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重建中国社会学

重建中国社会学

作者:周晓虹 编

分类:文化

ISBN:9787100194891

出版时间:2021-5-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标签: 社会学  学术史  口述史  中国  思想史  商务印书馆  费孝通  社会   

章节目录

第一辑
金耀基:探索现代中国的伟大转型
李沛良: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与“两岸三地”的交流
林南: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杨中芳:做华人本土社会心理学的推手
叶启政:在理论的原野上仗剑天涯
第二辑(上)
包智明:像费老那样推动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邴 正:欲观世变,文化如鉴
蔡 禾:透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
关信平:用学术观照民生,以实务关怀社会
胡 荣:与国际接轨,打造社会学学科规范
雷 洪:社会学是我的一种信仰
李路路:在哲学的“助力”下审视社会
李培林:关注转型和发展中的中国社会
李 强:天下第一等的好事还是读书
李友梅:不断从实求知,推进中国社会学话语建设
刘林平:出入会场,不如进入工厂
刘少杰:寻求经验研究与理论概括的综合
刘世定:所谓学问:历经变迁而诚心不改
马 戎:中国的民族团结,需要各民族一起努力
彭华民: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宏观叙事与个人体验
第二辑(下)
邱泽奇:鸿蒙借手,织茧砌墙
沙莲香:探索中国民族性的变迁轨迹
沈 原:转型社会的学术叩问
宋林飞:做经世致用之学问
苏国勋:学问即生活
苏 驼:我与中国社会学:大时代赐予的缘分
王思斌:开拓中国社会工作的大漠荒原
谢立中:追寻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理论
谢寿光:一个学术出版人亲历和见证的中国社会学重建
翟学伟: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普遍性
张 静: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张乐天:旦复旦兮,扎根真实的中国
张文宏:我与社会学:志趣引领的人生
周晓虹:邂逅时代,或如何寻找我们的志业
周 怡:我与社会学的不期而遇
第三辑
边燕杰:挖掘本土知识,创新科学理论
谢宇:格物致知,观世穷理
赵鼎新:在动荡的时代中锚定历史
周敏:从唐人街开启的移民研究生涯
周雪光:本土与国际间的“越界旅行”

内容简介

本选题全称《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旨在通过访谈自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例如苏国勋、周晓虹、边燕杰、赵鼎新、周雪光、林南、谢宇、叶启正等人,探索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选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最好证实,将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下载说明

1、重建中国社会学是作者周晓虹 编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陈大春的评论
    前天下单,昨日中午到货,坐在床上从2点一直读到8点。非常棒的书,是一份未来会被人反复查阅的宝贵资料。里面一些八卦令人印象深刻,比如zdx老师谈他当年想去fd大学教书结果被领导浇一盆冷水。可以想见的是,哪些人入选是一件非常伤脑筋的事,也必然会得罪没入选的人,所以体制内大佬基本都入选(但这也造成个别口述质量明显低于其他),但孙立平、郑也夫、李银河和郭于华的缺失还是有些遗憾。书前面的照片很宝贵!
  • 书蠹的评论
    绝对是好书
  • 纪恩同学的评论
    果然圈内人已经开始争吵谁入围谁没入围学科史榜单了
  • S君的评论
    超出预期,本以为只是社会学学科重建的历史经过,孰不知更多的是第三、四代社会学者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以及为学感受。从中可以读出许多有趣、真挚的内容。“岁月飞逝,成绩安在?把酒临风,宠辱皆忘。”
  • Creative的评论
    社会学主要涉及科学主义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 百度百科
  • 猫太奇的评论
    这些学者们的人生经历真实地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与社会变迁是紧密结合的。作为社会学学子,读的过程中有种学科使命感油然而生。读后可以获得一些基本认知:中国社会学重建历程;知青生活;中国改开前后的社会变迁;社会学本土化讨论;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之争;不同学者各自的标志性研究。
  • 山海的评论
    里面更多是这些学术大佬的个人口述史,明显有些更具有研究价值,也更真诚的讲述自我,这本书我看的很细致,值得再三翻阅来查阅。社会学人的诞生充满偶然,可能是一本书,一位老师,一个大学,就让他们的未来走向不同。一次改革,一场高考,一个教职,成为大佬之前,他们也不知道过自己的命运将会何去何从。从这个角度,我们何尝不是当时的他们,只是很难有他们的勇敢与气魄了。
  • 楼水近的评论
    重新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