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原文摘录:
“我正向您太太解释,”芬德勒招呼他说,“您还去光顾那些老餐馆是非常冒失的做法。一旦您在那里遇到与您志趣不同的相识,就会给您惹来极大的麻烦。您太太是雅利安人,她可以去任何场合,但是您——天晓得,我说这些都是为了您的利益,并没有赞同目前局势的意思,当前情况使得我有必要对您提出这样的建议。您最好还是待在自己或者朋友家里。虽然谁也不会真正看出您是犹太人,但是鬼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另外您的小儿子怎么样了?可能已经及早地溜之大吉了吧。哈哈哈,令人啼笑皆非的年代。怎么样,您决定了吗?”
“您听着,芬德勒,”西尔伯曼接过话茬说,“为了最终能够结束这笔交易,在支付两万马克定金的条件下我就把房子转让给您。”
“您不要再胡说八道了。您为何想要敲您老朋友芬德勒的竹杠呢?反正您的钱在边境都要被没收。为了让您满意我甚至可能会多付一些钱,尽管我认为这套房子不值那么多,但我不会这么做,不会通过让钱打水漂的方式为普鲁士国家效力。”
“暂时我根本就没打算要离开德国。”
“唉,真是老顽固,那就随你们的便。我慷慨给予你们的真的要好于当前的行情。德国人民是用犹太人的血液粘合在一起的。可为何偏偏是我的朋友西尔伯曼要成为粘合用的糨糊呢?这我看不明白。逃命去吧。我完全理解你们。”
“人们难道不是在对犹太人犯下滔天罪行吗?,”西尔伯曼夫人问道,“德国人民是用犹太人的血液粘合在一起的”这句话让她感到恐惧,她仍保持着从过往事件中寻求教诲的习惯。
“那是无疑,”芬德勒干巴巴地说道。“世界上发生着很多不幸。当然也有某些美好的事情存在。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其中有人患上了肺结核,有人是犹太人,无论哪种情况他们都是特别不走运的人。现实就是如此。您觉得我在一生中都碰到过什么样的倒霉事?摊上这样的事情人们无能为力。”
内容简介
◆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多少次荒谬的转折
◆一部最早记录纳粹暴行的私人文学作品,一次无望的充满血腥的个体奔逃
------------------------------
内容简介:
柏林——汉堡
汉堡——柏林
柏林——多特蒙德
多特蒙德——亚琛
亚琛——多特蒙德
……
1938年11月9日,德国历史上尤为黑暗的一天。在纳粹的导演和怂恿下,德国和奥地利上演了一幕幕疯狂的反犹丑剧,这是犹太人从被歧视、凌辱到被非人看待,直至从肉体上消灭的转折点,史称“水晶之夜”。
事发当晚,犹太富商西尔伯曼决定卖掉房产逃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恐惧的西尔伯曼登上一列又一列火车,流亡在德意志帝国的铁路上。他一步步失去亲人、朋友、生意伙伴、财产等,并最终失去了理智和尊严。在身陷囹圄之后,只能大声背诵火车的时刻表,似乎那可以拯救他……
这部私人文学记录可能是第一次个体对纳粹暴行的控诉。作为重要的时代文献,它书写了德国历史上黑暗的一章。这部深刻感人、洞察细腻的小说,不仅能使后人接触和了解那段历史,更是对人性的辩护,对希望的坚持!
--------------------------------
编辑推荐:
◆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多少次荒谬的转折
◆一部切身记录纳粹暴行的私人文学作品
一次无望的充满血腥的个体奔逃
◆跌宕起伏,颇似传奇,完全取材于作者真实经历
◆我现在是一名永不停歇的旅行者,我流亡到了德意志帝国铁路公司
◆死神紧跟着我。必须比死神跑得更快。
一旦停下脚步,必遭灭亡。必须奔逃、奔逃、再奔逃。
为何此刻奔跑如此艰难?它明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啊!
