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致谢 / i
引言 / iii
1 父亲赠予的马儿 / 001
2 母亲的哮喘 / 007
3 沙滩先生之子 / 019
4 首任出版商 / 041
5 现实以下主义的起源 / 055
6 写手 / 111
7 两位异见人士和一个孤独的高乔人 / 137
8 帕拉真正的继承者 / 151
9 做事奇怪的罗贝托 / 161
10 预先的热情 / 173
11 冒牌遗嘱执行人 / 187
12 当波拉尼奥杀了一个光头党 / 219
13 “现在大家都能说自己曾是波拉尼奥的朋友” 249
14 与女性们的故事 / 269
15 最后的日子 / 317
16 塞壬之歌震耳欲聋 / 345
17 小波拉尼奥们 / 357
18 马里奥·圣地亚哥和垃圾艺术 / 391
译名对照表 / 411
内容简介
★波拉尼奥,比肩马尔克斯,文艺青年的新偶像_ 苏珊·桑塔格x余华x毕飞宇x格非 挚爱作家
·
★聚焦波拉尼奥的口述与访谈 ———》 中文版重磅面世!_ 这本口述访谈录,从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在众多声音中,波拉尼奥显影。
·
★《2666》《荒野侦探》标配读物_ 波拉尼奥的大量创作素材、创作原型在这本众人口述访谈中,一一揭露,出版前后谜团一一展开。
·
★写作x青春x流亡x爱情x拉美文学圈x现实以下主义x冒险,让你在此读懂波拉尼奥!_ 本书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 内容介绍
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诗人、小说家,当代西语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中国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本书作者莫妮卡在与波拉尼奥由书信往来构成的访谈中,成为波拉尼奥的挚友,对波拉尼奥的人生和内心有很深了解。
这本口述访谈录,从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它是断片的、忧郁的、零星的,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
————————————
▼ 媒体推荐
阿根廷《民族报》
这部作品的贡献在于,能让你看到神秘背后、现实一面的波拉尼奥,他甚至就在读者的手中。
·
阿根廷《共和报》
这本书对于波拉尼奥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宝藏,翻阅完472页后,你会发现波拉尼奥就活在你眼前的每一章节中。
·
墨西哥《至上报》
在畅销书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逐渐忘记如何去了解一位作家在历史上代表的力量。在波拉尼奥逝世近20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能够帮助你透过波拉尼奥,追溯拉丁美洲文学的重要意义。
·
智利《合作》
.这本访谈录是目前为止最接近波拉尼奥传记的一部作品,首次向读者揭秘作家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的种种细节。
下载说明
1、波拉尼奥的肖像是作者[阿根廷]莫妮卡·马里斯坦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de l'œil的评论封面很丑,简介把波拉尼奥说成文艺青年的新偶像很low,但架不住波拉尼奥太屌了。我想用阿图罗的口吻说个脏话应该没什么问题。
-
章昕颖的评论每一个曾被青春的幻象与激情,曾被文学、词语、影像击中的人,每一个在沦落处境中仍能冷酷地洞察现实,且对人生抱有黑洞般巨大想象力的人,都会在这场波拉尼奥的放映会上,再次被他迷住,在责编这本书时,我也如此,这是个具有黑洞般能量的人,在他面前,常常是沸腾和失语。唯以此书,这场多声部纸上纪录片,来在他离去之日,再次召唤他。在众人声音中,波拉尼奥显影。
-
Rabinowitz的评论整本书的行文气质是对《荒野侦探》第二部分的回应。波拉尼奥并不介意把自己曾经的生活展示在大众面前,他作为诗性的小说家的形象是他一切创作的起点。然而这本书在解决了我许许多多完全出于某种下流的窥私欲的疑问之后又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浪漫化了自己的生活,然后在黑暗中与无数好的或者坏的鬼魂并肩行走。以及一个有点黑色幽默的事实在于,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波拉尼奥做的海鲜饭应该真的很难吃。
-
IWTKYLTDITM的评论这本传记、访谈、评论交织的文本与它的题目《波拉尼奥的肖像》完全匹配,非常好地和中文世界已出版的波拉尼奥作品互作注脚。翻了十几页我就几乎流下眼泪,再翻几页又拍着大腿哈哈大笑。感谢这本书为我短暂地带回波拉尼奥的在场,让我短暂地不再因为这个令人无法忍受的世界念叨“波拉尼奥在这儿就好了”。
-
夜河的评论要是波拉尼奥在这儿就好了。是啊,我们多少次这样想,在这个令人无法忍受的世界。
-
