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目 录
序 / 荣新江
导 言
一 从京畿民辅恒的人生史说起
二 本书的研究对象
三 关于书名
四 相关研究回顾
第一编 聚落地理
第一章 京畿地区的自然地理图景
一 地形地貌
二 气候、物产与水资源
第二章 唐长安的基层聚落形态
一 城郭内外
二 唐长安城内的基层聚落形态
三 唐长安城市坊里制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运作
四 唐都长安“无乡里”说与“二重构造”
五 规划与顺应:对城中乡的一种解释
第三章 唐万年、长安县乡、里、村新考
一 前续考订
二 新出墓志对乡里村的订补
三 几点思考
第四章 唐京兆府畿县辖乡、里、村新考
一 乡里村坊制在畿县的实施
二 畿县辖乡里村补考
三 畿县辖乡数的变动
第二编 户口居民
第五章 京畿乡村的人口数量与居民结构
一 乡村人口数量蠡测
二 乡村居民的稳定性与流动性
三 京畿乡村的居民结构
第六章 京畿士族的城市化及其乡里影响
——以京兆韦氏、杜氏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韦、杜二姓的城市化:京畿士族“中央化”的表现
三 “乡里有吾庐”:韦、杜家族对乡村根基的维持
第七章 中唐文人官员的长安城乡生活体验
——以白居易为例
一 城乡“连续统一体”
二 白居易畿尉生活的时与空
三 民生与赋役:畿尉的乡村体验
四 贞元、元和中白居易的长安城乡观念
第三编 基层控制
第八章 京畿区的行政控制层级及其特点
一 “京畿为四方政本”
——京畿府县官的选任
二 行政控制层级
三 越级的沟通:上诉与下达
第九章 京畿乡村的“有力者”阶层与社会控制
一 乡村的“在地有力者”及其社会功能
二 乡村的“外来有力者”及其角色
三 皇权、官僚制与控制达成
第十章 京畿乡里的户口控制
——以唐前期为中心
一 户口迁移之禁与开禁
二 京畿乡里的客户与括户
第四编 生活世界
第十一章 家计共田园
——京畿乡村民众的经济生活与生计
一 一户标准小农家庭模型的构建
二 财产与生产资料
三 农桑生计
四 小农户的年收入
五 小农户的年支出
第十二章 环长安区域的民众信仰与神鬼世界
一 一方土地,两重世界
二 环长安神鬼的分类、分布及其活动范围
三 唐人头脑中环长安神祇世界的谱系与统治秩序
四 人界与神界的交汇
五 长安乡村之鬼怪害人
结 语
一 京畿在唐帝国
二 唐帝国在京畿乡村
三 从京畿区看中古城乡关系
参考文献
后 记
地图目录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唐代,长安是全国的首都,东亚的政治中心,物质文明闪烁、外来文化交融;由于资料的缘故,学界对其研究远不及西陲边城敦煌、吐鲁番。近年来随着城市考古的进展,石刻墓志的刊布,唐人诗文中都市信息的再发现,长安城市社会的研究迎来了新契机,有“长安学”的诞生。
在中古中国,依据物理形态划分的城市(郭)与乡村(野)具有连续统一性(Urban-Rural Continuum);就长安而言,城市与郊乡共同承担了帝国核心区的角色,作者将都城与周边乡村作为整体的“大长安”,从区域史的视角,展现既是唐帝国中枢所在,又具有地方立场的京畿区域(尤其是乡村区域)内,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融合及矛盾、冲突,各阶层民众生产生活、安守流动、思想信仰之全景。书中重点剖析韦、杜家族为代表的京畿士族,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官员的长安城乡生活体验。本书是新时期长安研究的综合与创新,是中古乡村社会研究的厚重之作;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城乡关系亦作出了贡献。
下载说明
1、长安未远是作者徐畅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三清喵的评论与赵宋相比,中古的优越性在于,即使讨论毗邻京师的乡村,也会重视宗教的社会影响。与之相反,赵宋即便讨论崇道世家的乡村世界,亦能对其宗教信仰付之阙如。令人困惑的是,徐畅女史对理论建构相当热衷,许多区隔似乎太过绝对。譬如,将神分为自然神与人造神,试问哪个神灵不是人造的?作者推崇的武雅士,不就强调神界是人世的映射么?树神之类,与狐妖之流的区别亦非天壤,本质均系精怪。304页将“地仙”归为自然神,恐非,道教五等仙中就有“地仙”。313页称“本书试图还原一个儒佛道以外,环长安本土的神仙世界”,然而最终又“仍可见道教仙官的影子”。325页通过故事中精怪为害,推出鬼怪不得世人好评之缘由,岂不是颠因为果?按照现实映射论,正是世人讨厌鬼怪,才有鬼怪为害传说嘛。
-
Chillphone的评论望热评第一解惑:“长安未远”标题为编辑所改,后记当中言之甚凿,不知作者从何处掩耳盗铃?
-
惟文字间的评论既然长安未远,写乡村云云难道不是掩耳盗铃?
-
Charlotte的评论永远喜欢畅畅老师!! 将近一年来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最吸引我以及令我敬佩的是老师渊博的学识、中古史领域广博的学术兴趣、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和作为女性学者从容优雅的魅力。虽将离别,但由衷地希望以后可以再有机会继续跟随老师学习~
-
于意云何的评论造出这么多概念,引入这么多理论,真的有必要吗?
