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兴起与衰落
第二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失落之城
第三章 古本大战
第四章 斯文·赫定:探路者
第五章 奥里尔·斯坦因:非凡的寻宝者
第六章 大发横财的斯坦因
第七章 揭露伪造者
第八章 激烈角逐开始
第九章 冯·勒柯克抛硬币
第十章 “新疆最精美的画……”
第十一章 中国垃圾堆的秘密
第十二章 敦煌:藏经洞
第十三章 伯希和:温和的树敌艺术
第十四章 丝绸之路上的间谍
第十五章 兰登·华尔纳尝试难以置信之事
第十六章 中国人关上大门
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持续半个世纪的劫掠,
让精绝国、楼兰古城、敦煌藏经洞惊现于世;
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轮番踏上丝绸之路,
留下满目疮痍与百年纷争
◎ 编辑推荐
☆畅销佳作《大博弈》《新大博弈》作者彼得·霍普柯克又一力作。
☆精绝古国、楼兰古城、敦煌千佛洞、阿斯塔那古墓群等遗址惊现于世,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佛像,用梵文、佉卢文和汉文等多种语言写成的古卷,糅杂了多种文化元素的丝织物、古建筑等遗迹震惊学界,让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冯·勒柯克等人不顾性命地蜂拥而至、劫掠一空。本书将把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娓娓道来。
☆作者细腻、动人心弦的笔触将带领你一步步深入这片充满离奇、荒诞、诱人传说的土地,感同身受地体验书中人物的狂热、失落、不甘、雀跃和苦痛。
☆本书让我们客观见证斯坦因等外国学者盗窃中国文物的那段沉痛的历史,揭示文物流失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引发我们在当下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思。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奥里尔·斯坦因、德国的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法国的保罗·伯希和、美国的兰登·华尔纳、日本的大谷光瑞和橘瑞超等人,从丝绸之路上失落的城市遗迹中成吨地卷走各种壁画、写本、经卷、雕塑等。他们劫掠中国珍贵的文物,展开激烈的西域古物国际争夺战。作者汇集了这些冒险家劫掠者的历史故事,探寻他们行动的动机。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好书,可读性很强,而且语言简练优雅。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本书是一系列交织在一起的故事,讲述了高难度的冒险、间谍、忠诚、背叛、伪造、贪婪和偶尔的宽宏大量。它也涉及勇气、远见和意志。作者笔下有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阵容……他写的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
——《华盛顿邮报》
那些喜欢生动的探险者的故事,并希望对中亚国家的历史有清晰了解的人,会发现这是一本精彩至极的书。
——《纽约时报书评》
下载说明
1、劫掠丝绸之路是作者[英] 彼得·霍普柯克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瞿起田的评论突然之间发现这本书就是很久之前看过的《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不过装帧真是比那时精美多了。老译本错误不少,不知新译本有否修订。
-
宝木笑的评论这一类的书就像《火烧圆明园》这一类的电影,都不是很敢去看的,因为会特别气愤。就像穿越过去,眼睁睁看着自己家的珍宝,被一群外人抢走或砸的稀烂。霍普柯克将当年肆虐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人物进行了汇总,包括我们熟悉的敦煌洗劫人,以及有些陌生的斯文·赫定等人。有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是霍普柯克有意在写作中着力的地方,那就是他尽量在用一种全面的视角看待那些人。以往只要是欧美版,几乎就是强调那些人的“学者”和“探险家”身份。这是比较拙劣的,因为全面地看一个人和一段历史是最基本的认知原则,也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就好像我们既要看到斯文·赫定探险者和学者身份,也要了解到这位剑桥牛津双料博士,在一战时鼓吹威廉二世的军国主义,二战时又坚定地拥护纳粹的侵略……道貌岸然衣冠禽兽这类词儿不是白发明的。
-