媒体推荐:
博施威茨的写作朴实无华,用简单传达出艺术感和力量,真实的人物刻画彰显了现实主义。风格简洁,几乎没有不相关的东西。
——《星期六评论》,1940年
此前,并没有关于1938年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的长篇小说, 《旅人》(Der Reisende)填补了这块空白,用文学表达出个体真实的恐惧与痛苦。
——《法兰克福汇报》,2018年
下载说明
1、旅人是作者[德]乌尔里希·亚历山大·博希威茨(Ulrich Alexander Boschwitz)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陈小憨˙Ꙫ˙的评论后人如何看待特殊和普遍、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种族主义文学中缺少的是对文化建设的愿望,过多地将自我放置在受迫害的位置不能自拔,有时把普遍性的问题误当成特殊性的问题。对反抗的假象让少数族裔爱上自己的不幸。有些问题不是犹太人专属,有些是属于人类的问题。种族问题不能够超越于人的问题之上。后种族主义主张的去种族化和种族多元化更具有实践意义。通过多样化的身份叙述和履行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完成一个人的自由的生命仪式。只有由人类的、人性的视角取代种族的视角,文学的大格局才会形成,大气象才会出现,也将成为人性的文学、人类的文学。
-
海扬尘的评论1939年在伦敦首版名为《坐火车的人》。故事背景发生在1938年11月水晶之夜后,纳粹对犹太人开始有组织的屠杀。主人公是犹太富商,为德国流过血,和德国女人结婚生子,信新教,长相近似雅利安人,崇尚秩序和法律,比德国人还要德国人。虽厌恶纳粹政权,却因一直存有幻想没出逃国外。现在,口袋开始扎起来了。无处藏身的他企图乘火车逃亡国外,在边境遭到失败。相比管理严密的旅馆,火车倒变成他短暂的避风港,来来回回在德国兜圈子。随着朋友的背叛,处境的恶化,财富的丧失,最后他彻底绝望,怀着主动了断的心情自投罗网。故事终止在看守所里,另一个盗窃犯因为装精神病要被实施阉割。这正是纳粹超人哲学的一个侧影——只有强者才有权生存。书里成功传达了逃亡之路阴沉、压抑、绝望的氛围,同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德国人在那个时代的不同表现。
-
马戏团的评论如电影剧本一般,不安的感觉像迷雾逐渐蔓延扩散,节奏把握得不错。
-
陆钓雪等待瑶宝的评论西尔伯曼急匆匆地从后门楼梯下楼,心里暗想,他们也许正埋伏在楼下等我上钩。哎呀,我要是待在原地就好了。埃尔弗里德会被怎么样呢?他开始思量是否该掉头回去。但是有芬德勒在场,想到这儿,他又冷静了下来,这样的安排倒是不错,不管怎样,那始终是个正派人。如果还待在楼上,我肯定会做出绝望的举动来,进行一番反抗,甚至可能真的会开枪。人总得有所行动,不能对任何事情都逆来顺受。可即便这么做了也毫无用处,反倒会适得其反。这是纯粹的恐惧。出于恐惧他会开枪的,这一点他现在很清楚。他惧怕集中营,惧怕监狱,惧怕被严刑拷打。这事关人的尊严,他暗自想到,人是有尊严的,谁都不允许让他人剥夺自己的人格。
-
巴伐利亞酒神的评论柏林——汉堡,汉堡——柏林,柏林——亚琛,亚琛——多特蒙德,多特蒙德——柏林,柏林——科斯琴,科斯琴——柏林,柏林——德累斯顿……这不是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对阵表,这是一个叫西尔伯曼的犹太人的火车流亡路线。本书视角非常独特,却建立在一个黑暗时代的残酷和荒谬之上。作者将自己声嘶力竭的呐喊,以西尔伯曼的内心戏方式全部呈现了出来。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一个德国籍的富有犹太人,在战乱年代那复杂多样的一面。
-
把噗的评论一本几乎“即时”的见证文学,却要在半个多世纪后才在德国出版。写作技法稍显稚嫩,通篇由自由间接话语、对话和心理描写完成,其中对话有戏剧对白的气势。
-
懋的评论内部是纳粹将富商市民西尔伯曼逼迫到四处游荡,外部是冷漠的边界国境,犹太人陷入没有任何支持的困境。“标题决定一切,内容完全无关紧要。”“犹太人”就是这个标题。
-
知不道斋主人的评论“人们可以为了逃避安宁而旅行。但人们也可以为了得到安宁而旅行。”
-
攸川的评论富裕犹太人死到临头还在讨价还价,让人说什么好呢
-
远鸢的评论极具电影感的小说。
-
赵轩的评论扣人心悬 情节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