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
在西方艺术史上,真正优秀的风景画家屈指可数。在那些为人所知的风景画家中,伟大的鲁根达斯无疑是最出色的。他曾经两次造访阿根廷。在1847年第二次阿根廷之旅中,他有幸记录下了拉普拉塔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当地收藏者收藏着二百多幅他当时留下的画作。同时,这次旅行也是对颇为欣赏他的好友洪堡1的否定,或者说,是反驳了对洪堡的理论过于简单化的阐释:后者试图将画家的天赋限制在新大陆上丰富的山脉和植被之中。然而,这种否定在十年前画家短暂而戏剧性的第一次阿根廷之旅中就已经产生,但那次旅行被他生命中的一段不可逆的插曲所打断了。
1802年3月29日,约翰·莫里茨·鲁根达斯出生于奥格斯堡,他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颇具声望的风景画家;他的其中一位先人名叫格奥尔格·菲利普·鲁根达斯,因描绘战争的绘画而闻名于世。鲁根达斯家族在1608年搬离加泰罗尼亚(虽然这个家族源自弗兰德斯地区),并定居于奥格斯堡,因为当地社会更支持他们所信仰的新教。第一位在德国出生的鲁根达斯是钟表匠,在他之后的每一代都是画家。约翰·莫里茨在四岁时就显露出了绘画天赋。这位天才画家在阿尔布雷特·亚当的画室,以及随后在慕尼黑艺术学院就读时都是出类拔萃的。十九岁时,他获得了随探险队去美洲旅行的机会。这支探险队由俄国沙皇赞助,朗斯多夫男爵带队。他们的任务或许在一百年后会由摄影师完成:记录地理发现以及沿途风景。
现在我们需要稍稍回溯,以便对这位年轻艺术家开始的工作有个更清晰的印象。这个家族的历史并没有上文给人感觉的那么长。他的曾祖父格奥尔格·菲利普·鲁根达斯(1666—1742)是这个画家王朝的起点。老鲁根达斯年轻时失去了右手;尽管从小就为延续家族传统成为钟表匠而努力,但是残疾使他无法胜任这项工作。他必须学会用左手控制铅笔和画笔。他擅长表现战争场景,画作中那神来之笔般的精确描绘使他大获成功。这种精确性来自曾经受过的钟表匠训练以及左手的使用——左手并非他的天生惯用手,这迫使他用左手时更加细心,更加井井有条。他笔下的形象凝聚了精致的细节对比,而震撼人心的主题更是使他独步天下。他的资助人暨主要客户是好战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老鲁根达斯跟随着军队从冰天雪地的北极一直到达战火燃烧的土耳其,沿途刻画了国王的一场又一场战役。随着年龄增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版画制作师和销售商,这和他记录战争的技术密不可分。他的三个儿子——格奥尔格·菲利普、约翰和杰雷米继承了这项技术和生意。三兄弟中,老大的儿子叫作约翰·克里斯蒂安(1775—1826),也就是本文主角鲁根达斯的父亲,他继承了家族传统,画下了另一位好战国王拿破仑的战役。
拿破仑的时代过去后,欧洲开启了“和平的世纪”,而鲁根达斯家族的专长也理所当然没有了用武之地。滑铁卢战役时期,年轻的约翰·莫里茨·鲁根达斯初出茅庐,却只得改变人生道路。他从战争画家亚当的工作室转到了慕尼黑艺术学院,学画自然风光。在绘画和版画业,那些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的景色显然更有市场,这让他的艺术生涯同旅行密不可分。不久,他就获得了一次探险的机会,也就是上文提及的随探险队前往美洲。虽然只有二十出头的年纪,但这时,整个世界,或者说,一个有待探索的世界,已经向他敞开,就好像是同一时期发生在青年达尔文身上的故事一样。鲁根达斯的雇主格奥尔格·海因里希·冯·朗斯多夫男爵在穿越大西洋的途中就显露出了他的难以相处,甚至是疯疯癫癫。因此,刚抵达巴西时鲁根达斯就同探险队分道扬镳。他在队中的位置被另一位天资优异的纪实画家陶奈所代替。这个英明的决定给他免去了许多麻烦,因为这支探险队总是厄运缠身:陶奈溺亡于瓜波雷河;而在热带雨林中,朗斯多夫男爵失去了他仅存的那一点点理智。在鲁根达斯为期四年的探险之旅中,他遍历了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米纳斯吉拉斯州、马托格罗索州、圣埃斯皮里图州及巴伊亚州。回到欧洲之后,他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游记,名为《风景如画的巴西之旅》(书中文字由维克托·艾梅·胡贝尔根据画家的笔记撰写)。鲁根达斯因这本书声名鹊起,并结识了杰出的自然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两人合作出版了不少著作。
