我们也不应该反对娱乐片或者低俗电影,而是要反对让这种低俗和娱乐成为唯一院线景观的根源。如今聪明人不反根源,却反娱乐,是本末倒置。
◎谈电影研究
在电影研究领域,我们乐于描绘电影作者的力量,但我们也要看到历史的因果,看到一种长远贯彻的意志。历史如同暗河,在生活的地表之下更为深刻和幽邃地流动。
◎谈“电影意志”
“电影意志”有其路线和趋势,虽然它可能在特殊时期,被各种力量暂时改变,但我仍然相信其有光明的走向。哪怕这一点仅为我的个体之信念,但也唯有如此,我们才有继续表达和创造的勇气。
苦难只是转化,而非被消除,但这并非无意义,它造成的流动性乃是人类活力的展现,而这其中的玄妙,其实我们人类并不能完全明了。能够确定的是,好奇是生命力的一种表达形式,因此电影新人的意志难以阻挡。
名人推荐
王小鲁的电影写作并不囿于电影,而更乐意探查语境、呈露机制,追寻深层的伦理想象。——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王小鲁的写作具有宽阔的视野和犀利的洞见,呈现了他对电影历史和理论的驾驭,以及把握文本和语境间错综复杂的脉络的功力。他对影像当下介入的可能性的探索,尤其难能可贵。
——张真,纽约大学教授
王小鲁的文章,从没有高蹈的姿态、炫俏的词藻、泼赖的逻辑、困泛的思维,他只是一个堂堂正正、徒手攀爬的写作者。
——李樯,编剧、监制
王小鲁对电影的研究和追踪,除了文本分析和历史梳理,更延展出了电影的政治。在严肃理论研究和批评缺失的时代,小鲁的孤独和坚持让人敬佩。
——王小帅,导演
王小鲁在不断拓展电影研究的边界,他的文章也就自然地具备了一般同类文章很难具备的深度和广度。
——万玛才旦,导演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小鲁近年来发表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专栏的影评文章精选集。从《庐山恋》《顽主》《流浪北京》,到《算命》《山楂树之恋》《不成问题的问题》,作者以其一贯秉持的美学视野、锋芒毕露的用笔,梳理出一部198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备忘录。“电影意志”是人类意志的表达,而电影仿佛也拥有自己的意志,具有超越电影人向前发展的力量。本书力图展现电影风貌之下的历史因果,引领读者发现潜藏其间的文化脉络。
下载说明
1、电影意志是作者王小鲁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把噗的评论这是讲话稿、博客,还是公号文章?需要文学表达的进修。
-
后浪的评论电影是人类意志的表达。近年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电影越来越超脱于个体创作,仿佛进化出了自己的意志。回望20世纪80年代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本书将“电影意志”的发展与转型过程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
阿梦的评论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王小鲁老师的最新作品,尽管只是一本相对松散的文集,但书名“电影意志”,直接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内在贯穿线索。从侧重社会学和文化研究范畴的“电影政治”,到侧重电影本体论与精神内核分析的“电影意志”,王小鲁的影评与电影随笔文字,一直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这或许得益于他之于学院的电影学博士、之于江湖的市场化媒体影评人与之于体制的电影类事业单位工作者的多重身份。正是基于这样的个人背景,他能够在学术化的电影批评、传统化的媒体影评与网络化的自媒体影评之间贯通平衡,能够在本体论的电影研究与客体论的关于电影的文化研究之间纵横游走,能够在体制化的主流电影话语、产业化的电影营销文字与独立化的自由电影评述之间中立发声。在一个政治主导从未改变,而商业与资本越发侵蚀一切的环境里,这样的文字,实属难能可贵,值得大力推荐。
