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本书是《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获奖作品。路易塞利曾获得美国图书奖,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入选“波哥大39”拉美青年作家名单。
❈ “人群中那些面孔涌现;/潮湿、乌黑树枝上的花瓣。”几个原本无关的灵魂,以看似偶然的方式相遇,发现着有关人生和文学的本质。读这本书,就像见证一连串层层叠叠的记忆,它们就像那些骤然出现的面孔,花瓣一般短暂而永恒地展现。
❈ 小说三个时空中展开,三重故事相互交织,最后融为一体。在墨西哥城,一个年轻的母亲正在书写她曾在纽约度过的青春时代。在纽约,一位翻译者拼命想要出版一位无名的墨西哥诗人希尔韦托•欧文的作品。在费城,患白内障而渐渐失明的希尔韦托•欧文,讲述着他和诗人洛尔加的友谊,以及他眼中那个世界最后的光亮……
❈ 写作,就是要拯救被困在狭小空间中的人和生活。这部小说,不仅是关于一个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也是献给写作者的颂歌:每一个书写者的声音和风格,都不可避免地来自过去时代的一个或多个作者。众多平凡的生命,在写作和文字中不朽、重生。
------------------------------------------
《没有重量的人》带有一部分自传色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身在美国的女作家,她和丈夫、一个女儿、一个儿子生活在一起,努力在家庭责任和写作之间保持平衡。小说前半部分写到了她结婚前的生活、婚后和家人的相处过程。女主人公想要出版一位不知名的墨西哥诗人希尔韦托•欧文的书,为了说服主编相信欧文的地位和意义,她甚至伪造了另一位著名诗人翻译的欧文诗歌译稿。有一天,“我”偶然在欧文住过的楼上见到了一个种着植物的花盆,忽然发现这个花盆和欧文曾在信件中描绘的他看见的花盆一样,于是“我”把它带回了家。自此,“我”仿佛和半个世纪前的诗人欧文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联系……
---------------------
这是一本多角度叙述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女性,一个花言巧语的骗子还有一个年轻母亲和妻子的故事,让读者沉迷其中。瓦莱里娅•路易塞利是一位早熟的天才,有独创性的作者。
——弗朗西斯科•戈德曼(Francisco Goldman)
这部书以诗化的方式思考了爱、必死性、幽灵,以及将我们人类的残骸转化为艺术、被创作所拯救的渴望。瓦莱里娅•路易塞利的声音是令人惊诧和独一无二的。她的作品急需我们关注。
——劳拉•凡•登•伯格(Laura van den Berg)
在《没有重量的人》中,路易塞利不仅写出美妙的句子,同时也不断重新审视和打破小说惯例。这让她成为拉丁美洲文学版图上一个令人激动而且不可缺少的声音。
——《洛杉矶时报》
她的写作最大的美妙之处在于,见证那些互相矛盾的故事如何崩塌或者相互交融、合并,成为一个出人意料的整体。
——《洛杉矶书评》
充满了密集的心理活动,激光切割般清晰的语言,混合着虚构、参差的故事线和谜题。
——《华尔街日报》
下载说明
1、没有重量的人是作者[墨西哥] 瓦莱里娅·路易塞利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祝羽捷的评论第一次读瓦莱里娅·路易塞利的作品,小说是非常规的结构,叙事和时空碎片化,几个人物的声音重重叠叠。像幽灵一样存在的角色也穿插其中,可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可能是死去的人,也可能是我们的灵魂。一个意外的母亲,一个中年创作危机的作家,一个乏味的婚姻的囚徒,这条线的故事比较打动我。
-
把噗的评论每开始一小节,都要先想想叙述者是哪位…
-
胡桑的评论从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到路易塞利《没有重量的人》,小说这个问题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路易塞利的小说里,探寻人的存在让位给了人讲述自己的存在。在一个家庭里,在一个正在写作的人,每个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发问,回答,解释,虚构,杜撰,欺骗,每个人都是有脸的无脸的“鬼魂”。读完小说更深理解了庞德《在地铁》那首诗,里面有些那些我们生命里出现过或被虚构出来的人的“脸”的幽影。
-
影随茵动的评论三层叙事空间,历史的现实与真实的虚构。文字的鬼魂,被写作者赋予了灵魂,在交错的空间里融为一体。
-
fushia的评论终于找到了一个对蟑螂感兴趣的作家!好想问问路易塞利灵感是否来源于纽约公寓里无处不在的蟑螂。。
-
晓林子悦的评论整体布置像是复杂的场所回音。最明显的声音,显示的是“她”作为作家和主妇正在陷入危机的生活;另外是他,可能是“她”的创造者,“她”是“他”的小说的主角,也可能是“她”分裂的化身;其他声音混合其间。这些声音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相互交错、重叠、纠缠,出于意识的流动性随时发生方向移换或开辟新的话题。主体—叙事者的难以辨认,加剧了多重发展的可能,以及整个小说世界的悬浮感觉。
-
丛林宜歌的评论起初因为书的大小适合随手一卷在地铁上读,没想到几段跨时空的人生会在地下铁交汇。地铁离死亡的事物更近,让庞德写出《在地铁站》,让两个叙述者跨越时空窥见庞德和彼此,最后时空真的变成了两段对称式叙述中轻轻一戳即破的纸。这些美国年轻作家太会玩文本游戏了,先是写作不断被打断,渐渐叙述声音被自己的人物夺走。这种“会玩”是建立在开阔的视野之上,当她写想以海明威结束《流动的盛宴》的方式或者菲茨杰拉德开始《崩溃》的方式进行叙述时,你得知道她指的是什么(她写到霍默·科里尔,苗师傅《文学体验三十讲》里刚好也有提到这对纽约兄弟)
-
Lilja的评论我们只是记忆,气味,地点,以及他人的产物
-
森森的评论视角好独特,借由主体的存在讲述、见证乃至触发思考自我的存在,结构也很有特色,只言点闪和主角的嵌入一举打破了小说的界壁,很多奇思贯以的通感
-
庆祝无意义的评论像醒着说梦话一样,漫无目的的,自然的,奇妙的,
-
雨涣的评论一直在疑惑,是三个人还是一个人?似乎应该是三个人的视角,却又可以融入一个人的故事之中。拉美文学的美艳在这本小说里尤其突出、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