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序
第一章 始登圣山
山难·1991
最后一次通讯
梅里雪山登山计划
遇难原因
再度挑战·1996
发现遗体·1998
第二章 遇见卡瓦格博
在藏族村落里的生活
酥油茶和糌粑
信赖感
梅里雪山转山之行
干热河谷察瓦龙
守护卡瓦格博的村子
说拉垭口的风
第三章 梅里雪山的四季
山之魔力、山之神圣、山之丰饶
正月里的祭祀
初夏时节割麦子
与遗属们同行
卡瓦格博巡礼
多克拉的雪
通往佳兴山冰川之路
故乡的山谷
春天 两位奶奶离世
桃花故里
生命的延续
第四章 巡游森林与冰川
松茸的清香
大山深处的村落
卡瓦格博的森林
牦牛奶酥油
缅茨姆的冰川
铭刻在山上的足迹
通往牧场的路
第五章 何谓圣山
相约神山之旅
明永村的未来
再聚首
六十年一度的转山巡礼
羊年的转山路
圣地的意义
寻找最后的友人
确认第十六位队员
遗 物
围巾之谜
关于翻过去的这一页
后记
后记(2010年文库版)
后记(2020年中文版)
内容简介
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以纪录片式平实而细腻的文字,壮美与温柔兼具的影像,记录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难,艰辛的搜寻,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山脚下人们的朴素生活,三次转山之旅和当地生活的变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热爱自然的灵魂。
下载说明
1、梅里雪山是作者[日]小林尚礼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ellen的评论读完非常感慨,一座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让更多人联结在一起。看到后记里说村长扎西的女儿在山岳社资助下去了京都大学读书,然后和京都大学山岳社的同学结婚生子,真是感叹命运的神奇。回过头来看,谁能说这不是山的神性呢?
-
小雨的评论当我们谈及“梅里雪山山难”,并非1991年山难的孤立事件。它只是一切的开始,陆续牵出了一连串的事件:随后两年的搜救,1996年的第三次攀登,1998年明永冰川涌现出的遗体,2001年禁止攀登,偶发的偷登事件,2010年开始成为户外胜地的雨崩村……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开阔的坐标系里,会发现当我们讲述这些故事时,其实是在讲述“登山文化与神山文化的冲突”,“中日两国关系”,“神山与原住民”,“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等诸多矛盾
-
birds的评论引人入胜的纪实调查,同时也是一部出色的自然文学。读的时候想到星野道夫,他们因不同的契机奔赴异国的瑰丽神秘之地,潜心聆听民族、文化和自然的声音,共同观赏着面前的冰河森林。每场灾难不外乎留下一个符号,“梅里雪山雪难”留下的是——灵异、神山显灵。但作为遇难者的同胞好友,小林最初偏信灾难源于团队间的决策失误、政治考量。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接触人们的风俗饮食信仰、也切身领受雪山的震慑之后,小林发现他的内心从不登峰顶是宗教考虑转化为真的“信奉有神”,那座顶峰再不是用来超越征服的目标,而是一座需要敬畏的“可瓦格博”神山,终醒悟了人这个物种受制于生存环境。散落在雪山的人名封面设计用心,超100页沉甸甸彩图也增添阅读享受。
-
把噗的评论这书太好了,边看边哭。以为是调查报告,原来是游记;以为是游记,原来是自然文学;以为是自然文学,原来是人类学观察。
-
重尔.张望的评论关于藏族人的信仰,这些年通过一些影像记录,阅读和旅行,几乎已经变成一种溶于血脉的情愫。小林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位神选之子。在队友们无视大自然的威力而全军覆没之后,只有小林一人似乎被神圣的慈悲之心所垂怜,变成山难以后的“通灵人”,得到机会重返现场,通过一段珍贵的实际生活经历,去亲身体会藏族人的神山信仰,重新认识这座当年不顾一切企图征服的高山,究竟如何能从心智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以慑服。小林在山难之后经过多年与当地人的共同生活与内省,方能真正贴近卡瓦格博,看到她的真容。其中细致入微的记录令人感叹唏嘘。如果人能真正带着谦卑之心去体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实原本可以不必付出如此巨大的生命代价。遗憾的是,更多的人只有在经历大自然的威慑并付出代价之后,才能真正放下自不量力的狂妄,变得谦卑,升起敬畏之心。
-