-
Her的评论干货满满,既有对过去的理解与个人的总结,又有对未来但基于当下的探讨,最大的优点是作者跳出了电影这个框架,将电影与多个社会维度与哲学相联系,电影不再孤单,更加深刻与更加的易于理解
-
久德甲的评论中国电影方面 脑子最清晰的一个
-
草草二的评论最喜欢独立纪录片那部分,谈了很多吕新雨。能出就是胜利,赶紧收一本吧
-
Kisskula的评论被安利了很多很多很多独立电影和纪录片
-
大脸的评论作者娴熟的游走在学院派文学批评和专栏作家之间,更偏爱独立电影,期待能有更多主体性意识强烈的中国电影能发挥影响力。书的前半段回顾和批判了改革开放后电影的人物意识和表达缺陷,随后开始歌颂90年代起步的独立电影,受制于电视普及和对摄影资源的垄断,独立电影只能借套拍和蹭拍电视纪录片的机会成长,随后dv出现、酒吧放映、bbs兴起,让独立电影在制作、播放和评价三个环节舒展开来,迎来春天,但管制和意识形态让主体性的表达不甚明显。进入2010年,贾樟柯为代表的反应山西郊区视角电影崛起,展示了人们在适应城市化进程时激荡狂野和无归属的内心,更是撕开了背后的虚无,小镇青年步入中年也走出了国门。电影是在造梦,在消费主义强势碾压人文价值的时代,期待王小鲁用招牌式的滞涩文字挖出导演不可被言说的价值内核,给出不同视野
-
苇杭的评论意外发现书中某张插图里是我自己。
-
C的评论王小鲁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还在真正做学术的人,他的文字会稍显苦涩,不过真正进入他的电影世界,或许你会着迷。
-
珈琲貓少女的评论言己又 6/1/20
-
Gatsby的评论还不错,对于电影的认识在从头至尾逐渐深化。信息量也相对很多谈论电影的书籍更大而光。依旧有几个缺点,例如文章与文章之间跳跃性略强,主体一直在谈论各种主义与象征,很少谈论电影本身的镜头语言。但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并且会延伸思考的书籍。
-
小道士的评论纪录片那一部分,打开新世界
-
西北化为乌有的评论前半本比后半本要更有启发。“
-
西南季风的评论因为近期看了《气球》,对万玛才旦那篇文章很敏感。没有出乎意料的视点,但“蜻蜓点水”的写法还是有启发。恰困于给影评起副标题,在此谢过
-
图书安利员的评论书籍2037#读的断断续续的,论文与杂志稿的合集,在通俗与生涩间游走,补了些许之前不甚了解的知识盲区,纪录片这里也有所斩获,干货颇多。具有学理性的影评人在这个仿佛人人都是影评人的年代非常稀缺,对比最悬殊的便是最后一位记者对作者的对谈……就很妙
-
IAmWhatIAm的评论无疑是很好的当代中国电影掠影记,个人的阅读体验有扫盲的知识贴也有深深吸引共鸣记录。同时加深认可的一个想法是无关职业及社会身份,只要是认真观察世界努力感知的人想要在世俗游刃有余都是不合理的。
-
半夏的评论这是一本合集,把作者这十几年的文章和访谈汇总在一起。专业性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不必多说,很多观点确实中肯而且理性。从大环境、文化背景、导演出身,聊到了电影的发展和区别。
-
海の女婿WG的评论何为“电影意志”?“电影意志”就是人类普遍意志的表达,而这个意志,就是对抗时间和复制现实,它具有超越电影人向前发展的力量。 ①虽然是一本影评集,但是王小鲁在阐述电影发展时巧妙融入了社会学和人文学的相关知识,并且涉及到电影政治。这是很多当代市场媒体影评人所达不到的高度。 ②影评一般分为两种:首先是一般化的影评,偏向于普通观众的评价。另一种则是专业人士的影评,称作“电影批评”。 ③影评的背后是品味的较量,每个人的品味高低是由很多因素影响与决定的。影评关乎美学品味的提升,也同样关乎社会建设。 ④“电影意志”有其路线和趋势,拥有生命,富有灵魂,又载满希望。虽然它可能在特殊时期被各种力量暂时改变,但我仍然相信其有光明的走向。唯有如此,我们才有继续表达和创造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