鲁根达斯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美洲之旅持续了十六年之久,从1831年直到1847年。他不知疲倦地走过了墨西哥、智利、秘鲁、巴西和阿根廷,并留下了成百上千幅画作(据不完全统计,他的油画、水彩画和素描总计达3353幅)。虽然,画得最漂亮的是墨西哥,热带的山脉和雨林构成了最独特的主题;但他长途跋涉的秘密目的地却是阿根廷——那个他整个青年时期都魂牵梦萦的地方,那个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一眼望去和地平线同样遥远的神秘空间。他觉得,只有在那里才能颠覆他此前的艺术风格……他一生中都在追寻这危险的幻想。他曾两次穿越了极限:第一次是1837年,从南美洲西部的智利出发穿越安第斯山脉;第二次是1847年,沿着拉普拉塔河而行。他第二次阿根廷之行更加硕果累累,但却一直徘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周围;而第一次,在某个瞬间,他曾到达他梦想的中心,真正地踏上了这片土地,即使他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鲁根达斯是一位风景画家。他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大自然的容貌学”——这是由洪堡创造的术语。作为一位伟大的自然学家,洪堡建立了一门随他的去世而失传的学科:“Erdtheorie”,或者说“地球的物理”。这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地理学,是大自然的美学,是研究风景的科学。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是一位“整体化学者”,也许是世上唯一一位。他试图从整体上理解这个世界,并认为做到这一点最合适的途径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方法——视觉观察。除此之外,他并不关注零散的图像,而是注重在一幅画面中这些图像的整合,也就是所谓的“风景”。地理艺术家应该通过风景的特点来抓住它的“面相”(这个术语源自拉瓦特2),而这“面相”正是这位博物学者的研究对象。这些特点是系统性的而非孤立的,其中包括了气候、历史、习俗、经济、人种、动物、植被,等等。诸多要素结合在一幅图画中,给观者一个囊括所有信息的直观感受。一切要素的关键在于“自然的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是最基础的一环。因此,洪堡选择了植被种群数量和生长速度都远超欧洲的热带雨林地区来寻找地貌景观。他在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居住了多年,并鼓励优秀的艺术家实践他的理论。这唤起了欧洲人对于那些未知区域的兴趣,旅行画家们的作品自然也有了市场。
在艺术家之中,洪堡最欣赏的无疑是年轻的鲁根达斯。他甚至称鲁根达斯为“地貌景观画之父”,这个评价其实同样适用于洪堡本人。他为鲁根达斯的第二次美洲之旅的准备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议,他们之间唯一的分歧在于鲁根达斯决定将阿根廷列入行程之内。洪堡并不希望他的弟子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浪费精力,在来往信件中他毫不掩饰这个观点:“别挥霍了你擅长描绘奇景的天赋,比如,白雪覆盖的山峰、竹林,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同种类但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群;蕨类、芭蕉、羽状叶棕榈树、竹子、柱形仙人球,开红花的含羞草、长枝宽叶的印加树、灌木状的锦葵目植物,尤其是生长在托卢卡1的猴爪树;著名的‘阿特里斯科2的阿胡胡特树’(一棵树龄达千年的墨西哥落羽杉);在树干上盛开的美丽的兰花——当树干上形成了覆盖苔藓的圆形枝节时,石斛兰的球茎便会环绕周围;几棵倒下的桃花心木被兰花、卡披木和攀缘植物所覆盖;还有高达二十至三十英尺的竹子,长着两列竹叶;蜜熊和龙莲;果实累累的葫芦树;花朵直接簇生于树根上的可可树;落羽杉外露的高达四英尺的根部,形如木桩又似木桌;一块覆盖着墨角藻的岩石;水中的蓝色睡莲;盛开的巴西玉蕊;从山顶上俯瞰热带雨林,在枝繁叶茂的树木那宽大的树冠之中矗立着光秃秃的棕榈树干,就像走廊间的一排柱子,将一片片树林分隔开来;不同形态的香蕉和袖蝶……”
只有在热带地区才能找到大量原始形态的景色。洪堡将形态各异的热带植物分为了十九种;这十九种是按各自形态分类的,和林奈分类法完全不同——后者抽象地区分了最细微的差别。与其说洪堡是一位植物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描绘生命成长过程的风景画家。从很大意义上来说,他的分类系统构成了鲁根达斯的绘画风格。