-
如是如是的评论略有胶柱鼓瑟之感。谨慎有余,创见不足。
-
danyboy的评论徐畅君这本探究唐代长安郊区及周边乡村社会的著作,依然保留了其博士论文的特点。在引人入胜的导言之后,第一编《聚落地理》基本以考订补正为主,是纯给专业人士看的,也是奠定本书学术价值的基础。普通读者如我,可越过此编。第二编是士族及士大夫在长安周边居住、为官的生活,以及与长安之间的关系、经济与政治逻辑,勾连文史,抚今思昔,就很好看了,特别是白居易一节。第三编强调的是长安对京畿的控制与京畿内部的权力关系,第四编讲京畿居民的生计和观念。总的来看,后三编并没有着意构建理论,也没有追逐概念,而是非常规范的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做细致化和填补空白的工作。唐代京畿与今天北京郊区、天津河北都不是一回事,又都有些相似性,细致的将其表达出来是学者的工作,至于如何理解,那就是读者的事情了。
-
流惜子的评论十分精彩,是自己还在蹉跎唐史时想做出却无力的那种研究。史料存世的多寡虽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学所能呈现的画面,然而好的史家绝不会单纯为史料所困,而是能在思想上突破常人无法逾越的障碍。虽然现存的材料无法充分支撑本书的研究设想,最终成型的结果也还稍嫌角度俯视,但作者在整体方法上做出的突破,一定会为唐代区域研究带来新风。略有疑问的是关于结论,使用共同体概念本有诸多条件限制,对于唐代京畿这个作者也承认朝廷政令贯穿至下,社会中非官方组织力量薄弱的区域,如何能被称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呢?如若可能,突破或许在文化认同的考察上,那么唐代区域研究其实还有广阔的空间。
-
梵鵠的评论我仔细一寻思,这理论和概念怎么就算多了? (先搞墓志,回来再评)
-
Thetis的评论徐畅老师写得很扎实,而且很有挖简人的特色(虽然相关部分我都没怎么看……x) 但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聪明”,该出结论的地方没有出结论。比如韦杜两家作为京畿士族,相较于其他区域的士族有什么特殊性和普遍性?大家都向皇权集中,这是士族的普遍性;韦杜作为扎根京畿的士族,皇权的拉力没有将其乡土基础连根拔起,这是京畿的特殊性。这本书不就是应该着重强调这些普遍性和特殊性交汇的地方吗?徐畅老师把资料一铺开,呼之欲出的结论却不给,让读者自行判断哪些是普遍性哪些是特殊性,读着总是短一口气…… 最后,这本书的宗教部分确实写的浅啊?徐畅老师并不是宗教史出身,社会史能够旁及到宗教已经不错了,热评指出来的问题本就属实。怎么到有的人嘴里就是“一看没写过硕博论文”……没写过硕博论文还不让写豆瓣评论了是吧?奇奇怪怪……
-
霜涯的评论我只想吐槽一下热评第一的那位xx喵,您恐怕是还没真正写过一篇硕博士学位论文吧?一,学术的基础就是分类,但没有一种分类是完美的,挑这种分类问题实在不符合您的学术人设。二,从文本中鬼怪害人的桥段推导出唐人对鬼怪评价不高,是从文本推结论,是书的逻辑有问题还是你没看懂?
-
Vincent的评论搭配萧公《中国乡村》对照食用效果加倍哦。
-
喝白酒伤身体的评论基层控制和宗教信仰的部分最有意思,其他部分像大型研究综述。而且总感觉作者过于信赖墓志和传世文献。
-
团长24579的评论越往后读越有趣!
-
夷则十三的评论京畿区域社会史,对乡村的讨论且并未完全摒弃长安。但是如结语所说,既然单独讨论这一乡村区域,那何必不多些讨论于唐宋变革下城乡区别发展这一趋势?不过作者对这方面讨论已经有好的概括了,期待接下来有更深的阐发
-
正字员外置的评论内部几个部分相对独立
-
Perserkatze的评论重点看了韦杜家族的城市化(对比山东士族感觉会更有意思?),白居易的体验,乡村控制,长安附近乡里的双重作用。
-
极度蓝旋风的评论不知现在还有无京畿之地,京畿之地的隐退是否是另一种“皇权已下县”的表征呢?
-
贪婪妄过的评论本书对长安周边京畿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长安城的基层聚落形态,坊里制有具体详细的分析,及相应的城市乡村聚落形态对应具体的基层管理机构和官员——坊长、里长等,及这些官员相应的职能,分析唐代京畿乡村流动性的时候对不同时期乡村人口的流动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土地分配是否充足以及人们的安土重居的心理情况。及政府对乡村人口流动的控制。“在地有力者”,文章分析了乡村中各阶级的组成情况,各家族势力对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维护。以及京畿乡村与长安之间的沟通渠道,以白居易为例分析城市和乡村不同体验及生活感受,以使读者切身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区别。生活世界一编对农村家庭具体收入细节进行分析,以及对长安城周边的鬼神世界进行分析。
-
弋的评论为数不多的中古地域社会史,研究能细化到这种地步,展现跨学科的眼界和功力,属实不易,应该说,作者通过大量诗文、笔记小说、石刻铭文等史料让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隋唐长安人”life world 的各种情态。本来五一就入手了,拖延一月才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