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章 论产品开发平台
1.1引言
1.2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1.3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
1.3.1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
1.3.2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
1.3.3产品开发平台的演进动力
1.4产品开发平台——产品、技术和能力共同演进的机制
1.4.1产品层次和亚产品层次技术学习的不同效果
1.4.2产品开发平台的作用
1.5结论
第二章 破解中国核电谜局
上 被放逐的“中国创造”
2.1中国核电的第三轮引进路线的教训
2.2主题一:中国人研发的技术不一定不先进
2.3主题二:三十年的战略颠倒
2.4主题三:被边缘化的“中国创造”
2.5主题四:中国利益最大化还是部门利益最大化
2.6结语
下 “华龙一号”的技术渊源
2.7 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2009—2019)
2.7.1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冲击
2.7.2 AP1000踉跄不断
2.7.3 “华龙一号”上马
2.7.4 西屋破产
2.7.5 中国核电技术的宏图和AP1000的末路
2.8 追寻“华龙一号”的历史根源
2.8.1 披荆斩棘的核潜艇反应堆工程
2.8.2 “军转民”历程的磨难
2.8.3 “华龙一号”的技术源头
2.8.4 尾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
3.1导论
3.1.1从彩电工业遭遇技术替代危机看中国技术政策的教训
3.1.2有关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主题
3.1.3本报告的内容
3.2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3.2.1研发TFT-LCD的动力:“目光远大者”败,“鼠目寸光者”胜
3.2.2一个以日本为温床的全球化企业
3.2.3TFT-LCD工业的成长动力:能力、远见和投资战略
3.3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3.3.1在毁灭中重生:向竞争性企业转变
3.3.2进取型战略的形成:进入TFT-LCD工业的动力
3.3.3北京5代线:获取技术能力的学习平台
3.3.4骑上“虎背”的扩张:不想灭亡就疯狂!
3.4“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
3.4.1“液晶热”: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3.4.2保证中国TFT-LCD工业成功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3.4.3“液晶热”与政府能力
3.5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5”革命
4.1导言
4.1.1中国产业升级的任务
4.1.2“i5”案例说明了什么?
4.2工业背景:创新者前传
4.2.1数控技术的落后
4.2.2复苏之路和内部变革力量的形成
4.3开发数控系统的动力
4.3.1来自领导人的推动
4.3.2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力量:组建上海团队
4.3.3数控技术的演进和后进者的机会
4.3.4合作开放的苦恼
4.3.5差点让关锡友崩溃的“漫长”等待
4.4“i5”的诞生
4.4.1自主开发数控系统的过程
4. 4.2只能在市场上证明自己
4.5“i5”的力量
4.5.1 单个机床阶段
4.5.2 智能数控机床阶段
4.5.3 智能、互联的数控机床阶段
4.5.4 数字工厂系统/云平台阶段
4.5.5 制造系统的系统:正在展现的阶段
4.6 讨论和结论:“i5”革命的性质及其理论意义
第五章 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
5.1导言
5.2中国高铁技术政策的演变
5.2.1高速列车的技术引进
5.2.2 从引进路线到自主路线的“突变”
5.3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及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5.3.1分析技术能力基础与技术引进关系的理论视角
5. 3.2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来源
5.3.3大规模引进与中国工业技术能力之间的互动
5.3.4两员“女将”的故事
5.3.5 自主技术的重生
5.4中国铁路激进创新的动力
5.4.1通向激进创新的道路
5.4.2大规模建设高铁对于高铁技术进步的影响
5.5 以系统层次的创新引领未来
5.5.1 开发标准动车组背后的动机
5.5.2 高速列车开发企业的独立作用
5.5.3 大系统的创新和系统集成者的作用
5.6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产品开发平台”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
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本书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 “自主创新”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是否可行,等等。
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风简洁,破立结合,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后,曾在国内研究界、相关行业、决策层引发强烈反响和关注。
下载说明
1、走向自主创新2是作者路风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吸书鬼的评论作者全篇都是在挑政策毛病!自以为是给出更好的建议!那我也挑一下你毛病,明明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非得啰里啰唆整了一章!浪费时间!章句的中心思想表达含混不清,观点真的是不鲜明,文章都是肉,骨头太少!有些观点终于整明白了,但似乎又没必要!不痛不痒!不重要!登山有n条路,总会绕远的,问题是看有没有达到目的!周有光先生的高铁论层次更高!向前辈学习!
-
吴豆豆的评论就是之前报告合集,大失所望
-
路人甲的评论打广告嫌疑略重,特别是沈机
-
穿风衣的猫的评论风卷红旗过大关
-
马丁路德金刚的评论都是熟悉的人和事,读完仍然唏嘘。
-
bigheadgl的评论伟大的事业
-
cyber的评论自主创新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造福中国人民的必经之路,庆幸自己在这样的时刻读到这样一本书,自强不息才有资本坐到餐桌上好好吃饭,否则就趴地上捡饭渣子吃。
-
红海军元帅的评论前一本书的续集,在理论方面有所深入,很明显(为了回应批评和质疑)强调了一些关键的定义。笔风还是非常之冗长。
-
雲 波的评论看过《光变》以后成了路风教授的脑残粉,在知网找齐了路风教授发的文章,产品开发平台、核电和高铁三篇在翻书前都已读过。本以为液晶显示那篇只是缩减版的光变,抱着重读一遍的心态翻阅,不曾想篇末转向对政府工业行政能力建设的批评与建议,高屋建翎,鞭辟入里,异常精彩;至于对i5数控系统的分析,虽然经过其努力厘清的前景读起来仍然有些互联网行业常见的玄学意味,到底还是比《在线》更接地气。希望能有更多各级决策层人士读到路风教授的书。
-
拿破轮胎的评论观点很明确,不管引进技术或者自主研发,都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学习能力上面,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哪怕全盘引进也无法吸收消化,最明显就是设计规则,很多技术都是依靠缄默知识经验积累,没有这个全过程是看不清中间为什么要这么做。
-
jfkfb的评论围绕产品开发平台是创新的载体展开不同领域的论述,细节干货非常多,路风教授得作品都值得看
-
吴焚舟的评论很有意思也很开眼界的一本书。
-
庐陵的评论文章集,一些案例在我念书的时候已经听过,后面的高铁文章也已在期刊上看过。有理论有经验案例的powerful research,作者的论点一以贯之,更新的是案例。最应该问的问题是:能够引导工业和创新成长的国家理念和能力从何而来?
-
渭水长安的评论人大社的教材大多以字小行密为特点,本书的自大行疏(至少对我个人而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阅读速度。
-
bamball的评论有很多重复,理论论述很清晰
-
飘往远方Qai的评论比较科普的书籍!都是回溯性的论述
-
ivanovic的评论支持路风教授,于调研基础加之理论思考,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同时也勇于打破广泛认识,推翻了中国高铁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值得学习
-
immopiggy的评论虽然分析的工业部门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到有几个跟ICT有关的案例,但是工业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逻辑依然是一以贯之的,必须基于战略、能力和知识的竞争。有时候看着那些“人为”的组织塑造,我们可能会感觉非常难以理解,或许是长期以来的教学书教育让我们相信了那种格式化的组织分析,但是我逐渐发现,现实过程可能跟教科书的教条完全不同。基于实证和历史的研究,总会有这种历史性的力量。
-
June的评论路老师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地吸引人,语言简洁明快,逻辑清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