在海地短暂停留之后,鲁根达斯于1831年至1834年在墨西哥生活了三年时间。随后他前往智利,并在那里居住了八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经历了一段被中断的阿根廷之旅,为期大约五个月。他原计划横穿全国直达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从那里北上前往图库曼省,接着抵达玻利维亚……但最终这个目标却未能完成。
1837年底,鲁根达斯同德国画家罗伯特·克劳斯从智利的圣费利佩德阿空加瓜出发,随行的是一支由马匹和骡子组成的小型马队和两名当地向导。他们打算利用夏季的好天气顺利穿过壮丽的安第斯山脉,记录下所有值得一画的风景。
穿越山脉的旅途仅仅走了几天便已到达一半,不过其中并没有把他们停下作画的日子计算在内。雨水催促着他们前行,而画作则被卷起,裹在防雨布内;雨势并不大,只是绵绵细雨,持续了一下午,使周围的景色都笼罩上了一层温润的湿气。云层很低,低得快要坠落下来,但是一阵微风便足以将云拂走……然后又吹来另一朵,像是天空和大地间存在一条隐蔽的通道一般。在这魔幻般的场景中,两位画家寻找梦想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这趟旅程虽然从地图上看七拐八弯,但是他们却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他们一天比一天经历得更多,走得更远。随着海拔上升,空气变得稀薄,气候也愈加反复无常,眼前只剩下高高低低的群山互相重叠。
他们随身带着气压计,用一只薄短袜估算风速,而两支装着液态石墨的毛细管则被当作测高仪。装着红色水银的温度计挂在拴有铃铛的长杆上,就像“第欧根尼的灯笼”一样。马队有节奏的脚步声听上去非常遥远;虽然这声音几乎难以听见,但仍然引起了阵阵回声。半夜里,突然传来爆炸声、炮仗声和焰火声,它们长久回荡在一望无际的岩石群上,给这些顽固的大石头带去了转瞬即逝的光彩,像是突如其来的祥瑞:1838年开始了,两位德国画家带上了烟花来庆祝新年。他们打开一瓶法国葡萄酒和向导们举杯相庆,然后面朝繁星点点的天空睡下。月亮从磷光闪闪的山峰边缘浮现出来,他们的数羊也随之结束,真正进入了梦乡。
鲁根达斯和克劳斯相处得很愉快。虽然两人都是沉默寡言的性格,但却从来不会缺乏共同话题。他们已经在智利的几段旅程中同行,两人之间总是一片和谐。唯一对鲁根达斯造成困扰的是,作为一名画家,克劳斯的画技实在平庸,这让他无法诚心诚意地赞赏克劳斯的画作。他曾试想,或许因为风景画具有的某种程序性,所以天赋并非必需;然而事实却是,他朋友的作品一文不值。不过,他还是能看到克劳斯除了画技以外的其他品质,尤其是良好的品格。克劳斯还很年轻,有的是时间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他还能享受远足的愉悦:至少这没有坏处。年轻的克劳斯相当崇拜鲁根达斯,而且这种崇拜并非来自携手同游时产生的小小快乐。两人年龄和天赋上的差距难以从外表上察觉,鲁根达斯当时虽然已经三十五岁,但他却很腼腆、柔弱,而且笨手笨脚得像个愣小子一样。而克劳斯的沉着冷静和贵族气质,以及他与生俱来的彬彬有礼,进一步缩短了两人间的距离。
内容简介
《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是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的中篇小说集。书中包含了两部中篇小说:《我如何成为修女》和《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前者接近作者自传的小说,从一个名叫塞萨尔·艾拉、自认为是普通小女孩的六岁孩子视角出发,讲述了发生在小主人公身上的一系列奇趣事件,生动勾画出这一想象力丰富、充满活力、孤僻而自由的儿童形象,同时细致表现阿根廷小城生活风貌;后者以世纪一名德国风景画家在智利、阿根廷采风时所遭遇的奇异经历为主线,在叙事同时,也表达作者对艺术的反思。
《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收录的两部中篇被公认为是艾拉的巅峰之作。这两部短篇小说处理的题材迥然区别。《我如何成为修女》以童年视角呈现成人世界的癫狂和残暴,而女童作为主人公,居然以游戏的态度勾引成人一切的暴力行径,并毫不示弱地成为被残杀的对象,而同名主题小说,完全进入了现实与虚构的分界线,叙述随时可以出入,在令人难以置信的漫游过程中,身为主角的风景画家完全让自己成为了自然的宠儿。
下载说明
1、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是作者[阿根廷]塞萨尔·艾拉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瓦片外婆的评论《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收录了两篇中篇,其中同名主题小说塑造了一种幻境,风景画家鲁根达斯执着于寻求印第安人入画,殊不知,他也成了别人笔下的风景,就像卞之琳所言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