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苹果蚜虫的道路 / 001
手中的男人 / 017
额头前的卷发 / 022
一个人差不多就是一块面包 / 046
一条领带 / 064
夏天的内脏 / 069
猫和侏儒 / 082
胡 桃 / 101
另一种寂静 / 113
鼓膜炎 / 124
最矮小的男人有最大的棍子 / 134
叼在嘴里的草秸 / 139
没有脸的脸 / 143
剃须刀 / 157
猎狐狸用套 / 160
你什么都不要说 / 169
我的头是黑暗的 / 180
桌子上的狐狸 / 192
飞 吻 / 198
丢失的锹 / 204
冷的时候我不能往水里看 / 209
曾经有过一次但不是现在 / 213
胎 记 / 222
马蜂游戏 / 230
外流的城市 / 240
夜 壶 / 251
指甲在长 / 258
透明的睡眠 / 265
黑白相间的天空 / 269
冻僵的浆果 / 277
陌路人 / 284
没关系 / 289
内容简介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
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讲述独裁国家的破碎生活
三十二个场景里的罗马尼亚往事
♝内容简介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情节架构方式,诗化的语言,使得小说 略显散漫,不过透过凌乱、散漫和隐晦的文字表层,是作者深沉的况味。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精准的意象,简练的文字,精准刻画了罗马尼亚当时的生活氛围,媲美电影《窃听风暴》。
◎ 在风雨飘摇的罗马尼亚,一对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她们的友谊因为后者的男友而陷入危机,阿迪娜每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卧室的狐狸皮尾巴短一截……
♝媒体推荐
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
——《大西洋月刊》
叙述有电影般的强度……简短的短句不断积累、重叠,整体上形成一部嘈杂的交响乐。
——《泰晤士文学增刊》
赫塔·米勒的语调中包含着忿怒之气,在书页上震颤。
——《波士顿环球报》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下载说明
1、狐狸那时已是猎人是作者[德] 赫塔·米勒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后浪文学的评论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在那个世界,女孩身上的香水味道像秘密警察。
-
彼得潘耶夫斯基的评论评论家丹尼斯·斯格克(Denis Scheck)描述在米勒在柏林的家中拜访时,发现她的办公桌上装有一个抽屉,里面装满了从她在此过程中被彻底摧毁的报纸上剪下来的单个字母。意识到她是用字母来写文字的,他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真正的诗人的讲习班”。赫塔·米勒的小说由散文化、诗歌化的语言,哥特式的想象力,让人想到安吉拉·卡特和布鲁诺·舒尔茨,怪异的细节、醒目的色彩、罗列不为人知的小物件、迷你的狂欢,不过和卡特的中世纪怪诞相比,米勒更多地勾勒了自己早年生活在共产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生活,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工厂生活的经验如何从巴洛克式的句子中延宕而出。
-
空山的评论没完没了的政治隐喻看到头疼欲裂,但能把隐喻用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啊厉害了,虽然文字阴暗晦涩难懂,但直到历史背景其实就还好,而且越读越顺畅,还蛮过瘾的。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的罗马尼亚,人民贫困饥饿,大搞个人崇拜,男性暴力无处不在,性侵女性,禁止离婚和堕胎,无自由,秘密警察如影随形,精神禁锢使人战战兢兢。但,那时候狐狸就是猎人了,而且狐狸永远都是猎人,这不矛盾。就是,看完以后有点不能直视西瓜了(还怎么下得了口啊! “猎人的头发、胡子和手上的毛是红色的,还有他的脸颊,和狐狸一样。那时狐狸就是猎人了。”
-
阿梦的评论赫塔·米勒的故事不那么容易理解。在她抱以冷眼、距离、隐喻的叙事里,人们生活在处于独裁统治之下的工业小镇,犹如生活在狩猎场无处躲藏待宰的狐狸们。“我只有一个思想 我能和你们换什么 用我的一个兄弟 换一根香烟“;人们在草丛间、工厂的角落里、厂长办公室做的爱;与找寻着背、头、腿的橡皮棒...都是暴力。时间一点一滴过去,政权换了新的主脑。售票员把瓜子壳隔着窗户吐出来,问,来回票?不,单程。
-
后浪的评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讲述极权国家的破碎生活,两个女孩在风雨飘摇的罗马尼亚,等待着她们观望的世界。
-
粟冰箱的评论赫塔·米勒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小说,充满了隐喻、意象跟情绪,句子却不黏稠,有种凌厉的美:“咒骂是冷的,咒骂不需要大丽花,不需要面包、苹果,不需要夏天。”“在一串一串的疣中有痴迷和摆脱,有爸爸、妈妈、亲戚、邻居和陌生人的狡诈。”读这样的文字时,我倒不怎么关心故事情节了,散漫地阅读更加舒服,让人物是诗歌的回响,让细节是迷离的闪光,不必强迫自己弄懂作者每个词语每句话,那样太累。就像参观一座怪梦的宫殿,随坐随卧,随行随止,哪怕只撷取一个玻璃的碎片。
-
alain.proust的评论第二次读,忘记提前看内容简介,差点当作一篇篇相互联系但彼此独立的短篇来读,也产生了和第一次读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政治元素几乎变成了无心的点缀,某种更为深刻的破碎和惊悚却如此恒久。
-
马戏团的评论好久没看到文笔这么好的小说了,值得回味的段落实在太多了。
-
lieerli的评论不喜欢这种叙述 过多的他物描写 叙述的功能降到最低
-
Jonathan的评论不是谁都能喜欢这种叙事手法的,隐喻的、诗话的、散文性的、类比的,读起来不轻松但读进去就觉得真是妙。这些背离常理的人和事是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的常理,读米勒的书一定要知道她笔下的背景。
-
赤色尘埃的评论残酷是朦胧的,爱情、死亡、人性也是,把直面的痛苦折射观看,既无情又坚定。
-
雲隱的评论看似散漫无羁的片段,层层叠叠,包裹这一个独裁者走向终结的故事。充满意向,诗歌般的语言,独裁者的脸通过报纸监视整个国家,却不知被奴役的狐狸已变成猎人。
-
小银的评论诗意的语言下埋葬着对独裁和男人的怨恨
-
滚下楼梯流了产的评论文字很美,如果剧情再弱一点,我会更加喜欢,如果表达的不是独裁相关的主题,我可能会给5星。喜欢的就是这种诗一般的文字写成的小说。
-
江湖骗子的评论充满恐惧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