Shirleysays的评论#说书# 这是一本关于登山运动的反思之书。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征服欲不断地膨胀。在梅里雪山山难发生,中日联合登山队十七人殒命之后,作者内心产生了“到底谁才是人类生存的背景”的疑问。在数次返回梅里,找寻遇难者遗体的过程中,作者实现了攀登山,敬畏山,亲近山的思想转变,也彻底承认了山有神性,不是用来征服的。作者渐渐成了一个懂得转山的外国人,并与当地藏民接下来深厚的友谊。说到与自然的关系,现代人类最重要的可能是收敛,而不是发展。推荐~
-
MaY°玫的评论一口气看完。「曾经的登山目标梅里雪山,已经变成了心中的圣山卡瓦格博。」 PS:我曾经对雪山毫无概念,在乐府文化的「雪山书系」里渐渐爱上了雪山和那里的植物。如果纸张能改一下会更好,现在的纸在灯泡下面看会有点反光。
-
番薯藤的评论前几天刚看梅里雪山日照金山的视频,突然发现还有这本新书,迅速买来通勤读完,久久不能释怀。 其实知道梅里雪山是因为马骅的《雪山短歌》,其中写山间桃花,神山大雪,带到91年的山难,当时只是粗浅的知道并没想深入了解。直到看完小林写的这本,回头才发现马骅当年就在明永村教书,也见过小林。围绕着梅里雪山以及卡瓦格博实在是有太多神秘的往事,三十年后,明永冰川倒退近千米,最后一名队员的遗骸仍未确认;曾经执意想要登顶的小林,也在一边搜寻遗体一边拍摄的当地生活之中,体会到自然和藏民文化的融合;作为从未亲临现场的读者,我也因而心之向往。 书中除了小林的大量雪山藏民摄影作品,还有登山队员离世前拍摄的照片,都是从冰川上搜寻到的胶卷洗好而成。心中祈愿的同时,对生杀予夺的梅里雪山,怀抱着更加崇敬的感情。
-
长安的评论朴素动人。
-
smile的评论10月下旬,我和明永村的村民们开始了梅里雪山的转山之行。梅里雪山的转山路,是从澜沧江干流经海拔5000米左右的分水岭到怒江,然后再经过分水岭返回澜沧江的漫长山路。二十天的转山之旅,让我得以用更广阔的眼界去观察这片土地。我们说起在垭口遇到强风的事,他说:“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风吗?在那个垭口上是不能长时间停留和拍照的,因为你破了规矩,所以那是在惩罚你呐。”我发现自己患上了雪盲症,原以为不过就是在雪地里待上几个小时而已,海拔4500米上的紫外线强度远比想象中厉害得多。
-
李厂长的评论万物皆有灵
-
kokomi的评论我去的瑜伽馆有一个日本练习者,他是狂热的登山者,日本百名山去过60多座,都是一个人。
-
老頹肥·廢的评论敬畏本身之外的未知,不能以人類尊嚴(以及蒙昧)為由頭來畫上✅的標誌。從征服到膺服的變化是本書的記錄之旨,這座從未被登頂的卡瓦格博在神/人的對立禁區在宗教信仰的庇佑下請繼續聖潔下去。去過迪慶州卻未前往德欽一睹尊容,有機會來拜見世界遺產。PS:在白銀慘劇之後來讀這樣的登山事故還真是戚戚焉。謝@153607885 #讀而益#072
-
dangswing的评论作者细腻的文字就像在看一部关于梅里的纪录片。其中蕴含着浓郁的情感,但却不显山露水,在清淡的描述里慢慢打动人。卡瓦格博(自然)的神圣与残酷,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温情,都被写进了书里。是目前看过关于梅里,卡瓦格博,登山,最好的叙述。小林尚礼的人生故事,也成了一则传奇,充满了朝圣者的意味。希望第十七位队员能早日找到。
-
伊夏的评论关于白银马拉松灾难,感觉压抑,没有出口,正好手边有这本书,就读一读。虽然不能说阅读有让人纾解的力量(都是人命无法纾解),但至少可以说,人类是在探索及其带来的折堕里整体性地理解自然与生命的。
-
虾米的评论花了两个晚上读完,好看! “梅里雪山仍为无人登顶的处女峰。从1998年到2019年,明永冰川的末端后退约1000米,冰川表面的海拔高度约下降30米。”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从“梅里雪山”到“卡瓦格博”,人对自然的了解从来不是靠征服来实现,而是靠生活在此处、浸淫于当地社群和文化之中、敬畏自然和“神的领域”、承认人的渺小才能慢慢建立。梅里雪山的山难以这种决绝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人永远不会放弃试探神的边界,因而也永远在向自然之神献祭生命,这也许也是人性里解不开的结。遗骸的照片非常震撼人心。
-
大菠萝不住海底的评论纪录片式的文字,克制又不失温情。照片给整本书加分不少,期待出一本影集。
-
跳的评论灾难之后如何与创伤共处?顺着小林尚礼的叙述来到卡瓦格博,成为扎西的家人,拾殓旧日伙伴,巡游森林与冰川。糌粑、杜鹃、高山牧场、神山何以称为神山…一切都变得可知可感。一直读到后记小林娶妻生子,白玛次木留学日本最终定居,我好像也渡过了这完整的30年。
-
列文的评论书中开篇大概还原了登山史上最严重的山难之一1991年卡瓦格博攀登的始末,说是大概,是因为17名中日登山队员的集体遇难(全部遗体、日记胶卷遗物都在数年后才陆续发现)导致的叙述者缺失……但最令人动容和忘怀的,还是攀登事件本身对当地藏民和生活、遇难家属和友人所带来的持续的、不可逆的影响,小林尚礼和村长扎西所尽的人事,也让一切得以有机会化解、充满希望吧。#梅里山难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