虾米的评论大博弈在中亚文物圈的延续,记录斯文·赫定、斯坦因、勒柯克、伯希和、大谷光瑞等人和机构在中国新疆的掠夺。如果将上述外国人的行为称作对文物的“急性”破坏的话,作者还录下诸多本地人的“慢性”损耗:寻宝人的毁弃、士兵的涂鸦、农民用古老的墙泥种田、刮下壁画颜料当肥料、拆梁造屋、把画像上人和兽的眼睛挖掉驱邪,或者干脆扔进河里或一把火烧掉……作者对斯坦因们的罪行义愤填膺,并且对文物放在外国要比放在中国更好的观点不以为然:它们中的部分要么在大英博物馆地下室堆灰,要么在柏林毁于二战的炮火。但我还是秉持反动的国际主义观点:这些文物乃是全人类的遗产,如果你没这能耐来守护它,还是交给别人来管吧。毕竟,想想文物在中国将要经历些什么:军阀混战、中日战争、国共内战、各种运动,然后是“史无前例”的whdgm。
-
陆钓雪等待瑶宝的评论西域(按照斯坦因用的术语)的珍宝与写本,如今遍布于十几个国家的博物馆以及文化机构。在这些国家里,文物又散落在30多个机构当中。藏品分布有多有少,位于伦敦、柏林和德里的最多,而巴黎塞努奇博物馆与堪萨斯州纳尔逊画廊仅有一幅画和造像。但是尽管在西方及其他地方有多到令人吃惊的丝绸之路珍宝,到底多少人听过西域艺术、敦煌甚至奥里尔·斯坦因呢?又有多少人见过米兰或克孜尔伟大的佛教壁画?见过精美的五彩丝稠(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贸易路线由此得名)?见过丝绸之路寺庙和石窟里那些精美的唐代造像、旗帜与卷轴?悲哀的是,答案是极其少。原因是,除了一处明显的例外,那些拥有重要丝路藏品的博物馆是大部分人接触不到的,包括德里国立博物馆、西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以及列宁格勒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展出部分也极少
-
扭腰客的评论将近40年前的一本书,重新译注出版,修订不少错讹之处。全书最可贵的一点,是对“丝绸之路文物,与其留在中国被愚民破坏,不如偷到外国好好保护”谬论的驳斥。当今文物跨国、跨文化的分布,内在是无可否认的殖民劫掠。
-
酒药女佛的评论神往
-
郁则的评论克制的标题,纪录片的语言,小说的架构,游戏的代入感。掩卷而愤愤,更难受的是连这种学术史普及写作和事实谴责都让外人“代劳”了。
-
的黎波里智术师的评论《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新译本,内容嘛,放在三十多年前是个很好的科普,在如今的社会知识氛围下,有点浅显了,四十年来新刊布的早期档案和调研也无缘更新
-
晓木曰兮历史系的评论伟大的丝绸之路,万恶的盗墓贼,这群国家支持的外国人,带回一车一车的文物。
-
鱼的九思的评论老书再版。看这种书感觉复杂,书名已经表明了作者的立场,谴责斯坦因、勒柯克、伯希和是容易的,柏孜克里克的壁画毁于二战也是令人扼腕的,但中国人自己毁掉的东西不是更多么?有人做系统性的批判吗?
-
HeliumTrois的评论我在这本书边上放着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
-
自导自演102的评论读到各国探险家在敦煌“劫掠”文物,竟然有一点点兴奋
-
煎茶的评论斯坦因、赫定这些人可谓“大名鼎鼎”,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之际,这些外国探险家趁虚而入,在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大肆发掘楼兰古城、敦煌等遗址,掠夺文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其中就包括为人们所熟知的敦煌壁画。读到书中描述,这些承载我们民族记忆的宝藏就在那个年代被盗卖,运往国外,实在令人唏嘘。
-
鸿生的评论本书将国外探险家,对丝绸之路的冒险和抢掠性的文物探查,写做到非常清晰,从细节入手让我们回到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特别是读到斯文。赫定对莫高窟的劫掠让人痛心不已,更让人觉得对自己的历史有种亏欠。当然我们也要重要到,作者还是带有一种西方预设性的观点,读者应该辩证的来思考,那些文物留在当时的中国会有更好的命运吗?
-
咄的评论保护性掠夺。
-
大蕊的评论“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 当然,也不会被遗忘~~
-
空山的评论读得五味杂陈。让人痛心的不只是珍贵文物的流失,更是那么多宝贵资料被压在角落沉睡,以及,更是那个年代国人的无知。至于文物被移走是保护还是劫掠,这是个永远双方都有证据支持的辩题。但是,我更倾向文物应该留在原地,因为离开了创造它的环境和文化,文物的灵魂也就随之消失了许多
-
老醜頹·肥的评论我曾站在倫敦、巴黎、德里、紐約、東京的敦煌藝術品出神凝望,想像祂們經受過的磨難輾轉。絲路失竊並不限於敦煌,還有柏孜克里克、克孜爾、黑水城、尼雅、米蘭⋯⋯劫餘史的講述者更偏重於人物的「英雄」敘事而非「國族」判定:「留在原地或是被劫他鄉,難道不會是新一輪的滅絕?」原著問題多,翻譯有點拙。謝@hinabookhqt #讀而益#027
-
朵朵小时候的评论除了那个美国人勉强算上“抢救性”挖掘之外,其它都是贼
-
二十四桥的评论阅读本书,让我们到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德国、日本、俄国、法国等国家的考古家、探险家打着发掘文物的旗号,沿丝绸之路对我国的楼兰、敦煌、库车等地遗址进行挖掘盗窃,导致无数的珍宝和文物流落到国外,让人痛惜,让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