番茄盖饭的评论既然是捆绑销售,那我就来捆绑谈谈。波拉尼奥本对比卡佛本给我的感觉,卡佛本主要探索的是卡佛(他是作家中的奴隶派五虎将之一)的文学,波拉尼奥本给我的感觉,探讨的更多是文学背后的波拉尼奥(他是作家中的潇洒哥)。这也许也是两个作家的区别,卡佛的一生是为文学而做注解,而波拉尼奥,文学只是他的人生注解之一。波拉尼奥,“他自诩为一位文学人物,在虚构的领域倘徉,尤为喜欢以英雄的身份进入,却以牺牲者的身份离开。”他的《荒野侦探》,《2666》应该传得下去。
-
把噗的评论“给你一个热烈的拥抱,记得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别喝酒、别抽烟,多花些时间给巴赫、维瓦尔第、莱尔帕尔迪和德布林。”
-
牧羊的水鬼的评论他的生命和他的作品一样,是这个星球最迷人的奇迹。
-
李厂长的评论看的过程中我还去找《2666》和《荒野侦探》来看,读书就是越读发现自己懂得越少,了解的事物不过凤毛麟角
-
澄江堂扫地僧的评论此书绝对是赠与波拉尼奥书迷的一份礼物。看到“可以说他走时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我就开始鼻头一酸,但又被书中波波很多幽默的行为逗得无声大笑。波拉尼奥推荐的书,波拉尼奥的12条建议,波拉尼奥的一些我不知道的生命轨迹,读完之后统统印于我心。他是大家的波拉尼奥,他仍活在大家心中,如此就好。(另:建议在至少读完《荒野侦探》后读一读这本书)
-
武陵鱼捕人为业的评论如果说《荒野侦探》中贝拉诺的形象是向外无限发散的、拒绝任何触摸的刺猬,那这一本中的波拉尼奥就是翻转过来的、试图圈出一个轮廓的贝壳。米沃什在回忆录中写道:“传记就像贝壳,贝壳并不怎么能说明曾经生活其中的软体动物。”那些出入波拉尼奥小说与生活的人们所勾勒出的最终不过是他坚硬的角质。我们对波拉尼奥的迷恋就像是不满足于欣赏一颗珍珠,连贝壳都要找来一起端详。
-
晓林子悦的评论波拉尼奥神话是怎样诞生的?答案在书中。夸张地说,这部作品就是大咖“波粉”对偶像的纪念册。在这些声音中,波拉尼奥不见得就能显影,强光的多重折射有时候会让身影更加难以捉摸,这种难以捉摸或许就是波拉尼奥的最大魅力。现实以下主义和“文学爆炸”后的拉美文坛图景,以及波拉尼奥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在本书中得到呈现。个人生活方面,波拉尼奥竟然曾经为情自杀,女人们应该试试和一个拉丁美洲男人谈谈恋爱,因为他们是最棒的,波拉尼奥如此说。
-
伊夏的评论“如果世界上有嫉妒心比赛,智利人肯定能拿第一。”我大笑。波拉尼奥真有趣,年轻气盛的有趣,敝帚自珍的有趣,不屑一顾的有趣……他都有!拉美人好有意思(而且居然也把不成熟的年轻人称呼为“草莓”,和台湾的“草莓族”不谋而合了!),讲话又毒又准。
-
mumudancing的评论如果有一个作家能让你在热闹的人群中忽然流泪,一定是波拉尼奥。
-
尘鸿的评论如果你闲得蛋疼,就继续读这本书吧
-
鼠的评论被追寻的波拉尼奥,与他相关的人和事逐渐清晰,他自身的依然充满留白,众人口中的形象多少有点矛盾,是刻意为之也是条件所限。当然也有共识,比如他读过了很多书,和同行尤其是智利同行的关系不好,以及与常人不同的幽默感。还有什么?《佩恩先生》原来在重版前叫《象宫鸳劫》啊。波拉尼奥听的最后一首歌是Nacha pop的《巨人的战斗》。西班牙赫罗纳有一条罗贝托·波拉尼奥大街,是在郊区。
-
虾米的评论许许多多人讲述关于波拉尼奥的“许许多多张不同的面孔”,鉴于这些人中的不少被波拉尼奥写进小说,所以这本书显得很魔幻。他们从小说中跳出来告诉你事情是这样不是那样,请勿混淆现实与虚构。但他们口中和笔下的波拉尼奥从来不曾一致过,除了波拉尼奥博学多才、爱开玩笑、烟不离口笔不离手、既不吸毒也不是垮掉派这样的“公论”。女性情人们则不约而同地认为波拉尼奥是个善心温柔的好男人,当然他的男性朋友们对此保留意见。波拉尼奥的跋扈惹恼到像伊莎贝尔·阿连德这样的“写手”,他的损人甚至可以祸及朋友:与其成为阿连德笔下的人物还不如成为我脑中的幻觉。——要我是他的朋友我也会觉得受到冒犯,尽管我很同意他的“现实以下主义”对“写手”们的冷嘲。波拉尼奥浑身是刺,但你把他的刺按他的意捋顺了他就是极好的伙伴。
-
半岛璞的评论本质上还是一本采访集,所以各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能从不同的人那里窥见些波拉尼奥的人生侧面。大致说来,人常常要在别人的生命里获得关于自己是谁的回音。
-
欢乐分裂的评论3.5;“现在大家都能说自己曾是波拉尼奥的朋友”——朋友口述侧写中的波拉尼奥宛如行踪不定的影子,他并不局限于某个定义或标签,结合其作品考量或许是更贴近的方式,毕竟他如此酷爱将周遭人物或环境化入创作图谱,将荒蛮青春记忆与基于年轻时代的体验糅进作品,正是他创立“现实以下主义”的源头,也更能理解虚构与现实如何在其文字中交汇出的光芒。 行走的百科全书(书影音全能达人),独立于“文学爆炸”之外的独立狙击手,叙事诗人,诗歌小说家,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的迷弟,热情的朋友,更爱爱情本身的情人,用生命写作,用死亡完成“神话”,建构一个后政治主义的迷人微型宇宙;“我们注定被遗忘,不仅是肉体的消亡,而是彻彻底底地消失不见。这世界不存在永生。”
-
庆祝无意义的评论为文学而死,在波拉尼奥这里,不是一种浮夸的宣言、自恋的炫耀,而是一个事实。